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導管感染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王琴 施蔚 管鴿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中心靜脈導管感染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回顧性分析2004年9月-2008年8月本院分離自鎖骨下、頸內及股靜脈導管的病原菌構成情況及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結果 :中心靜脈導管感染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占62.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占41.7%;革蘭陰性桿菌占分離菌的21.1%,其中大腸埃希菌占32.7%,念珠菌占9.5%。多數細菌對不同抗菌藥物有不同的耐藥,未檢出對萬古霉素耐藥的革蘭陽性細菌。結論:表皮葡萄球菌是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
【關鍵詞】 中心靜脈導管 感染菌 分布 耐藥性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臨床應用愈來愈廣泛,但隨之而來的相關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感染(central venlus catheters-related infections,CVC-RI)也明顯增加,并已成為臨床棘手的嚴重并發癥。為深入探討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我們對498例經鎖骨下、頸內及股靜脈導管的細菌培養及耐藥性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標本來源:2004年8月-2008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鎖骨下、頸內及股靜脈導管498份。
1.1.2 試劑和儀器:5%綿羊血瓊脂平板為本科室自制。細菌鑒定儀為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VITEK-6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HEPAclass100型CO2培養箱為美國熱電公司產品。抗生素紙片由OXOID公司提供,藥敏培養基MH瓊脂由法國梅里埃公司提供,根據CLSI2008進行藥敏結果判斷。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25923、銅綠色假單胞菌27853為質控菌株。
1.2 方法
1.2.1 細菌培養:導管拔出后,立即剪出尖端5 cm一段導管于5%綿羊血瓊脂平皿上,并前后滾動4~5次,35 ℃孵育。每日進行觀察,72 h內菌落數超過15即為陽性,進行細菌鑒定。
1.2.2 細菌鑒定:經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6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作菌種鑒定,部分細菌鑒定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1.2.3 藥敏實驗:抗菌藥物敏感試驗采用K-B紙片法;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檢測采用紙片表型確證試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檢測采用30μg頭孢西丁紙片作K-B法測定結果,均按CLSI2008年版標準進行。其他棒狀桿菌等菌株無CLSI藥敏參考標準,未進行藥敏實驗。
1.2.4 數據處理:文中數據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醫院細菌耐藥監測軟件WHONET5.4分析系統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病原菌構成 498份中心靜脈導管標本中,分離到細菌232株,其中革蘭陽性菌144株,占分離菌的62.1%,包括表皮葡萄球菌60株(占41.7%),其他革蘭陽性球菌84株(占58.3%);革蘭陰性桿菌49株,占分離菌的21.1%,包括大腸埃希菌16株(占32.7%),其他陰性桿菌33株(占67.3%);革蘭陽性桿菌17株,占分離菌的7.3%;真菌22株,占分離菌的9.5%。病原菌分布情況見表1。
2.2 藥敏試驗 中心靜脈導管主要分離菌的藥敏結果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各種高質量中心靜脈導管的引進以及操作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中心靜脈導管長期用于營養支持或化療,中心靜脈通路變得越來越普遍,但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卻愈來愈突出。導管感染不僅增加病人的費用,延長住院時間,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后[1]。國外曾有報道[2-3],引起CRI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約占2/3,另1/3是腸桿菌科細菌、假單胞菌屬細菌和腸球菌,國內俞碧霞等[4]也曾報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動靜脈留置導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本組資料顯示,232株中心靜脈導管感染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占62.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分離率最高,占總分離菌株的25.9%,這與國外報道基本一致。表皮葡萄球菌分泌的黏液樣物質是多糖蛋白復合物,有利于細菌生長,不僅可以耐受高濃度抗生素,而且可以躲避宿主的防御機制,保護其不被清除,因而容易導致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在中心靜脈插管相關性感染中多數表現為局部定居,而少數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感染。然而表皮葡萄球菌在局部引起炎癥反應較輕,不易發覺,應引起重視。從表2可看出,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藥性較高;腸球菌對紅霉素、四環素、利福平、環丙沙星等耐藥性較高;未檢出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葡萄球菌和腸球菌。
16株大腸埃希菌全為產ESBLs菌株,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全部敏感,對阿米卡星、氯霉素耐藥率分別為16.7%和33.3%。10株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氯霉素均敏感,有5株為產ESBLs菌株。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檢出率較高,這可能由于中心靜脈導管留置病人一般為危重病人,住院周期長,使用廣譜抗生素時間久,因此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率較高。本實驗檢出22株念珠菌,來自于中心靜脈留導留置時間長的危重病人,長期接受多種侵襲性操作,尤其氣管切開者,破壞皮膚黏膜的完整性,隨病程的延長易并發院內感染。若長期選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破壞了體內的菌群平衡,誘發菌群失調,真菌過度生長,易促使腸道菌群易位,真菌透過腸道黏膜屏障進入血液引起感染擴散。
醫院內發生的血流感染大多數與使用中心靜脈導管相關,靜脈導管病人發生血流感染的幾率遠高于未置導管病人。筆者建議各級醫院應重視中心靜脈導管細菌培養,凡懷疑由導管引起的局部感染和(或)全身感染,均應及時行血培養、皮膚局部分泌物和(或)導管尖細菌培養,并根據本地區流行菌株耐藥譜經驗性應用有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