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體系的演變及特點

蘭自珍 楊佩霞

摘要: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體系的演變歷經三個階段,即實業教育改革階段,職業教育興起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階段。通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并且具備了若干與當代職業教育相類似的特點,如專業和課程設置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加強了與農村的聯系,特別重視學生的實習等等,對后來的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民國;職業教育體系;演變;特點;學制

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按其學制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12~1922年為實業教育改革階段,1922~1926年為職業教育興起階段,1926~1949年為職業教育發展階段。這樣的分段是比較符合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的。通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并且具備了若干與當代職業教育相類似的特點,如專業和課程設置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在內容和方式上加強了與農村的聯系,特別重視學生的實習等等,這些對后來的職業教育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體系的演變

從狹義的角度說,職業教育體系僅指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學制體系,是廣義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部分,本文僅從狹義的角度探討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體系的演變過程及特點。

(一)實業教育的改革

民國建立之初,南京臨時政府就對清末的實業教育進行了重大改革,雖然時局動蕩,但改革仍然取得了進展,并且成為中國職業教育史上的重要時期。1912年9月,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新學制“壬子學制”,新學制公布后至1913年,教育部又陸續制定并頒布了《專門學校令》、《實業學校令》和《實業學校規程》等法規,與“壬子學制”相互補充,成為一個更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學校系統,后來通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專門學校的種類,除原清末實業教育的農業、工業、商業、商船專門學校四類以外,還包括法政、醫學、藥學、美術、音樂、外國語專門學校等,招收中學畢業生或有同等學歷者,修業年限均為4年,即本科3年,預科1年,可設研究科,研究科規定為1年。專門學校在培養目標、科目或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學生就業等方面已經具備了現代高職教育的特征。實業學校“以教授農工商業必須之知識技能為目的”。實業學校分甲乙兩種,分別與高等中學和高等小學平行,甲種實業學校預科1年,本科3年;乙種實業學校3年。甲種實業學校實施“完全之普通實業教育”,乙種實業學校實施“簡易之普通實業教育,亦得應地方需要,授予特殊之技術”。實業學校類別分為農業學校、工業學校、商業學校和商船學校以及實業補習學校。從甲種和乙種實業學校在整個學制中的位置來看,相當于現代社會的中等職業學校和初等職業學校。

“壬子癸丑學制”與清末“癸卯學制”中的實業教育相比,其明顯的特點是:第一,縮短了學制年限,其中甲種實業學校預科縮短了1年。第二,女子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法定受教育權,承認女子職業學校的地位。第三,規定實業學校為終結性教育,學生畢業后即就業,不以升學為目的,這與后來職業教育的目的比較接近。

(二)職業教育的興起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大總統令,即“壬戌學制”。“壬戌學制”建立了自成體系的、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系統,用職業教育制度取代了清末的實業教育制度,第一次確定了職業教育在學制中的地位。這一學制雖未明確具體的職業教育宗旨,但是已經體現了平民教育思想和職業教育思想的精神。

“壬戌學制”中有關職業教育的規定有:(1)小學課程在較高年級時,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職業準備學科;(2)初級中學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視地方需要,兼設各種職業科;(3)高級中學施行普通、農、工、商、師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單設一科或兼設數科;(4)職業學校之期限及課程,需酌量該地方實際需要情形而定;(5)為健全職業教育,在相當學校內酌設職業教員養成科。此外還有兩項附注:(1)依舊制設立之甲種實業學校,酌改為職業學校,或高級中學農、工、商等科。(2)依舊制設立之乙種實業學校,酌改為職業學校,收受高級小學畢業生,但依地方情形,亦得收受相當年齡之初級小學的學生。

“壬戌學制”與“壬子癸丑學制”相比,職業教育部分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是將過去沿用的實業學堂、實業學校一律改為職業學校,原在高等教育等級上的實業教育仍為專門學校,職業教育比實業教育在內涵和范圍兩個方面都要寬泛得多。二是學制的轉變。在此之前,清末與民初的學制在初等小學以后即區分為普通教育與實業教育,而1922年的新學制則由小學、中學、大學一線相承,將職業學校、師范學校與普通中學混合成一種“綜合中學”,以此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消除輕視職業教育的心理。三是職業學校采取彈性學制,職業學校的修業年限未做硬性規定,職業教育只有入學時最低年齡的限制而沒有程度限制,具有靈活性。四是兼顧了升學與就業。如小學階段的職業教育準備以及中學開設的職業科,使學生既能準備升學,又能盡快就業。①

(三)職業教育的發展

1927年4月,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教育體系基本承襲了“壬戌學制”,但對職業教育有所調整。有關職業教育的調整和修改發生在1928年與1932年。1928年5月15日,國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即“戊辰學制”。“戊辰學制”關于職業教育方面的規定有:除了在普通高中設置職業科外,也可獨立分設各科職業學校,修業年限各為3年,另在小學增設職業科目。1931年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了《確立教育目標與改革教育制度案》,將現有的農工商等高中改為職業學校。1932年12月,國民政府公布了《小學法》、《中學法》、《師范學校法》及《職業學校法》,采取了普通科、職業科與師范科分校設置的辦法,從而使“壬戌學制”向綜合中學制改變,突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1933年又頒布了《職業學校規程》等四種相應的學校規程,對前述各學校法作了增補,這樣便產生了1932~1933年學制。

