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層次生產管理教學改革的策略與措施
佚名
【摘要】本科的生產管理的課程考試要更多體現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與理論。考試的內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通過判斷分析題、選擇題)、問題論述、計算題、或小案例分析等幾個方面。
在企業管理的各領域中,生產管理是最復雜的領域,其涉及的面最廣,牽涉的部門最多,任何一個企業經營管理者都必須先了解企業生產管理的基本規律與特征,才能管理好一個企業。因此在大學本科管理工程類與工商管理類專業中,許多大學都安排有該門課程作為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然而任課教師都覺得這是一門難教的課程,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更是一個棘手的課題。根據筆者最近幾年來從事本科生產管理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本文提出一些策略與措施,以與其他同行共同探討。
一、教學改革必要性分析
教學必須看教學對象,否則教學就會事倍功半。目前大學生就業面比20世紀的大學生大大擴大了,人才的需求由過去的計劃分配到現在的自由擇業,社會普遍增加了通才型人才的需求,那些只懂一行、只會一件事的人才不受歡迎。因此生產管理過去只講制造業、只講機械制造業的教學內容,顯然對于學生畢業后從事非機械、非制造業的生產管理是不適應的。這種教育對象的變化使得生產管理的教學內容需要作調整,即教學內容要從面向制造業轉向面向制造業與非制造業并重上來,使學生畢業后適應面更大。除了教育對象就業行業的變化外,教育對象的工作職責也發生了變化。比如生產戰略問題,在80年代的教材中基本沒有。這種情況與當時企業生產管理者職責要求是一致的,過去的生產管理經理主要的工作是執行上級的計劃,基本不需要考慮需求的變化,因此生產管理核心就是車間管理?,F在企業的生產計劃需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隨時調整,因此生產管理者不僅僅要關心車間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有關心需求的變化,做到隨機應變。因此生產管理教學內容就需要增加戰略性決策分析,增加需求管理的內容。同時,許多企業的生產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問題,涉及到供應商的協作關系,即外協管理。這種情況下,生產管理就需要關注供應鏈關系問題,從供應鏈全程的業務流管理來控制生產進度與質量問題?,F代生產管理必須是戰略與戰術并重,并從全程供應鏈協作生產管理進行系統而綜合的管理。因此,要豐富生產管理的縱向內容,從戰術層次與作業層次為主擴展到戰略層次與戰術層次并重,增加對外協作生產管理的內容。
二、教材建設
1.我國生產管理教材建設的發展歷史。我國生產管理教材建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8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李必強編寫的《機械制造企業生產組織學》,內容主要是介紹機械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方法,包括生產過程的時間與空間組織、流水線設計、生產期量標準、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生產控制、物資管理等。其內容體系是80年代我國生產管理教材的模本。此外還有洪國芳編寫的《生產組織學》和《生產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教研室出版的《工業企業生產管理》,馬天超編寫的《機械工業企業生產管理學》。80年代的生產管理教科書的共同特點是:①早期是以“生產組織學”概念出現,即強調生產過程的活動組織與實施,后改為生產管理學。②比較強調生產過程的基礎性工作,即車間級的生產管理活動。③生產管理與質量管理分開,按照企業的管理職能分工介紹生產管理。④不考慮生產戰略問題,也不涉及服務業的生產活動。到了9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1)潘家軺等人編寫的《現代生產管理學》。該書1994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是90年代初我國最好的一本本科教材,已經多次再版印刷,全國許多大學用作教材。該書的特點是:①按照大量生產、批量生產、單件生產等不同生產類型來組織生產管理的內容。②以產品與技術管理、生產計劃與控制、生產設施選址與布置、設備管理、勞動管理作為主要的內容,沒有涉及質量管理內容。③是我國生產管理教材中第一次把生產戰略作為一個內容引入的教材。④基本以我國企業生產管理,特別是機械制造企業為背景,但是對西方的生產管理理論也進行了介紹。(2)周三多、蔣俊、鄒一峰編寫的《生產管理》。該書由原來80年代初周三多等人編寫的《工業企業管理》教材分拆出來,是其中三本中的一本。1998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特點是:①按照生產職能與要素來組織內容,包括生產過程組織、生產計劃準備、生產計劃與控制、生產要素管理、質量管理幾個方面。②增加了質量管理,把質量管理當成生產系統的一部分。③對傳統的生產管理理論與方法介紹比較全面,但是對80年代以來的新的生產管理理論與方法如生產戰略、JIT、OPT/TOC、MRPII等基本沒有介紹。④以中國企業為背景,繼承了李必強等人80年代的教科書的編寫風格,比較注重實踐方法介紹,實用性好。(3)陳榮秋、馬士華編寫的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生產與運作管理》。該書是國家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面向21世紀的課程教材,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我國出版印刷發行量最大的一部本科生產管理教材。該教材的特點是:①按照生產系統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為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分緒論、生產系統設計、生產系統運行、生產系統維護與改進四大部分,比較接近美國等西方國家教材編寫內容安排風格。