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媒介融合發展與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走向

張霆

摘 要:隨著媒介的融合發展,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突出學科價值,培養職業新聞傳播者,導引傳媒經濟發展,培養傳媒職業經理人,助推社會進步,積極開展公民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今后的主要發展走向。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教育;走向

近年來,媒介的融合發展,使得新聞傳播人才的社會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為應對媒介融合變局,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亟須走出固有的狹隘的人才培養思路,建構全新的育人、育才理念,主動融入時代大潮,服務社會。其中,突出學科價值,培養職業新聞傳播者,導引傳媒經濟發展,培養傳媒職業經理人,助推社會進步,積極開展公民媒介素養,應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主要發展走向。

一、突出學科價值,培養職業新聞傳播者

媒介的融合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聞傳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多的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能夠比較方便地加入到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專業化的新聞傳播教育就不需要了,未來的新聞傳播業仍然要靠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來主導。因此,培養職業新聞傳播者,仍是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重頭戲”,這也是其學科價值所在。

(一)傳媒技藝教育與人文社科知識傳授并重。媒介的融合發展,使得新聞傳媒業越來越需要具備“全套”傳媒技藝的職業新聞傳播者。因此,加強傳媒技藝教育對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相對于單一媒介的新聞采編人員而言,融合媒體的編輯、記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傳播手段開展新聞報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聞傳播實務類課程要適應媒介融合的要求進行調整,培養學生具備多種媒介業務操作技能。

在日常的新聞報道活動中,新聞工作者需要處理的信息常常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廣泛領域。記者、編輯只有具備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視野,才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和把握這些不同種類的信息,更有成效地完成新聞報道工作。我國不少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都認為記者應該是個雜家,需要具備多種學科知識。實踐表明,單純注重媒介技藝而輕視人文社科知識的傳授,將使學生在專業上缺乏長遠發展潛力。新聞工作者業務上的專、精、深,往往需要多學科素養作鋪墊。特別是傳媒業的數字化發展,弱化了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的技術性要求,使得普通人略微花點時間也能掌握新聞傳播的一般性技能。但是,將新聞報道做精、深、透所需要的相關人文社科知識素養卻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迅速堆積起來的,而是需要系統化的學習和久長時間的消化、吸引和積淀才能形成。因此,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在培養職業新聞傳播者時需要將傳媒技藝教育與人文社科知識傳授并重。

(二)新聞職業精神傳承與業務實踐能力訓練兼顧。在媒介融合趨勢下,隨著非職業新聞人的信息傳播活動的增多,職業新聞傳播者更加需要良好的新聞職業精神和專、精、深的業務實踐能力以體現比較優勢,確立自身的社會存在價值和意義。因此,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兼顧新聞職業精神傳承與業務實踐能力訓練。

隨著媒介的融合發展,今后新聞工作者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同業競爭,職業壓力與職業風險將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勢下,良好的新聞職業精神,是新聞工作者能夠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履行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職能,有效服務社會的重要保障。新聞傳播教育要向學生傳遞新聞職業信仰,教給他們應該遵守的行業規則和職業倫理;要讓他們樹立對新聞事業的責任感、事業心,傳承前人優秀的新聞職業精神、職業理念和職業風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要求和使命有明確的認識,才可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自覺抵制各類不正之風,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職業新聞工作者。另外,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一定要杜絕片面的理論說教,要讓理論與實踐以合適比例相結合,重視學生業務能力的培養。“建立一套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的課程體系成為新聞院校的重要課題。”[1]不僅要培養和鍛煉學生采、寫、攝、錄、編等多項業務技能,還要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深化對新聞傳播規律、媒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建構新聞傳播職業修養。

二、導引傳媒經濟發展,培養傳媒職業經理人

從長遠看,媒介的融合發展消除了傳媒業固有的業態分隔,有利于我國傳媒業的資源整合和資本重組,從而為傳媒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傳媒經濟的繁榮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不過,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和傳媒經濟的繁榮,歸根結底離不開人才保證。隨著媒介的融合發展,傳媒業已經由依賴名記者、名編輯的時代進入了更加需要出色的媒體經營者的歷史新時期。因此,關注傳媒業發展變局,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對策研究,導引傳媒經濟發展,培養傳媒職業經理人,應該成為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重要走向。

