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安徽省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思考
凌嵐
產學研戰略聯盟是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本相結合,加快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一重要論斷,既充分揭示了科技創新的內在發展規律,也指明了以產學研相結合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 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國內外實踐經驗證明,在市場機制下,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有效整合產學研三方優勢資源,促進三方協同配合、互為支撐、共同發展,有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推動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安徽省以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等為載體,積極探索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模式,加快推進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從企業和市場來看,傳統體制性障礙、政策和風險投資機制不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不成熟、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中介服務機構及其職能不健全等方面制約因素依然存在。從政府主導作用來看,有的政府部門對產學研合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產學研合作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部署;政策落實不到位,總體投入較少,缺乏有力地帶動和牽引作用;少數地方政府代替企業的主體地位,存在對企業發號施令、不按市場規律辦事等現象。究其癥結所在,主要是政府部門存在“缺位”或“越位”的問題,各級政府如何做到積極地“有所為、有所不為”,已成為當前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產學研戰略聯盟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為了共同實現創新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 這一產學研合作的過程,實質上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合理配置產學研各方的優勢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的各種要素有效組合,其內在動力是市場利益,它主要屬于市場范疇的問題。因此,政府的推動、引導作用,主要是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對產學研各方資源進行宏觀調控與協調,以促進各種創新要素有效的優化組合,而絕不是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或代替企業的主體地位。產學研合作與形成戰略聯盟,涉及到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兩大領域三個不同部門,三者之間不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時也與政府和整個社會大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活動涉及面大、過程復雜,是不同系統的生產要素的組合,而它們各自的運行機制、目標、價值取向等又不盡相同。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引導作用,使各方要素得以有效匹配,其實質上就是一個創新系統的精心設計與制度重構的過程. 今年初,科技部等國家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構建條件、支持措施等,這必將有力地推動安徽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 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基于安徽實際,要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有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在推進安徽省區域性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做到“到位而不缺位、到位而不越位”. 第一,要積極完善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政策體系。產學研戰略聯盟有著多主體、多要素、多階段、多模式的特點,在安徽省還處于構建的起步階段,政府必須對其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及時分析、總結,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推進措施,加快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一是加快對知識產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法律法規的實施,盡快研究出臺促進產學研戰略聯盟構建和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就聯盟內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尤其是知識產權及收益評估、共享、保護等問題,制定相關規則,予以明確界定. 二是完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財稅、金融、政府采購、人才激勵等方面的政策與措施,加強地方政策與中央政策的銜接和配套,建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環境和長效機制。三是創新科技管理,優化促進產學研戰略聯盟構建和發展的內外環境。科技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聯盟設立決策、咨詢和執行等組織機構,建立有效的決策與執行機制,使之真正成為新型技術創新實體。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建立對科技人員、機構、項目、成果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科技信用記錄,營造公平誠信的合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