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胡容 張瑩
【論文摘要】川中丘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現代農業,但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尚不足以支撐大授模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本文試圖從川中丘區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背景條件、成效等兩方面著眼,對園區發展的戰略構想這一問題作粗淺分析。
【論文關鍵詞】川中丘區;現代農業示范園;戰略構想
1.園區簡介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是省級農業科技園,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距內江城區12公里,規劃面積1萬畝,總投資1.74億元,將通過3年建成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該園以新聞巨子范長江故居所在的趙家壩為核心,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八大板塊(一館:范長江紀念館;一廊:長江文化長廊;兩街:長江街和商貿街;一市:農產品集散市場;八大板塊:特種水產、設施蔬菜、彩色農業、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濕地農業、觀光旅游、加工與居民集居)”。園區是集旅游、觀光、休閑、農商貿、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
2.園區規劃背景條件
2.1 政策指導、實地謀劃
按照2009年省委、省政府21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帶動全區農民工創業園區建設,由我區農勞辦考核和申報,經內江市勞務開發暨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并于2010年7月8日認定(即內農勞領發[2010]06號文件),命名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為“內江市農民工創業園”稱號。園區是我區積極貫徹上級文件精神,實施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的一次成功嘗試。
園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根據川中優勢來謀劃產業,將名人故居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一個“既有紀念性、又有地標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觀光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2 農業示范園建設與紅色旅游的互動整合
田家鎮是以農業經濟發展的中等鎮,還是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面對成渝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建設這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內江改變傳統觀念和創新機制,將名人效應、紅色旅游與生態觀光農業相結合進行開發,既能避免單純開發名人故居和單純建設農業園區存在的內容單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過擴大載體。獨辟蹊徑實行“文農聯姻”,大打“長江牌”,以此擴大東興區的對外影響力和促進東興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2.3 規劃起點高、規模大
園區的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八大板塊”,把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區特點的現代特色農業的亮點、增長點。園區以田家鎮8個村、5個壩為中心;以無公害大棚蔬菜規模種植、苗木繁殖和名特優水產養殖及種苗生產為主導產業;以范長江故居為載體的文化資源作為紅色觀光旅游的主要內容。項目基礎設施規范化,田網、路網、水網、電網“四網”配套;生產過程標準化,通過專合組織、合作社等組織連農戶建基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現代化。
2.4 完善的鎮政府信息公開網
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政府信息網開設了“單位簡介、政務公開、政策法規、領導分工、信息動態、辦事指南、圖片新聞、便民服務”八個板塊,涉及農村黨的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穩定、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教育等諸多方面,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有利于建立一條多途徑、廣覆蓋、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鄉、進村、入戶的新途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有利于滿足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對科技信息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5 尋求科研合作,修復范長江故居
園區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建立技術合作關系,依托專家教授、區鄉農業科技專家和技術人員,推廣種養殖優良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園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避免低水平運行,真正將示范區建成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和農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長江故居修復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故居保持了舊有風貌,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了設計。故居修復和周邊環境打造按照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建設規劃,做到規劃新、環境美,將之建設成為集旅游、紀念、參觀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有新聞理想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朝圣”的地方。
3.園區建設成效
3.1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成績
建成三元村、正子村生產便道10千米、機耕道2千米;新建港灣式停車站1個;獅子村通村公路資金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建設中。全年新建山坪塘139口、河堰1處、郭家壩二級堤灌站80千瓦,整治垮塌渠溝260米,渠道掏瘀10000米,建成田間自流管網4千米,改善了全鎮農業用水條件,成功實施了羊寺溝病危水庫泄洪渡汛。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55口,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
3.2 城鄉統籌效果明顯
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田家鎮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較大。近年來,經濟和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城鎮開發、重點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大力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先后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及農村遠程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社會保障方面,我鎮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合作醫療、農村規范化衛生室、優化教育資源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3.3 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鎮政府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將正子村趙家壩作為農業示范園區的核心區。該區域目前已入住農業示范園、范長江故居修繕和新農村建設三大項目。園區內已有蔬菜種植大戶(10畝以上)59戶,種植面積1458畝,水產養殖290畝;園區內范長江故居修繕工程現已完成房屋賠償、道路建設等各項前期工作,房屋修繕工程已接近尾聲;新村五改建設已完成92戶,已規劃建設新農村風貌改造工程18戶,村辦工程已相繼完工。
3.4 對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支撐作用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整合了資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項目資金進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辦大事,建一塊成一塊,建一片成一片,拉動了一方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新農機在園區的充分應用,充分體現了現代元素,為東興區的新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帶動標準化生產,進而實現品牌化;創新了經營機制,通過大流轉、小業主等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4.園區發展戰略構想
4.1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
園區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一是堅持九年義務教育,依法保障農民受教育的權利,防止中小學生輟學,成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辦好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推廣先進技術,特別是把園區科技示范戶、專業大戶作為農業技術培訓的重點,把農民技術教育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職責來抓;三是區內廣播、電視等輿論宣傳部門要面向農民和經營戶,多宣傳科學文化、科學致富的新知識、新經驗;四是加快園區社會保障改革的步伐,發展衛生事業,改善醫療條件,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
通過技術創新來達到農產品創新以占領擴大市場份額并最終滿足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據統計,國內農產品創新成功率僅在10%以下,其中技術因素是影響產品創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術創新是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產品創新與研發前提和關鍵,做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三位一體,從而在發展農業產業和觀光旅游業的基礎上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
4.3 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優化人力資源與土地的組合
園區要充分開發豐富的人力資源,還要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從而協調兩者的矛盾。將勞動力從耕地領域轉向非耕地領域,一部分在園區就地轉化,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從事農業產前和產后服務,以及進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導轉向第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園區土地資源的利用,要通過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挖掘其生產潛力,并且應注意合理保護,建立資源節約型生產體系,著眼于可持續發展。
4.4 發展現代農業,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類型的集約化產區,做到有一定規模、優勢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建立農產品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在商品集散點建立農副產品批零兼營的初級市場,實行產銷直接掛鉤,集中訂貨,以流通為重點,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機制。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加工,形成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緊密相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園區資源優勢和促進地區間優勢互補,力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5.結語
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對我們今后更確切的理解和把握和諧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以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技術領先、品種優新、高效開放為特點,作為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份子,希望能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工程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