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泰國大規模流血軍事政變的前因后果與其一項見證
摘要: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雙重難題,泰國也不例外。泰國社會的基本問題主要包括思想領域的沖突、各種政治勢力的斗爭、根深蒂固和無處不在的腐敗等等。在泰國政治中,戰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個關鍵的轉變階段,從先前的威權憲政體制(1932—1947年)轉變成此后的軍事專制體制(1958—1973年)。20世紀50年代,學生在泰國國家政治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繼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與此同時,國民議會內所有政黨之間的相互爭斗被視為泰國政體的一個顯著弊端,它很快便成為泰國政府被貼上"不穩定"標簽的最明顯原因。1932年往后,泰國有10余次政變和政變圖謀,而1976年10月6日,軍事政變是右翼勢力合乎邏輯的一次最激烈反應,而此次政變針對的是三年前學生領導的、作為憲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軍事政變雖然結束了此前三年混亂的開放式政治實驗,但其暴烈程度實屬空前,政治意義異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紀60和70年代的學生、政黨和以軍人集團為首的右翼勢力都以它們各自不同的行為,肇始了當代泰國政治不幸的動蕩傳統。筆者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詳細訪談,展現當年一位參加過學生運動以及后來的反抗活動的人士的心路歷程,了解他對泰國政治和泰國社會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證、補充或加強對泰國政治和泰國社會的分析和看法。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東南亞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