(一)關注傳媒業變局,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對策研究,導引傳媒業發展。媒介融合不僅消除了不同形態媒體間的行業壁壘,同時也促進了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娛樂、電子通訊間的產業融合。習慣了“劃地而治”和有等級差別的中國新聞媒體如何適應媒介融合的需要進行改革,突破現有的體制束縛和區域限制、行業限制,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整合,以推動整個傳媒業的加速發展,需要理論界能夠及時給以指引。我國現有的新聞媒體中報刊部分是事業單位部分是企業組織,廣播電視都是事業單位,出版社和網絡公司則基本是市場化運作的企業組織。眾所周知,事業單位與企業組織之間存在著角色沖突,二者融合到一起,該怎樣發展?傳媒業的融資問題如何解決?政府有關部門又如何劃分監管權限、履行監管職責?這些都需要有相關的對策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機構無疑可以借助自身的學術資源優勢,有效地分擔上述難題,進而導引中國傳媒業的發展。

(二)培養媒體職業經理人,推動傳媒經濟走向繁榮。從國際趨勢來看,中國傳媒業要在媒介融合環境下獲得充分發展,必須借助資本市場這一杠桿,運用資本運營手段來籌措資金、加速擴張。同時,中國傳媒業運行的側重點也要由新聞采編、報道策劃轉移到經營管理上來。隨著傳媒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國內外傳媒競爭的日益加劇,中國傳媒業日漸意識到經營管理對其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顯要作用。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傳媒業的經營管理非常滯后,適應市場化運作的傳媒經營管理人才極度短缺。“而我們當前新聞媒介缺乏既懂新聞業務又懂經營管理的高層管理人才、既擅長新聞采編又精于策劃組織的中高層新聞人才。”[2]中國傳媒領域迫切需要既懂新聞業務又懂經營管理的人才,特別是需要大量完全意義上的優質傳媒職業經理人來為媒體服務。在當今中國,傳媒業往往既承載著意識形態宣傳功能,又擔負著公共文化服務任務,還履行著產業經營主體職責,傳媒業在發展中需要兼顧意識形態、社會責任和媒體利益等多重訴求間的平衡。因此,中國的傳媒經營管理人員一般需要具備三方面能力:一是有政治頭腦和國情意識,具備把握政策走向的能力;二是熟悉新聞業務,懂得采編業務的具體運作;三是媒體經營管理的能力,深諳管理、營銷、財會、金融投資等經管知識。特別是隨著媒介融合進程的深入,中國傳媒業越來越需要熟知國情,懂得新聞業務知識,具有一定經營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體經營管理為職業的傳媒職業經理人。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主動順應這種迫切的社會需要,將培養傳媒職業經理人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發展取向。

三、助推社會進步,積極開展公民媒介素養教育

隨著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由傳媒系統所建構的媒介環境,己經成為人類社會繼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之后,又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環境系統。它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甚至形塑著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世界。而媒介融合的推進,進一步加深了人類社會媒介化的程度,使得人們對媒介環境的依賴度繼續增強。人們不知不覺間習慣了依照媒介所構建的“擬態環境”來認知社會、理解社會,并據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在這種情勢下,媒介素養即具備合理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對于生活于媒介化社會中的每位公民來說日益變得重要。近年來國內頻發的各類公共危機事件中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讓人們見證了公民媒介素養缺失的可怕性。上至政府官員,下至普通大眾,都需要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因此,加強國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已刻不容緩。在目前公民媒介素養教育主體缺位的情況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機構理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責任,成為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前沿陣地。

媒介素養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早期的媒介素養主要是使用語言文本的能力,隨著電子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媒介素養逐漸從使用聲音、視頻媒體的能力發展為使用多媒體的能力,尤其是使用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的能力。同時,媒介素養的層次也從當初簡單的讀寫能力,發展到能夠理解媒體內容和形式后面的權力關系,能夠賦予各種符號以意義,并使別人能夠理解。在媒介融合時代,擁有良好的媒介素養,意味著掌握了一套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有效手段,意味著具備了一種把握世界和介入世界的理想方法。它要使人們形成對媒介所傳遞的信息既能理解其意義,又能獨立判斷其價值的認知結構,并具備一定的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對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養教育是以解決他們如何與媒介相處的教育,既要培養他們認識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也要培養他們運用媒介的能力。“在資訊日益發達、人際網絡日益緊密、媒介生產環節日益為受眾所熟悉的今天,受眾不僅僅要行使自己作為媒介內容消費者擁有的反饋的權利,而且要行使一定程度參與媒介制作的權利,至少在某個制作流程上可以發揮一定作用”[3]。在當今信息化社會,公民媒介素養已經成為公民文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公民媒介素養的普遍提高,不僅對中國傳媒業的發展是一件幸事,對中國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一件幸事。綜上所述,面對媒介融合發展態勢,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應該主動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銳意改革進取,努力開拓創新,積極調整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思路,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發展路徑。只有這樣,我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才能走向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黃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創新[J].當代傳播,2010(6). [2] 楊娟.對我國媒介融合現狀的人文思考[J].新聞界,2010(5). [3] 喻國明.媒介經營邏輯的趨勢性轉變[J].新聞與寫作,2011(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