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行胸外科手術304例報告
韋舸 覃洪斌
【摘要】 目的 探討電視胸腔鏡(VATS)輔助小切口手術在胸外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運用VATS輔助小切口行胸外傷、胸腹聯(lián)合傷、膿胸及肺、縱隔、胸膜等疾病手術304例,其中胸外傷108例,胸腹聯(lián)合傷59例,膿胸47例,自發(fā)性氣胸多發(fā)肺大皰36例,肺葉良、惡性球形腫瘤34例,縱隔腫瘤14例,胸膜腫瘤6例,輔助小切口3~12cm。結果 術中出血50~800ml,平均150ml,胸腔引流時間1~10天,平均2.5天。術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無死亡病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92%(18/304)。結論 VATS輔助小切口手術在大部分胸外科疾病治療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操作簡便,損傷小,費用不高。
【關鍵詞】 胸外科手術;小切口;胸腔鏡檢查
1998年2月~2005年4月,我科行電視胸腔鏡(VATS)配合小切口手術304例,效果滿意,無嚴重手術并發(fā)癥,無手術死亡,操作簡便,費用不高,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4例中,男210例,女94例。年齡8~76歲,平均38歲。胸外傷108例(開放性損傷60例,閉合性損傷48例,胸腔內均有活動性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肺破裂),胸腹聯(lián)合傷59例(59例胸部均為血氣胸,腹部胃網膜腸系膜撕裂傷22例,肝、脾、腎裂傷19例,胃腸穿通傷18例,其中12例合并膈疝),膿胸47例,自發(fā)性氣胸多發(fā)肺大皰36例,肺葉良、惡性球形腫瘤34例(肺結核球14例,肺炎性假瘤8例,原發(fā)性肺癌4例,肺轉移瘤3例,肺錯構瘤5例),縱隔腫瘤14例(胸腺瘤8例,神經纖維瘤4例,畸胎瘤2例),胸膜腫瘤6例。
1.2 方法 全組均采用全身麻醉,健側臥位,早期20例雙腔管插管單肺通氣,后284例單腔管氣管插管。于腋中線第7肋間作一1.5cm的切口作為觀察孔,在鏡視下根據(jù)病變部位確定小切口位置及長度,如胸腔內有粘連,觀察孔無法觀察,則常于腋前線、腋后線之間第5肋間作長5cm的小切口,用手指緊貼胸壁分離至與觀察孔互通并可入鏡觀察,在鏡視下繼續(xù)分離粘連并根據(jù)病變情況適當向前向后延長切口,以常規(guī)器械及普通腔鏡器械能完成手術操作為宜。
1.2.1 胸外傷手術 108例,開放性損傷可直接從原傷口入鏡觀察確定小切口位置,閉合性損傷則于腋中線第7肋間作觀察孔,再確定小切口位置,切口應盡量靠近胸腔內損傷、出血部位,電凝、鈦夾或縫扎止血,修補肺破裂口。
1.2.2 胸腹聯(lián)合傷手術 59例,在鏡視下以常規(guī)器械經輔助小切口完成胸部損傷的修復,然后通過膈肌傷口探查腹部損傷的情況,吸凈腹內積血,有時要擴大膈肌傷口,在胸腔鏡冷光源照明下完成腹部損傷的修復,必要時使用腹部小切口輔助完成手術,縫合修補膈肌。
1.2.3 膿胸手術 47例,觀察孔、小切口應直達膿腔,如觀察孔處粘連或未進入膿腔,則應根據(jù)CT定位先行直達膿腔的小切口,以手指緊貼胸壁分離至與觀察孔互通,在鏡視下清除膿苔,分塊剝離臟、壁層纖維板,沖洗胸腔,然后止血并進行肺破裂修補。
1.2.4 自發(fā)性氣胸多發(fā)肺大皰手術 36例,肺大皰數(shù)量均在10個以上,其中21例為2個以上肺葉病變,在鏡視下以常規(guī)器械從基底部將各個肺大皰逐一縫扎。
1.2.5 肺葉良、惡性球形腫瘤手術 34例,以常規(guī)器械行肺葉楔形切除。4例術中快速冷凍病理檢查證實為原發(fā)性肺癌,及時將切口延長至12cm并稍作撐開,行肺癌根治術。
1.2.6 縱隔腫瘤手術 14例,腫瘤最大徑8cm,經觀察孔確定小切口位置(切口應靠近病變部位),以常規(guī)、腔鏡器械完成切除手術,較大的腫瘤應放入無菌袋內取出。
1.2.7 胸膜腫瘤手術 6例,切口應位于腫瘤邊緣或腫瘤的對側,以便于操作,以電凝鉤及常規(guī)器械切除腫瘤。
