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六大特征
余 文 烈
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體制的理論或模式,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股重要思潮,它是對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倡導和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與模式的寵統稱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不同結合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特征迥異。為此,研究市場社會主義的任務之一是分清不同形態的市場社會主義的不同特征。
蘇東劇變以后,歷經百年關于市場社會主義的論戰再度掀起熱潮。短短幾年來,重新建構市場社會主義新模式的論著汗牛充棟,構成了西方左翼理論界一幅亮麗景觀。與80年代以前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模式相比,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在社會政治目標等諸多方面都出現顯著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本文概括出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的六大特征,試圖從中揭示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的本質。
一、改良或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目標
為了弄清現代市場社會主義相對于前期市場社會主義的獨有特征,首先讓我們追溯市場社會主義的歷史軌跡。
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源遠流長,若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瓦爾拉(M·Walras)、帕累托(V·F·D·Parato)、巴羅內(E·Barone)等對社會主義資源配置的純理論問題的探索算起,迄今已經整整一個世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蘭格(Oskar Lange)模式誕生之前的理論探討,屬于市場社會主義的前史,它是為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與模式的建立準備思想資料。市場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應該以蘭格模式的誕生為標志。
以蘭格模式為起點的市場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依其間產生的不同類型的模式,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1)30年代產生(并在此后獲得補充)的計劃模擬市場的“蘭格模式”市場社會主義(Lange,1936);(2)60—80年代隨著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而產生的計劃與市場并存、決策分散的“分權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3)80年代中期后以英國工黨進行政策調整為政治背景,英國左翼理論家發展起來的“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Estrin and Grand,1989);以及(4)蘇東劇變以后,西方左翼理論家對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新建構。
90年代后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建構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眾多復雜、五花八門,但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1)經理經營型模式,主要代表有約翰·羅默(John Roemer, 1994)的“證券社會主義”, 詹姆斯·揚克(J·Yunker, 1992)的“實用社會主義”,巴德漢(P·Bardhan and Roemer,1992)的“銀行中樞的市場社會主義”等;2)勞動者管理型模式,主要代表有戴維·米勒(D·Miller, 1989,1991)的“合作制市場社會主義”, 羅賓·阿切爾(Robin Archer, 1995)的“經濟民主”市場社會主義,雅克·德雷澤(J·Dreze, 1993)的“自我管理” 市場社會主義等;3)綜合前兩者優勢、突出民主基礎的模式,主要代表是施韋卡特(D·Schweikart, 1993)的“經濟民主的市場社會主義”,韋斯科夫(T· Weisskopf, 1993)“民主自治的市場社會主義”等;4)不考慮改變企業財產權而通過民主參與管理監督來限制資本權力的模式,弗萊德·布洛克(F·Block, 1992,)的“沒有階級權力的資本主義”, 喬舒亞·柯亨與羅杰斯(J·Cohen and J·Rogers,1993)的“聯合的民主”體制等屬于這種類型。(對90年代“八大模式”的詳細評介,見余文烈、姜輝1998)
在上述四個階段中,以 “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的產生為分界線,又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即第一、二階段的 “前期”和第三、四階段的“近期”。這里把前者稱為“傳統市場社會主義”,而把后者稱為“當代市場社會主義”。
在這兩種不同形態的市場社會主義中,從政治背景上看,蘇東劇變是其分水嶺;若從理論特征上看,則以80年代中后期英國產生“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為其分界線。英國“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的產生為蘇東劇變后市場社會主義的大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90年代市場社會主義的種種新建構,則可以看作是“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與民主,在效率與平等等各個方面的理論泛化。
