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跨國公司進入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佚名

200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美元,這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據統計,2002年全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4171家,同比增長30.72%;合同利用外資金額827.68億美元,同比增長19.6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27.43億美元,同比增長12.51%。它結束了近幾年來中國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上負增長和低增長的局面,預示了今后幾年中國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新一輪高增長的開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4196個,合同利用外資金額8280.6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79.66億美元。根據調查,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來華投資。目前,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開始成為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流。 一、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制造業的若干重要特點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中國成為世界“生產制造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觀察現代跨國公司和傳統跨國公司的區別,跨國公司在中國制造業發展中的地位,已由“一個中心”成為“多個中心”。 1.生產制造中心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生產成本低廉,許多外國廠商相繼將生產據點移往中國。例如,2001年7月,松下電器公司停止在美國肯塔基州生產微波爐,將其生產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東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電視顯像管,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產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至此,日本主要彩電制造商松下電器、東芝、三洋電機、三菱電視4個公司都已將彩電生產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國。此外,日本的其他家電產品如錄像機、復印機、空調、CD、單放機、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國的工廠生產。據統計,中國在世界出口額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為4%,2002年進一步提高至6.5%。就輕工紡織產業看,以家電為例,2001年全國微波爐共計出口1252萬臺,占當年全國生產量的69%;2001年全國電飯鍋共計出口822萬臺,占當年全國生產量的57%。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多數家電產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業為例,目前,全球鞋類年產量約100億雙,在中國,2001年廣東省鞋類年產量近30億雙,約占世界產量的3/10;溫州市鞋類年產量10多億雙,占世界產量的1/10。就中國而言,堪稱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產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業有消費品制造業和資本品制造業、輕型制造業和重型制造業、一般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之分。如果說前一時期跨國公司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集中于消費品制造業、輕型制造業或一般制造業的話,那么,自2002年起,資本品制造業、重型制造業或裝備制造業將成為跨國公司新一輪向中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受“廣本汽車”示范引導,2002年,本田、豐田、尼桑都陸續將不少生產廠搬到廣州,由此廣州可能很快形成一個上千億元產值的汽車產業。同時,一些跨國公司已開始把集成電路、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基地逐步轉移中國。例如,菲利浦已投資15億美元建立了芯片生產廠;由幾家大公司聯合投資62億美元設立的芯片生產基地——中芯國際,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線。此外,新惠普、東芝、夏普、三星等國外主要計算機生產商也先后在中國建立了大規模的整機生產基地。目前,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球舉足輕重的產業帶。從昆山到南京形成200公里IT產業帶,產值超過1500億元;從太倉到南京形成200公里的重化工和新材料產業帶,產值超過1600億元。在上海浦東張江,單是中芯國際一家企業周圍,就聚集了國內外82家配套企業。在江蘇省吳江開發區,目前生產最終產品的外商IT企業,其選用的裝配材料中有80%以上不用出區就能配齊。如果再與周邊的一些IT企業相銜接,配套水平可達98%以上。 2.跨國采購中心 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的同時,流通領域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塔斯科、伊藤洋華堂、歐尚等眾多跨國零售巨頭瞄準中國市場采購。