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網箱養殖技術
馬正國 胡學慶
摘要介紹了黃鱔網箱養殖技術,包括池塘選擇及網箱布局、鱔種選擇與投放、飼養管理、水草投放、魚巢與遮蔭設置、水質調控、日常管理等內容,以供養殖者參考。
關鍵詞黃鱔;網箱養殖;鱔種選擇;飼養管理;水草投放;水質調控
黃鱔俗稱鱔魚,在我國自然環境中分布廣,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庫、溝渠、稻田等水域中。在自然條件下,黃鱔主要捕食水生昆蟲、小魚蝦等動物性餌料,養殖條件下經過馴化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黃鱔肉質爽滑,味道鮮美,以其較高的營養價值而深受消費者青睞。黃鱔市場價格高,社會消費量大,是目前具有很大養殖發展潛力的名特優水產品種。黃鱔靜水無土養殖節水節勞力,投資少,見效快,適應范圍廣,一般經過6~7個月的生產周期,鱔可增重3~5倍,鱔池純收入可達100~150元/m2。因此,探索網箱養殖黃鱔對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一條有效途徑。
1池塘選擇及網箱布局
池塘選用常規精養魚池,要求水深1.5 m以上,進、排水方便。網箱選用聚乙烯無結節網片為佳,網孔尺寸為0.8~1.2 mm,網箱上下繩索直徑為0.6 cm,網箱縫制為長方體,網箱短邊不超過3 m,網箱面積以15~20 m2為宜。池塘網箱應設置在水深大于1 m處,水面面積宜在500 m2以上,網箱總面積不宜超過水面面積的1/3,網箱吃水深度0.5 m,網箱上沿距水面0.5 m以上。規模化養鱔基地的網箱設置行與列之間應方便木船行駛。放養前15 d用高錳酸鉀浸泡網箱20 min。
2鱔種選擇與投放
選擇從原產地采捕或收購野生鱔種,或隔年高密度培育的野生鱔種,或從國家認可的黃鱔原(良)種場人工繁育獲得鱔種。放養的鱔種應反應靈敏、無傷病、無病灶,活動能力強,黏液分泌正常[1]。宜選擇深黃大斑鱔、土紅大斑鱔等地方品種。將水花生或鳳眼蓮放入網箱使其生長。鱔種消毒采用藥物浸泡,消毒時水溫差應小于2 ℃。可用2.5%食鹽,浸浴5~8 min,或季銨鹽絡合碘(季銨鹽含量50%)0.1~0.2 mg/L浸浴30~60 min。放養鱔種宜選擇晴天,避開生殖高峰期或長途運輸后立即放種。黃鱔放養密度應視鱔池大小、種苗規格、飼料和管理水平而定。一般以15~20 g/尾為宜,放養80~150尾/m2,放養密度為1.5~2.0 kg/m2,一般不宜超過3 kg/m2,要注意及時分池。網箱放養1~2 kg/m2為宜(40 尾/m2左右)。
3飼養管理
野生鱔種入箱后3 d不喂食。3 d后,于17:00—18:00投喂鮮魚糜,按鱔種總重的1%確定餌料量,按鮮魚餌重的10%拌入螺肉、龍蝦、糠蝦或蚯蚓等作為誘食劑一同加工。根據第1天的攝食情況確定第2天的投飼量,當天吃完的,每天投餌率增加1%,達到6%時,馴食完成,此過程一般為10 d左右。鱔種攝食正常7 d后,每100 kg鱔魚用0.2~0.3 g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拌飼驅蟲1次,3 d后再驅蟲1次,然后開始馴食全價配合飼料,5~7 d馴飼完成。每過5 d根據各箱鱔種攝食情況作調整[2]。每次調整按日投餌率1%增減,切勿隨意直線增減。8—9月攝食高峰期控制鮮餌料日投餌率 ≤12%(全價配方飼料日投餌率≤3%)。鮮飼料最好在投飼前經沸水處理和消毒漂洗。
4水草投放
一般每月投放水草1~2次,常見的水草有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細綠萍等。在不同季節按比例合理搭配水草,夏天以水葫蘆和水浮蓮為主,春秋以水花生和細綠萍為主,冬天不留水草以防止黃鱔棲身水草下受凍。一般在鱔種放養前15 d投放水草。投放前要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水草浸泡30 min進行消毒,水草種植面積不宜超過全池面積的2/3,至少要空出1/3魚池面積來設置食臺和便于黃鱔活動。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時將多余的水草撈出或將過長的水草刈割,并結合鱔池消毒在草上潑灑0.1 mg/kg的生石灰,防止水草病菌感染。 5魚巢與遮蔭設置