②對80年代以來的新生產管理介紹比較多,特別是JIT/OPT、CIMS、敏捷制造等,充分反映了生產管理理論發展最新前沿。③增加了質量管理內容,把質量作為生產系統管理一部分。另外,第一次把服務作業管理的內容作為生產管理內容寫入教材,把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生產管理放在一起。④在處理定量與定性分析上做得比較好,既考慮管理工程類,也考慮了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要求。⑤與80年代李必強、潘家軺、周三多等人編寫的教材不同,該書有大量的練習與復習思考題,部分章節有案例,適合學生復習與教學。陳榮秋、馬士華教授編寫的這一國家級重點教材是90年代以后我國大學本科生產管理教材的一個新范本,其后國內許多學者編寫的教材基本是以這一教材為參照模式編寫的。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一些大學的生產管理教師根據各自對該門課程教學的理解與教學經驗編寫了一些本科層次的生產管理教科書,以下列舉的是最近幾年出版的幾本典型教材。(1)劉啟生等人編寫的《現代生產與運作管理》。該書由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化工大學、四川輕化工學院等化工類大學的教師共同編寫。內容編排上與陳榮秋教授的《生產與運作管理》相似,分導論、系統設計、運行與控制、維護與改進四個部分。內容比較全面。與其他教材的最大不同點是,一是考慮化工等工業的生產是一種高環境污染、高耗能及安全生產的重要性特點,增加了一章關于環境保護、能源與安全管理;另一方面,該教材與國內其他教材不同,增加了生產與運營管理診斷內容。該教材雖然從書名上從傳統的生產管理改變為生產與運營管理,考慮服務性行業的需要,但是從內容上看,基本上沒有看到對服務性行業的內容。因此仍是一本制造型生產管理的教科書。(2)陳志祥編著的《現代生產與運作管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生產管理教師陳志祥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現代生產與運作管理》,該教材按照系統演變理論,把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緒論、生產運作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生產系統的運行與維護、生產系統的改善與創新。該教材主要特點是:①增加服務業應用內容。該教材雖然仍以制造業為主,但是對于服務業的運作管理內容增加比較多,基本上每講一章內容的制造型生產管理,都延伸出有關理論與方法在服務業的應用話題。②增加實務性內容。目前我國教材理論的東西比較多,可是結合企業的東西不多,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該教材比較注意實務性方法介紹,既適合大學教學,也適合企業管理者參考。③在正文中穿插有不少先進企業的“運作標桿”或“運作特寫”,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決策借鑒”或“理論與實踐”,也有一些從報紙雜志上翻譯過來的“新觀點與新思維”,部分章節中有討論案例等。寫作風格比較接近歐美流行教材的風格。④增加定量性方法應用。與其他教材不同的是,該教材有大量的定量性方法應用范例,每章后面有思考題、練習題,有利于學生學習。該書總共字數是67萬字,是目前國內容量最大的一本教材。(3)季建華等人編寫的《運營管理》。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的季建華等教師2004年聯合編寫了一本本科層次的生產管理教科書,取名為《運營管理》,該教材分三大部分,即運營管理導論、運營系統設計、運營系統的管理與控制。該教材書名定為運營管理,從出發點上是適應當前生產管理的教學轉變要求,增加服務性行業的內容。整個教材的編寫風格上也接近國外的教材,即在介紹管理理論過程中穿插小案例,而且與其他教材不同,該教材的這些案例多數是國內的案例,即本土化。2.教材建設的問題與建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生產管理本科層次的教材出版量不斷增加。在90年代以前,生產管理教材主要是管理工程類專業的教師編寫,最近幾年,隨著工商管理教育的發展,許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商學院也在增加生產管理的課程教學,因此來自于工商管理學科的生產管理教師也在開始編寫適合工商管理專業需求的生產管理教材,形成生產管理教材出版的一個高潮,對于生產管理學科發展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同教材內容雷同;第二,教材編寫者缺乏創新與個性,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多;第三,對國外的東西拿來多,對國內前人的東西繼承性不夠。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生產管理教材建設要體現前面提出的兩個轉變要求,應注意如下幾點:(1)趣味性與人性化問題。管理的最大特點是通過人的行動完成一定的決策目標。因此管理要有趣味性與人性化。傳統的面向制造業的生產管理主要是通過對物的管理,過分技術化,使這門課程與管理專業的其他課程風格相去甚遠,枯燥乏味,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生產管理教材要借鑒其他管理學科的課程風格,增加趣味性與人性化的東西。(2)靜態與動態性內容結合問題。生產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教材建設應體現學科發展的動態性與相對穩定性,在內容安排上要注意哪些是經過實踐證明成熟的,哪些是在發展中不成熟的理論與方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了解國內外生產管理學科的發展過去與未來。(3)理論性與實用性問題。