2001年底沃爾瑪的全球采購中心從香港地區搬到深圳,一兩年內,沃爾瑪將停止采購外包,而將年銷售額1900億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給在深圳設立的全球采購中心及其所屬的采購網絡完成;家樂福不僅在上海設立全球采購中心,而且2002年內建立10個區域性全球采購中心,中國已成為家樂福在亞洲最大的采購基地;麥德龍把上海和天津作為中國南北區域采購供應的樞紐。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跨國零售集團從中國采購出口的商品達300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12%。其中,美國沃爾瑪從中國采購額達103億美元(還有一說是近200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出口總額的4%,占沃爾瑪全球銷售總額的近10%;法國家樂福從中國采購額為35億美元;麥德龍從中國采購額為50億元人民幣。 制造業企業同樣熱衷于中國采購。目前,福特汽車每年全球汽車零配件采購金額總值約900億美元,在中國每年采購零配件金額僅2億美元。據悉,福特汽車已將中國列為主要零配件采購國家。該公司計劃從2002年7月到2003年中的一年內在中國采購汽車零件超過10億美元,未來零配件采購金額高達60億美元,占福特汽車全球采購金額的7%—10%。這將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福特汽車全球采購第二大國家。為此,2002年4月,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了采購部門,設置龐大的采購團隊以實現福特汽車在中國的采購目標。摩托羅拉早就聲稱,2006年前在華采購將達100億美元;愛立信計劃在未來5年內,從中國采購的出口額將由2001年的14.9億美元增加到45億美元;GE(中國)董事長兼CEO孫禮達上任伊始就稱,GE要在中國“買得更多”;杜邦公司在中國采購的物品早已不限于為其產品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而涉及到在本土建廠房的建筑材料。 大型跨國采購集團進入中國,便于更多國內企業的產品進入跨國集團的國際營銷網絡,這可以說是在家門口把產品“打出去”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中國產品“價廉物美”,而且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可以長時期地抑制工資成本的上升,從而支持“價廉物美”制成品的大量生產和供給;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產品大量進入跨國采購集團全球采購網絡的潛力巨大。據統計,2001年進入世界500強跨國零售集團的全球銷售額超過了15000億美元,而跨國零售集團采購中國產品的金額約為300億美元,中國產品所占比重僅為2%。為此,國家經貿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旨在鼓勵和方便外國大型連鎖商業企業采購中國產品,這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勵跨國商業企業在華設立采購中心,并解決其通關、外匯管理、稅收等問題;支持國內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檔次,使產品質量、性能及包裝等適合跨國商業企業的要求;舉辦類似“跨國零售集團國際采購會”等活動,為國外大型連鎖商業企業與國內生產企業建立直接貿易關系提供條件。據統計,到2002年底,已經或有意在深圳設立全球采購配送中心的跨國公司約20家。2002年1—7月,上海新批跨國采購機構15家,其中絕大多數是跨國公司和國際著名企業。在2001年年底已吸引22家跨國采購機構的基礎上,到2002年底,在滬安營扎寨的跨國采購機構累計已達45家。 3.研究開發中心 過去,跨國公司只把中國企業作為一個“生產車間”。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跨國公司開始在華設立研發部門,但是,當時的研發部門只為生產服務,沒有真正的核心技術研發。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的全面實施,研發本土化成為必然選擇。一些跨國公司不僅充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工,而且大量雇傭中國的高級智力,一批原創型技術研發基地投向了中國。近年來,已有通用、大眾、IBM、微軟、杜邦、拜耳、愛立信、摩托羅拉、朗迅、惠普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據初步統計,目前這類研發中心已近400個。 2002年,日本歐姆龍集團在海外設立的首家健康醫療領域的研發中心在大連成立。東芝在日本東京等地的計算機生產和研發中心,今后也將逐步向杭州轉移。截至2002年底,已有12家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遷至蘇州新區。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西安等知識密集型城市,都已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集聚地區。 4.服務中心 為了拓展在華投資業務,近一兩年來,跨國公司開始在華設立服務中心,以更好地服務于在中國的制造業投資。例如,上海寶德浦東與浙江溫州兩個BMW服務中心先后開業,上海寶德BMW服務網正式啟動,而南京和杭州的BMW服務中心也分別于2002年底和2003年初相繼開業。 5.地區營運中心 近幾年來,諸多跨國公司相繼將其亞太地區總部從日本東京、中國香港等移往國內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其中很多為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通過在京、滬、津等城市的地區總部,向其在亞太地區和中國的各個子公司、工廠和辦事處發出指令,進行資金、生產、貿易、人才、信息的集中整體運作。截至2002年8月,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218家,注冊資本總額達128.63億美元,其中外國投資者出資額為120.84億美元。據統計,截至2002年8月,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已達78家,占全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總數的35.8%。過去,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地區總部是以投資性公司的名義出現的。目前,現有的部分投資規模較大的投資性公司正計劃向地區總部過渡。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