新經濟常態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機遇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08-22 09:00:01
在2014年河南考察期間提出新常態一詞后,新常態的概念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關注。經濟新常態準確總結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雖然其內涵不斷豐富,但可以看出,新常態反映了我國當前的國情,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趨勢。它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內容,了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
經濟新常態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自大學擴招以來,畢業生規模逐年增加。近年來,每年約有700萬應屆大學生涌入就業市場。預計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到849萬人,比去年增加22萬人。經濟進入新常態,給原本困難的就業形勢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因此,要正確認識新經濟常態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建立合理的就業機制,引導大學生正確把握新常態,挑戰心理,積極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機遇新挑戰。
(1)新經濟常態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機遇。
1.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就業機會。
在新的經濟常態下,中國的經濟結構加快了升級和轉型。根據相關數據,從2011年到2015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從44.3%上升到50.5%,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產業主體。隨著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第一、第二產業吸收就業人數的能力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將成為就業的重點:一方面,經濟新常態的新態度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原有的第三產業加快了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熱潮的興起。在不斷改變和刺激人們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它活躍了新的就業市場,為相關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2.積極的就業政策帶動就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大力引導大眾創業、創新,不斷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實施多元化扶持政策,如減免一定營業稅、創業培訓指導、建立創業基地、設立創業專項資金、提供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這些國家政策的實施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緩解就業壓力,極大地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注冊企業數量達到443.9萬家,平均每天增加1.2萬家,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同時,良好的新常態環境也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特別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嘗試在第三方平臺的幫助下開設網上商店、微信商店、從事微信業務等相關新興行業。
3.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上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新的經濟常態下,所有行業的轉型都面臨著精細化的選擇。過去,廣泛的經濟模式難以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科技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量。因此,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都更加強勁。他們要求這些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外,還能掌握與運營相關的技能,這些大學畢業生也很受企業的歡迎。由于我國高校技能人才培訓模式不成熟,短期轉型需要一定的時間,使大學生的能力結構能夠盡快跟上這一快速轉型。但從長遠來看,當新的需求和供應結構趨于一致時,它將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2)新經濟常態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1.結構失衡導致大學生求職困難。
新的經濟常態與過去30年的快速增長期不同,經濟增長放緩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一不可避免的趨勢與快速增長的大學生人數形成對比,這必然會加劇大學生就業的供求矛盾。同時,在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指導下,去產能和去庫存將是近年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一步。產能的降低必然會導致原就業人數的轉移。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估計,僅鋼鐵和煤炭行業就涉及約180萬員工需要轉移就業,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大學生的就業困難。此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出現進一步嚴格了對畢業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要求,從而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2.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與社會要求不匹配。
大學擴招使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質量不足已成為大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缺點。一些高校缺乏對新經濟常態下新專業設置的長期考慮。許多高校的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科領域和專業之間的聯系較少。一些高校仍然注重傳統知識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結合社會實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或者只停留在口號上,少實施實際教學,缺乏人才培養和社會企業,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意識,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職業發展的新要求。
3.大學生自身定位模糊,就業觀念存在誤區。
許多學生經歷了緊張的高考進入大學后,覺得終于可以放松自己,自由玩耍,目標感淡化,概念不及時,專業儲備能力不足,缺乏明確的定位理解和科學的職業規劃,個人提高意識,導致離開學校進入社會,適合什么樣的職業非常困惑,同時自己的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缺乏競爭力。此外,相當多的學生在就業概念上也有很多誤解。一是心理誤解,許多大學生盲目強調專業對口,認為職位必須符合自己的專業,一些畢業生盲目追求他們認為受歡迎、體面、輕松、穩定的工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和市場需求。第二,對價值取向的誤解,過分重視就業環境和工資,或者只愿意去一線大城市就業,寧愿去發達的木橋,也不愿去不發達的地方。在當前新經濟常態下,這種狹隘的就業觀念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