過分理論化是目前管理專業教材建設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生產管理教材也一樣,由于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是有差距的,因此在介紹管理理論時,如何結合現實企業的實踐,介紹一些應用理論的實用性的方法與管理技巧對于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很有幫助。(4)本土化與國際化問題。最近幾年出版的教材,特別是青年教師出版的教材明顯地在國際化方面要比80年代的教材前進了一步,但是另一個不好的傾向卻出現了,就是本土化少了。因此如何處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是教材建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與方法是需要的,但是提煉與總結國內企業的管理經驗,使其上升為適合國情的生產管理理論才是中國生產管理教材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三、教學方法改革
1.教學內容體系。生產管理是一門內容廣泛而龐雜的課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圖1是筆者根據國內外教材綜合得到的生產管理學的內容體系結構。從圖1看出,生產管理內容非常龐雜,而大多數學校這一門課程的教學時間一般是40~60課時。要在這樣短的時間(一般一學期)學習生產管理的所有的內容是不現實的。根據這樣的情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一個大致適合管理類各專業教學需要的60課時左右的教學大綱2.教學方法。目前,本科管理專業的教學以教師講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沒有實踐經驗,案例討論難深入。第二是本科的學生人數比較多,課程壓力比較大,案例教學組織困難。三是本科學生以掌握知識為主,需要教師的引導,理解掌握基本知識。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適當采用其他方法,我個人認為應以教師課堂講為主,適當增加其他方式。(1)教師講演。教師講演是本科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講得好、讓學生喜歡也不容易,因為本科生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對許多概念或者術語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師應該把基本的概念講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另外,我個人認為,本科生的教學盡可能少用PowerPoint的方式,要多寫黑板。現在許多教師比較喜歡用PowerPoint教學,有些學校還把教師是否用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考核。其實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并不好,生產管理跟其他管理課程不同,其他如戰略、銷售等課程,用PowerPoint打出幾個提綱,然后教師用演講的方式來講,效果也許還好,但是生產管理課程有許多計算的過程,需要通過板書,教師把有關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來,學生可以沿著教師的板書思路進行記錄,做筆記,學習的記憶比較深刻,而用幻燈或PowerPoint都不如這種一邊在黑板寫、一邊講解的效果好。(2)企業參觀。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方法。本科生的企業參觀,最好提前把該公司的生產管理特點向學生介紹,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到企業參觀,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企業參觀存在困難,一是沒有建立固定的教學基地,沒有穩定的企業關系,而且現在許多企業對學生參觀不感興趣,這對今后企業參觀帶來了很大的困難。(3)錄像放映。錄像放映,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學講課內容來進行,一方面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其次增加學生對生產管理的感性認識,節省到企業參觀的時間與經費開支。第三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目前我們的錄像主要來自美國,特別是MBA的教材中的錄像材料。我們希望今后有可能拍攝一些國內企業的生產管理錄像用作課堂教學。(4)模擬與游戲。通過模擬軟件來讓學生體驗管理過程,這是一種快速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管理學習方法。比如歐洲每年舉行的國際企業挑戰賽,就是類似這種方式。這種基于軟件的模擬管理體驗,有點游戲的味道,學生比較喜歡,但是與實際企業環境是有區別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條件。另外,國外現在有一些大學采用另外一種基于演示方式的管理模擬,比如美國許多大學有一些教材,軟件公司把他們的演示軟件附帶在教材后面,使用該教材的學校的師生可以用該軟件進行模擬生產管理,分析問題。目前由于條件有限,這種教學形式我們還沒有采用。(5)作業與考試。作業與考試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方式,為了提高學習效果,生產管理課程盡可能多讓學生練習,用理論用解決一些問題,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般而言,管理類專業的課程教學中,許多課程是沒有布置作業的,頂多是布置一些思考題,讓學生思考。筆者以前也多是這樣,即使布置了作業也是讓學習自己練習,沒有批改。但從今年起,筆者加大了課后作業的量,而且每次要求學生交作業,認真批改,然后給出作業成績。學生反映學習的效果非常好,他們都說這門課程學習收獲很多。
參考文獻
1.于水《: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探略》《,華東經濟管理》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