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認識疾病的方法不同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8-07 10:00:07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生命科學,既有系統理論,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經驗科學,是以古代哲學為先導,吸收了古代天文、歷法、地理、數學等多種自然科學知識,以哲學思辨和形象感知了解自然、人體和疾病,然后判斷歸納、推理分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天人相應的宏觀思維方式,以及其黑盒子理論推理方法1,這種超自然屬性重人倫輕自然決定了中醫理論的模糊性;傳統概念所表達的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也難以被現代社會廣泛理解和接受;一種處方有十幾種中藥,每種藥有十幾種,幾十種成分,這些組合會產生數百甚至數千種變化,這決定了其創新研究的復雜性。
簡單、方便、廉價、檢驗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優勢,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浪潮下,已經成為許多中醫的痛苦,為了營業額,為了謀生,不缺乏良心開處方醫生,也促進秘方,秘方,這些破壞了中醫的聲譽,嚴重影響了中醫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中醫、藥物、保護、預防是其特點、中藥質量下降和劑型研究滯后,嚴重影響中醫臨床療效、山豆根、關木、清、雙黃連、魚腥草事件阻礙中醫發展、長期經絡理論研究、小柴胡湯研究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人類疾病譜、老齡化社會需要中醫創新,僅就中醫本身而言,面對這些問題。
中醫保健是其特點。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由于中醫獨特的療效和保健理論,中國人民可以以較低的衛生成本取得更好的醫療效果。然而,一方面,中醫保健的效果有時不那么容易被發現、認可和關注,有時被胡萬林、張啟本等中醫欺騙,在一些即使生病也想拖延貧困地區,如何讓他們花所謂的冤枉錢,這樣,其學科優勢如何突出。
限制評價標準。
中西醫認識疾病的方法不同2,其評價標準應不同。今天的科學研究判斷標準不能很好地反映中醫的特點和優勢。所謂的研究中醫只是或為了能夠立項、獎勵、出版、根據地圖,從細胞、分子水平、小兔、老鼠測試、數據鏈接,結果似乎科學嚴謹,無懈可擊,但只能放在實驗室或高期刊上,對中醫的發展沒有相反的作用,難怪有人嘆息:這是中醫而不是中醫的研究。
中醫藥的創新不能脫離中醫藥的起源,否認中醫藥不是創新,中醫藥的創新應以實踐為基礎,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如果我們不能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思考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可能會責怪許多理論和觀點;然而,盲目強調傳統和繼承,就會陷入自滿,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即使有一點發展,也只是科學研究中的兒科。直率地說,就是把握繼承和創新的程度,是判斷療效的唯一標準。一些學者試圖從經典處方的化學成分開始,如單一藥物、小柴胡湯,最終沒有理想的研究成果。事實上,中醫醫生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加減處方,以治愈疾病,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脫離臨床實踐,迎合所謂的中醫研究和創新標準,這一研究理念本身是錯誤的,最終無法實現。只要臨床效果好,能緩解疼痛,就值得肯定,這是創新3。雖然有些事實還不清楚,但這只是時間問題。
現代醫學的影響。
李時珍時期,中醫作為主流醫學,擁有廣闊的醫療市場和患者群體,客觀上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土壤,為創造一代著名醫生提供了土壤。如今,西醫西藥片、手術刀等方法向中國人證明了其快速直觀的療效。中醫在國內醫療領域逐漸萎縮,甚至退到了非常邊緣化的位置。在西醫所謂的科學和現代概念的擠壓下,發展和創新難以實現。雖然政府倡導中西醫并重,但事實上,充其量,中醫只能稱為輔助醫學或補充醫學。沒有機會經歷失敗-成功、失敗-成功和反復實踐。許多人擺脫了患者,拋開臨床療效,從事所謂的研究和創新,這顯然對中醫學科的發展非常不利。在不影響中醫學科體系的前提下,如何挖掘現代醫學中對中醫發展有益的部分,為我當時使用的重要課題。
限制人才因素。
中醫院校的教育門檻應該很高,但是每年有多少分數線以上的學生選擇中醫呢?在接受中醫教育的教育者中,許多人沒有像傳統學徒那樣跟隨老師。中醫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設計不可能拋開當前統一的科研慣例。
中醫藥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必須進行多學科研究,但目前的制度很難形成如此高水平的聯合研究團隊。即使有這樣的團隊,短期內也很難取得高水平的成就,但有多少人能忍受孤獨。
毫無疑問,中醫臨床研究應該是高層次人才的事業。然而,令人尷尬的是,中醫團隊本身并不是很強大。更重要的是,這個團隊中有一點科研人才的許多人已經轉向了導演和院長的行列。真正的臨床一線中醫醫生在科研時間、科研設備和科研質量方面存在許多不利因素。
簡而言之,中醫創新面臨著許多挑戰,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民生事業的特殊產業,加強中醫文化的宣傳和普及,建立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研究體系,大力支持招生、就業、科研、產業投資等政策,加強中醫知識、方法、技術挖掘、分類、升華,加強民間土單驗證方的收集和研究,嚴格規范中醫藥市場,重視中藥無污染種植,加快中藥劑型改革,從業人員防止沖動、功利、中醫創新和發展將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