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區域經濟戰略背景中的皖江城市帶發展趨向
朱遠祥
摘 要:2009年以來,國務院對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新規劃新布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成為安徽省首個國家級的經濟戰略。探討皖江城市帶在國家區域經濟戰略背景中的發展趨向:一是將奮力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二是將全力構建泛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平臺;三是將努力整體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都市網絡。因此必須把握機遇,優勢互補,戰略合作,實現皖江城市帶的崛起,推進泛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 戰略趨向 增長極 泛長三角 城市群
2010年1月,國務院公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2010年5月,國務院公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這是我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發展規劃。2011年3月,國務院公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這是我國“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三個國家級規劃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思路,進行了新布局,我們必須把握在國家區域經濟戰略背景中的皖江城市帶的發展趨勢、發展走向,追求并實現皖江城市帶的崛起,順利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筆者依據上述三個國家級規劃,對皖江城市帶的發展趨向做些探討,以求教于同仁。 一、皖江城市帶將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其中增長較快的是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這些產業和企業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區域集聚,優先發展,然后對周圍地區進行擴散,形成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這種集聚了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的區域被稱為“增長極”。增長極的“多極化”是國家對區域經濟的戰略新布局。自“十一五”以來,我國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均衡發展,重視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保證國民經濟不再依靠少數幾個‘極’,從而走向多極發展;重視西部大開發與中部崛起戰略,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走向均衡發展。2009年以來,國家已陸續出臺了10多個區域規劃,我國將進入一個以區域為主要單位、以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互動為主要格局的發展新階段。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產業有序轉移,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各有亮點,都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推進和打造的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極。 皖江城市帶具有成為中部崛起重要增長極的條件和機遇。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面積占全省的45%,人口占50%,它的經濟總量占了66%,其中合肥、蕪湖、安慶三市經濟總量均已超過千億。2009年,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內的工業已在安徽居主導地位,成為帶動安徽經濟的“發動機”。 皖江城市帶區位優越,與長三角地區相接,在產業和資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帶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制品生產基地。皖江城市帶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明確把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 在產業園建設方面,以現有的產業園區為基礎,推動園區的規范、集約、特色化發展,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地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以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的趨勢。江北產業集中區依托馬鞍山市、蕪湖市,利用皖江北岸深水岸線資源優勢,重點在巢湖市無為縣、和縣沈巷鎮沿江一帶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產業,推動產業協作、共同發展。江南產業集中區依托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載空間大的優勢,在池州梅龍鎮共建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主要承接有色金屬深加工、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促進產業合作、聯動發展。據統計,2010年5月舉辦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銀企對接會共簽約項目29個,總投資696.28億元,其中銀行貸款329.18億元,簽約金額280.18億元。按照示范區規劃的四大戰略定位,皖江城市帶將立足安徽省,融入長三角,聯結中西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建設長三角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努力成為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奮力擔當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二、皖江城市帶將構建泛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平臺 長三角本義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如今人們更關注它的經濟社會含義,通常有小長三角、大長三角、泛長三角等提法。小長三角包括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泰州、臺州等16個城市。大長三角即通常意義上的長三角,以國務院2008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為依據,正式明確了長三角區域范圍為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為長三角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泛長三角經濟區的范圍界定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為龍頭,把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納入泛長三角經濟區;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基礎上,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徽、江西也納入泛長三角經濟區。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泛長三角”的概念和“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問題,并且對安徽進一步融合長三角經濟區提出了期望。 泛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趨勢。改革開放,我國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戰略,必然從“區域以城市為中心的極化發展”向“以城市群為重心的泛化發展”。近年來,我國區域合作與發展進程加快。珠三角從原來的廣東省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到大珠三角,再演變為“9+2”的泛珠態勢;京津冀經濟協作區,目前已發展成為環渤海灣區域的合作;北部灣區域合作已走到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在國內幾大區域的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長三角泛化發展就成了必然趨勢,必然選擇。從小長三角到大長三角到泛長三角,這不僅僅是地理概念的變化,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當前,長三角(滬蘇浙)經濟一體化程度迅速提高,而泛長三角(滬蘇浙皖)的經濟一體化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趨勢。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非常明確地突出了產業轉移這一主題思想,《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也在于強調實現區域整體產業升級轉移,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因此,產業轉移升級需要加強泛長三角洲區域的合作。長三角產業升級必須過好一個關口,就是從區域內的“塊狀經濟”向“網狀經濟”的轉型。一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實施將大力促進安徽經濟發展,也為長三角經濟擴展版圖,增大經濟生長空間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規劃將加快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也推動長三角向安徽的產業轉移。長三角區域規劃強調了與區外的聯系和輻射,向北拓展到蘇北,向南拓展到浙西南,向西拓展到安徽,都屬于第一個層次,這也描繪了泛長三角經濟區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