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今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與刺激政策調整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淺析
佚名
2010年初,世界經濟總體繼續企穩回升,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的經濟狀況日益改善。但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隱患猶存,各國經濟刺激政策導致的通脹憂慮和債務激增等問題也在不斷凸顯。因此,當前各國宏觀調控普遍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既要防備通脹預期“餓虎出籠”,蛻變為現實危害,又要避免“虎頭蛇尾”式的匆忙退出,導致經濟二次探底。綜合分析,今后各經濟體會根據本國復蘇情況處理刺激政策問題,國際間的宏觀經濟合作意愿會有所減弱。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提前做好應對預案。 一、主要經濟體經濟狀況與刺激政策調整動向 各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應急性的“治標”政策。包括高頻率大幅度降低基準利率、向金融機構大規模注資、央行購買債券、大幅減免稅費和發放消費券等超常規舉措。一類是長期性的“治本”政策。包括加強金融監管、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科技創新等。正是前一類政策,在較快地穩定國際金融局勢的同時,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增加了各國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的壓力。可以預計,隨著經濟的好轉,這類超常規之舉必然會逐步退出。但是,由于經濟復蘇進展差別較大,2009年下半年以來各國實施退出政策的步調并不相同。具體情況是: (一)恢復較快的美國已開始為退出刺激政策熱身 受工業生產企穩回升和私人投資增長支持,2009年四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速達5.6%,連續兩個季度環比正增長。在這一背景下,今年2月美聯儲上調商業銀行貸款貼現率25個基點至0.75%,把基礎貸款最長期限從28天縮短至隔夜,把短期資金拍賣工具最低拆進利率從0.25%提高到0.5%,并從3月8日起關閉該渠道。但是,由于中小銀行倒閉潮仍在持續,商業地產市場繼續惡化,失業狀況的改善不明顯,美聯儲今年3月聲稱,仍需在較長時期內把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的低水平。同時,美國政府還公布了鼓勵放貸機構減記還貸者部分或全部次級抵押貸款的新住房救援計劃。 (二)復蘇遲緩的歐盟繼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 歐盟經濟復蘇較慢,2009年四季度GDP環比增長0.1%,遜于三季度的0.3%。去年12月以來,一些歐盟成員又遭遇了主權債務危機,即由于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過高,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希臘和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并暗示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也存在類似問題。對此歐盟應對比較遲緩,到今年3月底才拿出初步解決方案,致使歐盟經濟遭到嚴重沖擊,歐元區失業率由1月的9.9%上升到2月的10%。在這一背景下,今年3月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均宣布維持基準利率水平不變,也未調整“量化寬松”政策的規模。但歐洲各國政府都已宣稱要控制財政支出,以便削減政府債務。 (三)陷入通縮的日本實施了新刺激政策 2009年四季度,日本GDP環比增長0.9%,好于三季度卻遜于二季度。推動日本經濟回升的主要動力是對亞洲國家的出口增長,但日本繼續面臨內需低迷問題。到今年2月,日本核心CPI已連續12個月下降,陷入通縮的跡象明顯。近期豐田等日產汽車的召回事件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日本經濟增長。為此,日本不僅在去年底追加了2009財年預算,用于擴充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促進住房投資、就業保障與環保,今年3月還通過了數字創歷史新高的2010財年預算案,大幅增加社保投入。最近,日本央行又宣布進一步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在維持原利率水平0.1%不變的同時,把向金融機構提供的緊急貸款金額上調一倍至20萬億日元。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待退出問題態度迥異 受大宗商品需求反彈推動,印度和巴西等資源出口國經濟快速回升,為防范通脹風險,2009年下半年起,兩國貨幣政策均逐漸轉向從緊,分別采取了加息和上調準備金率等措施,越南等國也采取了上調基準利率的措施。但由于制造業以及消費需求依然低迷,2009年俄羅斯GDP下降了7.9%,俄羅斯央行今年兩次下調基準利率50個基點至歷史最低的8.25%。
綜合各方面情況,對于世界經濟狀況和各國宏觀政策的下一步調整狀況,可以做出四點推斷:第一,在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歐經濟出現持續穩定增長前,不應對世界經濟的元氣恢復盲目樂觀。第二,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和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會讓各國從實際出發謹慎漸進地實施政策調整,在時機和步驟上很難做到全球協同。第三,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把調控重點轉向超常規刺激政策的副作用,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第四,各經濟體今后會繼續推進長期性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為下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期打好基礎。 二、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及各國經濟刺激政策調整對我國的影響 盡管今年世界經濟的恢復性增長有利于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但各經濟體的宏觀政策調整會不可避免地增加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一)退出進程不一對我宏觀調控的實施及效果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尚待繼續鞏固,需要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如果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在刺激政策的退出問題上不能有效協同,將增大我國宏觀調控的難度,影響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效果,對經濟平穩運行造成沖擊。 (二)各國政策調整可能會導致“熱錢”流出沖擊我國金融市場 2009年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率先復蘇,外資看好我國發展前景的同時,境外“熱錢”也在加快流入我國股市和房市。