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怎樣讓學生“動”起來
佚名
【關鍵詞】動,起來,學生,如何,課堂,數學,
例如,在進行“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時,教師出示了一幅某公園大門口的示意圖,說道:“同學們,這個周末,某班有27名少先隊員去公園活動,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性購買滿30張,可每張票少收1元,當領隊小王準備好了零錢要買27張票時,愛動腦筋的李敏喊住了他,提議買30張票,但有的同學不明白,我們只有27人,買30張票,不是‘浪費’了嗎?那么,李敏的提議究竟對不對呢?是不是真的‘浪費’呢?請大家對此加以討論.”學生們熱情高漲,議論紛紛,很快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買27張票,如果再買3張票就浪費了,肯定不合算;而另一派則認為應該買30張票.接著教師進一步鼓勵學生充分發表他們的見解,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在這種質疑情境下,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火花,達到了“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
二、創設和諧平等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們“敢動”
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教師就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研究發現,促使學生產生良好反應和保持學習動機的最好策略是采取積極的態度肯定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例如,學生回答問題缺乏自信時,教師要通過激勵給予力量;學生回答問題有獨特見解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當學生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當給予支持;當學生順利將問題成功解決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總之,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們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意見、回答、板演、解法或做法被批評.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無論回答得好還是不太好,教師都要讓學生體面地坐下,把教室變成一個相互尊重、共同提高的場所,溫暖融洽而有鼓勵性的教學氣氛能夠在心理上給學生一種安全感.
三、創設鋪墊型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們“能動”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過于淺顯、容易或超前、深奧、太難的問題,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創設層次化的問題情境,設置恰當的問題“坡度”,有層次、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索,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一個自由、廣闊的空間,激起追求成功的欲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展現自我,學生在課堂中也就“能動”起來.
例如,在“探索規律”的教學時,教師出示如下的問題.
(1)計算并觀察下列每組算式:
8×8=
7×9=5×5=
4×6=12×12=
11×13=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
(3)你能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嗎?
(4)從以上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用語言敘述這個規律嗎?你能用代數式表示這個規律嗎?
(5)你能證明自己所得到的規律嗎?
設計這幾個問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激發學生的探索激情,并且能從解答問題中享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樂趣,同時又分層照顧了全體學生,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學生能真正“動”起來.
四、創設開放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們“互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會把握時機,大膽放手,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究式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教學時,教師出示一個思考題:有一種“二十四點”的游戲,其游戲規則是,任取四個1到13之間的自然數,將這四個數(四個數用且只用一次)進行加減入乘除四則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現若把數的范圍擴大到負整數,試解答下列各題:(1)現有四個有理數3,4,-6,10,請用三種不同的方法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2)另有四個數3,-5,7,-13,設計一種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
問題提出后,讓學生進行幾分鐘的自行探究后,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學生一個接著一個紛紛展示自己的結果,經過討論、探究、再繼續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在整節課中,教師只是一個問題的提供者、討論學習的組織者,而因為有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在整堂課中,同學們興奮異常,算的算、議的議,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參與了學習活動.這樣讓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