當代市場社會主義與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區別是其政治目標的不同: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是在傳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探討如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是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的;而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則大都是在蘇東社會主義垮臺之后,一批激進學者試圖改造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以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因素(諸如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產物,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有成果上進行改良資本主義或替代資本主義的設想,是通向未來社會主義的中短期目標(長遠的目標是“完全的社會主義”)。有的學者稱前者為東方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潮,后者為西方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潮。科爾奈(J·Kornai,1993,P42)非常重視這兩種不同形態的市場社會主義在“起始原因”上的區別。他說,初始條件對實際在歷史上出現的任何形式都有強烈的影響,“因為起始原因發生的背景不同,值得清楚地區分為兩個不同的主題內容:一個是作為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社會主義;另一個是作為代替舊形式的、改革前斯大林社會主義制度……的市場社會主義?!?/p>
當代市場社會主義這種獨特的社會政治目標,構成了它的第一個重大特征。 二、市場主導的經濟運行機制
在市場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其主要的發展脈絡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即從計劃主導機制論→市場與計劃并存的二元機制論→市場主導機制論。
30年代的蘭格模式是計劃模擬市場的市場社會主義。它把市場引入計劃,資源配置方式是利用價格機制的計劃手段,在只存在消費品和勞動市場而不存在生產資料市場的前提下,用“試錯法”來解決生產資料價格問題,通過模擬市場求解線性方程組確定物價等一系列手段,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梢?,其經濟運行機制是以計劃為主導的機制。
60—80年代的市場社會主義是隨著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當時,人們既不拋棄計劃這個“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又力圖利用市場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出現了計劃與市場并存、決策分散的種種“分權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布魯斯(w·brus, 布魯斯,1984) “含有受控制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奧塔·錫克 (ota sik,1972)“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分配計劃”模式,科爾奈(j·kornai, 1982) “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調”模式,亞歷克·諾夫(a·nove,1983) “可行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等著名的模式均屬于此種類型。這類模式主張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并保留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計劃,決策權分散,讓企業在生產與分配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消費者主權得到尊重。分權模式是一種二元機制論,人們已經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企圖在計劃的有效控制下,盡力發揮市場的作用,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然而,分權模式與蘭格模式一樣,都是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框架內利用市場。
布魯斯(brus, 1987)在給市場社會主義下定義時,以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改革為實例,認為 1965年以后南斯拉夫的“體制”和1968年以后匈牙利的“新經濟機制”,“在嚴格意義上趨于接近”他的定義——“生產資料公有或集體所有,而資源配置則遵循市場(包括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規律”。有人或許會據此認為,前南、匈的體制在資源配置上已經市場化了,與我們上面所描述的“二元機制”情形不相吻合。然而在我看來,第一,布魯斯的定義是含混的(對此當另作論述,可參見余文烈,,1999);第二,前南、匈的經濟體制還不是完全市場化,不是“市場主導”,而是屬于“二元機制”。 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市場社會主義“實驗”,盡管其原先宗旨是想充分利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實現經濟高效、協調發展,但在實踐中并未做到。南斯拉夫事實上是讓聯邦共和國取代中央政府的集權干預和指令計劃,匈牙利也出現間接行政干預強化的情況。兩國都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價格”,沒有市場價格(尤其在生產資料上)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它們或是在通貨膨脹中凍結物價,或是因為政府限制某些重要產品的價格而影響了所有物品價格的相互依存關系。投資方式也是扭曲的,根本無法促成產業結構形成自動適應科技與國際市場變化的機制。這是“二元機制”的典型后果。
80年代以后,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在英國出現了“突破性的發展”,這就是“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的確立。這一理論上的“創新”首先得益于70年代以來比較經濟體制學的發展。格雷戈里、林德布洛姆等經濟學家提出了市場“中性機制論”,認定市場和計劃僅僅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或“工具”,經濟體制的機制能夠從一種經濟環境移植到另一種經濟環境中。迪夸特羅則具體論證了“市場的運用與社會主義制度不相矛盾”的觀點。80年代中后期英國理論家的貢獻是:以市場“中性機制論”為基礎,主張把市場納入社會主義的領域內,認為社會主義可以而且應當同市場“聯姻”,利用市場達到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政治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理論家突出了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機制”的功能,從而創立了“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在這種理論模式中,中央計劃或政府干預機制僅僅當作在市場的主導機制不能有效發揮時才啟用的方式?!爸饕慕粨Q機制只能是市場。最好不管的就應當不管?!保╡strin and grand, 1989)當然,市場有其先天的缺陷或“失靈”,在這方面需要政府進行積極有效的計劃和干預,進行有益的補充。
蘇東劇變以后,當代市場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