“1932~1933年學制”與“壬戌學制”在職業教育方面是有一定區別的。其具體表現,一是職業教育自成系統,職業學校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以單科設置為主;二是職業教育實施形式日趨多樣,有職業學校、職業學校內設各種補習班、各種短期培訓班等。

從1912年到1949年的學制演變中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在學制中的地位從1912年的旁系發展到1922年的正系,到1926年又回歸旁系,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發展,最終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奠定了框架基礎。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的特點

回顧民國職業教育在這些階段中的起伏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與之前的職業教育相比,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若干特點。

專業與課程設置適應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與經濟之間是動態發展的關系,其專業與課程設置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要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國初年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強調職業教育對生產、經濟的適應,如將專門學校的種類由清末的四類增加到十類,以期提供技術與管理人才,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滿足民族工業興起的需要。之后民國政府又相繼頒布了一些綱要和法令,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根據本地區需要增設各類職業學校,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抗日戰爭爆發后,教育部又增設了礦業、機器、紡織、制革、造船、飛機、海事、農藝、獸醫、水產等專科學校,以滿足戰爭和后方建設及資源開發的需要。與此同時,還十分強調課程的設置要結合社會實際,最大限度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女子職業學校與私立職業學校取得了合法地位1913年,教育部頒布了《實業學校令》,明確規定:“女子職業學校依地方情形及其性質參照各實業學校規程辦理”,第一次從法律上確立了女子職業教育的合法地位。此后,不少省份遵照此令創設了一些女子職業學校,在1914年,只有江蘇、湖北、四川、云南幾所女子職業學校、女子工藝傳習所、女子蠶業講習所,之后,山東、福建等省也有了女子職業學校。1915年達17所,有學生1418人;1916年達20所,有學生1719人。1918年底,全國中學校長會議通過了《女子中學應附設簡易職業科并須擴充女子職業案》,此后女子職業學校發展很快,1921年達44所,至1922年發展到76所,②包括單設的女子職業學校、中學附設的女子職業科,還有一些女子職業講習班、女子職業補習學校等。辛亥革命后,辦學權限開放了,除高等師范學校外,允許私人辦學。1912年,教育部頒布了《專門學校令》,其中第五條規定:“凡私人或依本令之規定設立專門學校,為私立專門學校”,1913年頒布的《實業學校令》第六條規定:“實業學校,以私人或私法人設立者,為私立實業學校”。第一次從法律的層面保證了私立職業教育的發展。據統計,至1912年,全國私立專門學校達到33所,1925年為16所。③這個時期,私立職業學校興起,如上海市開辦的較有成績已立案的4所職業學校都是私立的。1918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了第一所以“職業”命名的普通職業學校——私立中華職業學校,在長期的職業教育探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法規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權與靈活性如在學校設置方面,規定實業學校可根據地方需要設置。《實業學校令》第四條規定:“省行政長官,視地方需要得設立甲種實業學校;縣及城鎮鄉或農工商會,得設立乙種實業學校,亦得酌量情況,設立甲種實業學校;省及縣設校地點由省行政長官及縣行政長官酌定之。”職業教育科類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地方實際需要設置。比如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根據市場需要因時因地設置科類,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職業教育在內容和方式上加強了與農村的聯系清末實業教育注重農業、蠶業、林業等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但是只局限于教學。到了民國時期,教育部調整了職業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加強了與農村的聯系。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農業推廣規程》和《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推進職業教育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內容有改進農業生產辦法、提高農民技能、改善農村組織、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等等。同時職業教育采取了多種方式加強農業技術教育,以滿足農村發展對農業技術和人才的需要。如建立了專門的農業學校或在有的學校里創辦農業教育系,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在學校里設立農民培訓班;職業學校與農村聯合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實驗區等。④民國時期的這些舉措對于現在大力發展與改革的農村職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特別重視學生的實習1941年,教育部公布了《修正職業學校規程》,規定職業學校每周實習應占總教學時數的50%;各科教學應遵循先實習、后講授的原則;實習方式可分為個別實習、分組實習和共同實習三種,每次實習的時間以連續3小時或4小時為度;實習時需要依照預定工作方案依次進行,并記錄實習經過,教員應實際參加工作及指導;實習教材之分配,須先進行基本練習,后進行應用練習,應用練習要正確精細,但須避免過度重復。職業學校還應在每年級學生修業期間最后的暑假施行假期作業,將學生平時所學習的各種技術方法綜合起來,進行最有效的總練習。學生實習不及格不得晉級或畢業,畢業后要在職業機關見習。對實習的強調在此之前的法規中是沒有的,強調實習,加強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不僅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術人才需求的關鍵。重視實踐的思想和行動對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際掌握的職業教育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對現在的職業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也是很有價值的。

回顧和研究民國職業教育,總結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特點,對于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專業設置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脫節,重理論學習、輕實踐能力培養,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落后于普通學校等等,這些問題都與體系的建立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發展職業教育需要進行體系改革。

注釋:

①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96.

②謝長法.民國初年女子職業學校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1998,(3).

③李藺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9.

④申培軒,陳士俊.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對農村的適應及評價[J].教育與職業,2005,(8):78-80.

[1]劉桂林.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周談輝.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M].臺北:三民出版社,1985.

[3]黃仁賢.中國教育管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四、五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5]謝長法.中國近代普通中學職業科施設的歷史考察[J].教育與職業,2000,(10).

[6]謝長法.實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教育的興起[J].教育與職業,2002,(2).

[7]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職業教育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