2 結果 手術耗時50~190min,平均110min。術中出血50~800ml,平均150ml。術后置管時間1~10天,平均2.5天。術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全組無死亡病例。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3例,經換藥后愈合。術后持續(xù)漏氣4例,均為肺大皰合并肺氣腫的患者,分別置管引流5、7、7、10天后痊愈。皮下氣腫5例,均自行吸收。肋間神經痛6例,予口服鎮(zhèn)痛藥物或肋間神經封閉處理,2周后癥狀減輕或消失。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92%(18/304)。術后3個月復查胸外傷、胸腹聯(lián)合傷患者恢復良好。膿胸12例復張完全,30例復張80%,5例術側肺復張60%。肺大皰、肺葉良惡性腫瘤、縱隔腫瘤、胸膜腫瘤隨訪6~12個月均無復發(fā)。
3 討論 近十年來VATS隨著器械及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完善而在胸外科領域發(fā)展迅速,手術難度逐漸增大,適應證范圍增寬,但由于部分相對較復雜的手術使用的輔助設備(如氬氣刀、超聲刀)、一次性耗品(如自動切割縫合器)費用較昂貴而未能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廣泛開展。我們以胸腔鏡輔助小切口進行手術,可用常規(guī)器械和內鏡器械完成大部分手術操作,不使用昂貴的輔助設備及一次性耗品,從而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為了使術側肺萎陷以獲得良好的胸腔鏡觀察和操作空間,VATS手術須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這種麻醉技術較為復雜,準確調整氣管插管花費時間較多[1],且雙腔氣管插管亦較貴。而由于輔助小切口及常規(guī)器械,無須使肺葉萎陷,僅減少潮氣量即可達到良好的顯露效果,故后284例我們均采用單腔氣管內插管,亦可達到同等的手術要求,并降低費用。VATS輔助小切口時大部分病例不使用張胸器(本組使用6例),僅以甲狀腺拉鉤牽拉,利用胸腔鏡可移動的冷光源照明系統(tǒng)和高清晰度的監(jiān)視器畫面,可使術野得到良好的顯露,并減輕切口造成的損傷。輔助小切口時使大部分操作可以常規(guī)器械在直視下安全、迅速、有效完成,從而縮短手術、麻醉時間。輔加小切口的胸腔鏡手術接近VATS手術的創(chuàng)傷,并可以減少手術材料消耗,降低手術費用[2]。 彌漫性致密性粘連是VATS禁忌證[3]。VATS手術遇到胸腔內彌漫性致密性粘連時多數(shù)需中轉開胸手術,而輔助小切口則可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完成手術。我們的體會是先以手指緊貼壁層胸膜分離至與觀察孔互通,然后在鏡視下繼續(xù)以手指或常規(guī)器械分離至可完成手術操作,分離時均應緊貼壁層胸膜以減少肺的損傷,分離時造成的肺葉破裂可經小切口進行可靠的修補。對于肺內實質性病灶,胸腔鏡手術時常難以定位,有人在術前CT監(jiān)視下行病灶穿刺定位并留針于胸內,或病灶內注入亞甲藍,作為術中判定病灶的標記物,這些方法常因病人體位改變使病灶位置發(fā)生變動[4],而輔助小切口則可以手指觸摸探尋病灶具體位置后完成手術,且切除的較大組織亦便于取出。胸腹聯(lián)合傷的病人以VATS輔助小切口可經膈肌傷口或適當擴大膈肌并探查腹內損傷的情況,同時可修補部分腹內臟器的損傷,使胸腹聯(lián)合傷的病人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以最小的創(chuàng)傷換來最大的治療效果[5]。 總之,VATS輔助小切口可完成大部分較復雜胸外科手術,且安全、有效,由于可節(jié)約費用,可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廣泛使用。對于腔鏡技術欠熟練的醫(yī)生在使用胸腔鏡進行手術時,也可考慮輔助小切口,從而在加強訓練的同時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避免因操作失誤導致的并發(fā)癥或增加手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