各種管子、竹筒、磚瓦、廢輪胎、水草、絲瓜絡、棕片、聚乙烯網片等都可以作魚巢。生產中一般用廢舊自行車輪胎經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后作鱔巢效果比較好,輪胎置入水草下面,每個小池可放5~6個輪胎。也可用竹筒,2根竹筒為1排,每池設3~5排,每排間距0.3 m左右。每排竹筒下墊磚頭,使竹巢下面有較大空間,便于流水排污。為固定竹巢,最好在其洞口上方壓放磚頭,還起到遮光隱蔽作用。黃鱔靜水無土養殖池較小(15~20 m2),水位淺(15~20 cm),在夏天水溫極易超過30 ℃,因此對水池進行遮蔭避暑措施必不可少。一般在池上搭架遮蔭網,并在池邊種植葡萄、絲瓜、南瓜等攀援植物。但注意池水面要留有10%~30%的光線。氣溫超過30 ℃時,要加深池中水位,降低黃鱔密度,并緩緩注入新水(采用地下水調節漁池水溫)。
6水質調控
水體每隔10~15 d用生石灰0.1~1.0 mg/kg的漂白粉全池潑灑,交叉使用。北方水質偏堿,使用漂白粉的次數要少一些;南方水質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數可多些。黃鱔吃食和呼吸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為減少鱔體力的消耗,水位宜淺。但水位太淺,水溫則變化快,黃鱔的活動空間又小,極不利于黃鱔的生長發育。因此,一般水位為10~15 cm,氣溫高時可加深至25 cm。如果水草生長繁茂,每月換水1次即可,
(下轉第335頁)
(上接第331頁)
一般要根據水蒸發量及時補充清水。鱔池要放養田螺、小雜魚、泥鰍等來清除殘餌以調節水質。但要注意這些生物應在量上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鱔池放養泥鰍不宜超過0.3 kg/m2,泥鰍宜在黃鱔馴食配合飼料后放養,方可充分發揮泥鰍吃食黃鱔糞便等作用。放養蟾蜍對于防止黃鱔特有的梅花斑病有特效,一般每小池放1~2只即可。放養田螺不宜超過0.25 kg/m2。另外,還可在池中培育適量的綠藻等[3]。
7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箱檢查,并做好日常記錄,適時清洗網箱,除去過多的雜物和附著藻類,保持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及時修補、更換破損網箱,防止黃鱔逃逸。黃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28 ℃,最佳攝食溫度為23~26 ℃。當水溫升高時,喜低溫的病原體生長繁殖就受到抑制,會使一些病少發生,如水霉病、白點病;注意水溫日溫差不宜超過10 ℃,否則極易出現打印病。另外,調節水溫到最佳溫度,會促進黃鱔攝食,增強其體質。按照“以防為主、有病早治”的原則進行病害防治。在網箱內放養蟾蜍及利用濾食性魚類、水草、換水等來調控水質進行生態防病,發現疾病,及時用高效、低毒、無殘傷的藥物進行治療[4]。中草藥防治的主要途徑是在配合飼料中添加已經粉碎的中草藥或泡制的中草藥制劑,也可用中草藥液全池潑灑或將新鮮中草藥植物莖葉浸泡于鱔池中。目前已被證實對黃鱔有效的中草藥有馬齒莧、大黃、黃芪、五倍子、苦楝樹及貫眾、水辣蓼等。黃鱔腸道寄生蟲尤其是新棘蟲、毛細線蟲寄生率和寄生強度非常高,這是黃鱔生長慢、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野生鱔種養殖要“治病先治蟲”,一旦馴食配合飼料成功,要立即殺滅寄生蟲。
8
[1] 周軍.黃鱔網箱生態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9):332.
[2] 呂代鈞.黃鱔網箱養殖技術規程[J].科學養魚,2010(5):33-34.
[3] 何世言,吳祚霞,劉琴.黃鱔網箱生態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08(14):46-47.
[4] 張成亮.黃鱔網箱養殖技術及其病害防治[J].水產養殖,2008,29(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