今后隨著各國央行逐步收縮流動性,可能會導致熱錢無序流出,引起我國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劇烈調整。 (三)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使得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強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逐漸好轉,今后全球能源資源需求會繼續增加,從而推動價格上漲。國際能源署等國際組織預測,今年石油需求將增長1.7%,鋼材需求將增長9.2%,銅、鋁需求分別增長0.8%和12.3%。另一方面,主要資源出口國如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率先實施的緊縮政策可能促使該國貨幣兌美元繼續升值,該國的出口商品價格也將因此難以下降。因此,預計全年大宗商品價格仍有可能高位震蕩,我國今年會繼續面臨一定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使外需的非經濟因素制約強化 一些經濟體特別是歐盟和日本的“無就業復蘇”狀態在年內難以改觀,必然會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繼續升溫,我國也可能繼續成為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夾攻的對象。今年1—3月,美國、歐盟、阿根廷、墨西哥已相繼對中國油井鉆管、銅版紙、三聚氰胺、服裝、高碳錳鐵和打汁機等眾多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或征收反傾銷稅;韓國從2月起也對中國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出口的生姜、馬鈴薯等各類植物實行禁運。同時,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還將繼續利用人民幣匯率問題、“碳關稅”等各種名目向我施壓。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將處于貿易摩擦的高發期。 三、應對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的政策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國宏觀政策的傳導效應日益明顯的今天,為有效應對未來各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各類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我們應繼續未雨綢繆、做好預案,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一)密切跟蹤形勢,加強政策協調 高度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和各國宏觀政策變動。敏銳捕捉主要經濟體各種經濟數據和政策信息的最新變化,準確把握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趨勢和主要經濟體政策取向,深入研究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切實做好應對預案。加強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監控。及時跟蹤分析美國政策調整帶來的匯率和利率變化對世界資金流向的影響,做好防范國際熱錢沖擊我金融穩定的調控預案,最大限度減少其他國家政策調整“溢出效應”對我的不利影響。靈活機動地搞好國際合作。大力呼吁各國在G20框架下協調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的原則和步驟,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平穩渡過后危機時期。
(二)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努力穩定和拓展外需 努力化解貿易爭端。充分利用國際貿易保護規則,依法實施貿易救濟,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繼續健全貿易摩擦監測預警和應對機制,積極發揮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和駐外機構的作用,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通報、應訴指導等服務。積極拓展新興市場。繼續利用對外援助等各種有效方式,努力提升這些經濟體在我對外貿易和投資中的比例,促進與之貿易與投資的良性互動。當前特別要加強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經貿人才的培養和國情社情的研究分析工作,做好與其它國家在新興市場經濟體進行長期戰略競爭的準備。妥善處理好匯率相關問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三)有效防范風險,進一步做好國內經濟工作 一是加快采取綜合措施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完善社保體系改善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穩健發展資本市場提高中等收入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加快稅收制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推動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二是全面審視我國的政府隱性債務問題。認真做好各級政府債務的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及時清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從財政和金融兩方面切實防范償債違約風險。三是防范能源資源價格過快上漲對我國發展的消極影響。在繼續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理順能源資源價格關系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防止改革成為推升物價的疊加因素。四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穩定發展一產,優化發展二產,加快發展三產。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體制建設,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與綜合集成。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些重點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應用,作為主攻方向,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五是努力獲得更好的宏觀政策實施效果。一方面,把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簡化助學貸款手續、減免收取行政事業費用、加強就業協調管理力度等措施,重點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另一方面,在實施政策調整時,切實加強財政、信貸、產業、土地、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與支持,共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