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全球經濟趨勢與我國應對挑戰的經濟戰略淺析
胡博
摘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當中,國家的發展策略要通過正確分析國際經濟整體趨勢,知己知彼,進而才能制定出面對我國經濟實際,適應國際發展趨勢的經濟發展戰略計劃。本文通過分析了國際宏觀經濟局勢,從發達國家到新興市場國家,再到具體分析中國的經濟成就,明確了我國的經濟地位,同時引用管理學中的swot矩陣分析,找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來制定相應的戰略分析。 關鍵詞: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危機經濟復蘇經濟戰略 一、當前全球經濟格局分析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美國在經歷了上世紀就是年代的繁榮,高度的經濟繁榮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并使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迅速發展。在進入21世紀后,為繼續確保經濟的長周期繁榮,美聯儲強行將聯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初的6.5%下調至2003年6月的1%。但是用更大的經濟扭曲來代替原有的市場扭曲只能使經濟發展中泡沫越來越大,并無法化解不斷積累的社會經濟風險。當低利率政策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使得美聯儲開始迅速提高利率,這就成為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索。2008年,次債危機演化成影響全球的超大型金融危機。如今,美國的失業率依然居二十年以來的高位,降低失業率依然是美國最主要的政策目標。而由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無可避免的帶來通貨膨脹,而如何把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個臨界點以內的安全范圍,這是一個難題。加之美國債務持續增加,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主權債風險持續增加,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反彈勢頭明顯,但難以持續。而歐洲在最優貨幣區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坎坷不斷,有一種可觸摸的表現形式“歐元”,卻缺少核心的政治聯盟,政治一體化變現薄弱,缺少政治中心。還未從美國引發的次貸危機中恢復過來,又陷入了整個歐洲更為廣泛的主權債務危機當中。發達國家實行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的泛濫,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給新興市場家造成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增大了資產泡沫與通脹風險,給未來的經濟復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其他發達地區如日本,在陷入了發展的長期停滯與衰退,加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對東京周圍的工業圈有著嚴重的打擊,并有長期持續影響的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又對全球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 在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機這個亞洲經濟的轉折點后,中國地位開始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實力地位顯著上升。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在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的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具有典型特色的金磚“五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由于近幾年來增長較快,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加之金磚國家國土面積占全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9.7%,人口占全球42.4%,這些優勢都使得金磚四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高,在國際事務中都具有重要影響。《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1)》中指出。近十多年來,金磚國家發展迅速,追趕發達國家的勢頭相當明顯,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經濟規模世界排位提升、對發達國家趕超效果明顯。藍皮書指出,21世紀頭十年,新興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6%,是發展中國家中的佼佼者。在金磚國家中,中國增長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在2011年的金磚國家領導人以“展望未來,共享繁榮”為主題的三亞峰會,將為金磚國家在擺脫世界經濟危機、加快世界經濟復蘇中繼續發揮火車頭作用,在實現世界和平、合作、發展的崇高目標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新興市場國家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亞洲需要強大核心與動力支持危機后復興的強烈愿望,在中國在國際經濟日益增長的地位下,作為亞洲區域發展的領導者,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者,作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引導者,中國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以GDP約為一萬億美元只在世界排第七位。21世紀的這十年中,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幾乎每年都有所增長,2008年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在2008年達到4.4萬億美元,提前12年實現“到2020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在國內方面: ①“十一五”期間,國內經濟平穩增長,并由此帶來了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加,為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的投資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 ②內需拉動作用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改善,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9%,比“十五”時期加快1.4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6.6%,比2005年提高3.6個百分點。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去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長82.1%,農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長81.8%。 ③基礎設施發展迅速,城市公共交通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和能源等基礎產業、煤炭開采累計投資年均增長30%左右。 ④過去五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節能降耗工作進展順利。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 這一系列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基礎。在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已經涵蓋18億人口,GDP接近6萬億美元,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亞洲聯盟日益緊密,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潛力大。在國際社會事務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在“十二五”期間,雙方將實現更廣泛深入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此外,在東盟的“十加三”會議的促進下,中日韓三國與東盟的全面合作機制逐步展開,另一個經濟發展強勁的發展中國家印度開始推進“東向政策”,再加上在中國舉辦的以推動經濟交流,協調合作,區域經濟整合,促進亞洲國家實現經濟目標的博鰲論壇,整個東亞已經呈現“中國為心,八方匯聚”全面合作的潮流。 二、我國應對國際挑戰的戰略措施選擇 1.SO戰略(發揮優勢,利用機會):加大國際投資 中國作為當今最大的、最先從經濟危機中復蘇的發展中國家,理應在國際經濟上增強其掌控性和主動性,以規避在國際貿易中日益嚴重的反傾銷貿易壁壘。2010年,我國對外投資占全球第五。廣大亞非拉國家越來越多的呈現“中國化”拉動的特征給了我們很大的國際合作的空間。利用我國率先走出危機的優勢,和全球第一的貨幣儲備,施行加大國際直接投資的戰略,完備國際經濟鏈條,提高國際經濟活動的綜合效益。利用國際貨幣儲備的優勢,選擇正確的國際投資戰略,加大國際直接投資的力度。這次國際經濟危機為中國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其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以亞非拉為主體的國際基礎資源開發的戰略投資,這些區域經濟相對落后,開發的潛力大,開發的成本相對較低。二是對和中國貿易額大的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為主體的國際消費市場控制能力的投資。這些區域受這次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最大,影響的時間也可能較長,正是投資的最好時機。 2.WO戰略(利用機會,克服不足):增強企業綜合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困難坎坷不少,例如我們總體勢力還不強,大部分企業缺乏海外運營的經驗及必要的人才儲備,不具備國際投資和經營管理的綜合能力,企業經營追重視眼前經濟效益,忽視長遠利益,造成外部不經濟。“走出去”的企業不僅要在資源開發投資的綜合能力上持續下功夫。還要求整合力量,在國內經濟引領全球經濟回暖的背景下,引進一批在國際市場具有豐富的投資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從而整合內部,增強國際區域合作和信賴。在我國經濟轉型期間,在國際區域合作中形成優勢互補,學習、整合并改善國內的有利于創新與創業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同時給予金融行業的轉型與改革提供溫床與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