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GROUP
佚名
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已初見端倪。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 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說過去的農業經濟是建立在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基礎上, 工業經濟是建立在對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基礎上, 那么, 知識經濟將是建立在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 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和消費基礎上的經濟。前兩者, 特別是工業對財富的創造, 主要依靠消耗自然資源, 而知識經濟更多地是向人自身的智慧要財富。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類型, 產生了它賴于發展的新的基礎產業, 比如信息高速公路、通訊網絡、教育的現代化和終身化等等, 都將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新基礎。其中教育不僅是廣義的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 而且, 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生產者, 知識的傳輸者, 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直接基礎。
一教育之所以成為知識經濟的基礎是因為教育將為知識經濟提供充足的能夠滿足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勞動力。知識經濟中的主導要素是知識, 它的核心是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 所有高新科學技術的創造與運用無一不是建立在具有較高素質的人的生產基礎上。而教育是生產( 培養) 人的主要組成部分。這里所指的教育是廣義的教育, 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形成或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活動。它既包括正規的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 也包括各種形式的培訓、指導、繼續教育、媒體的宣傳與影響等形式, 比較形象地說: 這種教育從母育學校開始, 一直到老年大學; 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教育。我們認為以上所有的教育影響都是勞動力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生產方面,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即把人的生產與“生孩子”等同起來, 認為嬰兒降生就是人的生產, 人的生產與教育無關。這種認識是粗淺的, 是與現代教育思想以及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不相適應的。其實, 人的出生不是全部意義上的人的生產。人的出生只是為人成為勞動力提供了物質前提。他能否成為真正的勞動力, 還決定于后天的教育。能否得到優良的教育是一個人成為合格勞動力的先決條件。不僅如此, 就是人的出生也與教育密切相關, 提高人的素質的前提就是“ 優生優育”, 而“ 優生優育”必須從教育入手。它包括: 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文化教育的同時, 進行早期性常識教育,對育齡青年進行性行為和性生活教育, 對父母進行孕期護理教育, 對胎兒適時進行胎教等。現在, 全世界數以億計的殘疾人, 不少是由于先天遺傳引起的, 當然對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與貧窮有關, 但教育觀念, 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落后狀況, 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對這個問題多數人已形成共識。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 勞動力的生產以人的出生為主, 因為農業經濟的社會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 對勞動力在文化知識等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 甚至以體格是否健壯來衡量勞動者是否合格。農業經濟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教育主要用于培養統治人才, 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服務。那時的教育即不服務于人自身的生產, 也不服務于生產勞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社會財富的原始積累, 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依靠人們在生產及生活實踐中慢慢的摸索, 經過千百次的成功與失敗逐漸積累起來的。這些經過千辛萬苦才積累起來的科學技術, 因為得不到教育強有力的支持, 因而長時間得不到普及。這是農業經濟時代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農業經濟的封閉性, 教育的落后并沒有影響當時的社會生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 農業經濟對教育還不存在依賴關系。進入工業社會后, 因為現代科學技術與設備的運用, 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力。由于勞動形式的變化, 使社會和教育的關系得以加強, 因為技術工人的生產是教育的直接結果。所以, 到了工業經濟時代, 社會生產對教育的依賴性逐漸加強。近代西方各工業國家努力發展教育事業, 大力普及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 興辦高等教育, 就是工業經濟對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提出的客觀要求。教育的發展不但使工人們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與設備, 成倍的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而且還提高了工人自身的素質。教育的巨大優勢逐漸顯示出來。如果說, 到了工業經濟時期, 勞動力的生產就已不在只是人自身的生產。那么在知識經濟時代, 通過挖掘和提高人的潛在智能就成了勞動力再生產的主要內容。換句話說, 現代勞動力的生產主要是教育對人的培養, 而不再是人自身的生產。雖然我們對“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早有認識, 只是在知識經濟到來的今天, 我們才更深刻的領會到這一命題的現實意義。我們說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不僅是指教育是生產知識經濟勞動力的重要手段, 還在于教育也是知識經濟勞動成果運用及消費的有效方式。知識經濟的產品主要是以知識形態呈現給人們的高科技產品。比如: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信息與網絡服務、圖書出版與發行、現代傳媒與娛樂業、咨詢業、環保產業等, 這些產業形式無一不與教育事業息息相關。因為, 這些產業形式都是與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教育成了這些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沒有教育為其提供足夠的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消費和使用者, 形成相關的產業就不可能。比如信息與網絡服務業的發展, 必須有足夠的終端用戶, 有足夠的人上網。沒有一定的規模就很難形成一種產業。中國贏海威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在網絡服務業上的失利, 就是很好的例證。因為, 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那么多網上用戶, 還沒有形成網絡服務巨大的現實市場。而這個潛在的消費市場是伴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的不斷更新為基礎的。還有一個例子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 衡水市公安局早在15 前就想把戶籍用微機進行管理, 并花巨資購進了當時最先進的286 微機, 但這些微機在庫房里一放就是7、8 年, 連包裝都沒打開就被淘汰了。這充分說明, 只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不行, 還必須有相應的人才。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 沒有教育的發展這一先決條件, 再優秀的知識與科技都很難變成現實的生產力, 更形不成相關產業。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可以由少數人來完成, 但它們的推廣與運用卻是大眾的事, 特別是要形成以科學知識的生產與運用為主的“知識經濟”,就更需要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只有這樣才會形成與知識經濟相關的產業。我們無法想象在一個文盲和半文盲還占相當比例, 在一個“科盲”充斥的國家里, 電腦會流行, 網絡會派上用場。有錢和富裕并不意味著能夠接受和運用科學和技術。沒有一定的受教育水平, 沒有一定的思想和相應的知識做鋪墊, 就很難適應和接受知識經濟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等方面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教育不僅為知識經濟提供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勞動力, 而且完美的教育還將提供具有較高道德素質的公民。教育的這一重要功能是保障知識經濟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沒有這一條件的保障, 現代科技的作用就得不到正常的發揮。比如: 網絡上并非都是我們想看到的,“電腦黑客”和許多計算機病毒也都是惡意的。這說明包括品德教育在內的完整教育系統是現代科技完全服務與人類健康事業的重要保證。
二現代社會對教育已形成了一種依賴關系, 沒有業已存在和繼續完善的教育, 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就會失去存在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知識經濟是以新知識的不斷生產、分配使用和消費為主要形式的經濟。知識和知識的創新在知識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知識的生產是有一定條件的, 只有在繼承已有科學知識的基礎上, 才可能創造出新的科學知識。所以說, 知識經濟發展的水平、質量, 直接取決于全社會知識水平的進步, 知識的生產、積累、更新、運用的能力。而這一切又直接取決于教育的發展水平, 教育的質量狀態。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水平, 將關系到知識經濟的全面發展, 與其它新的基礎產業相比,教育是事關知識經濟全局的基礎產業。知識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有賴于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有賴于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鼎立相助。考查近代世界經濟發展史可以發現:“經濟增長———知識進步———教育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依存性。這種邏輯性決定了教育是先導性的基礎產業, 因為, 只有教育的發展才能實現知識的進步, 最終促進經濟的增長。教育必須優先發展, 既“經濟未動, 教育先行”。“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教育就必須首先提供足夠的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 就必須要適度超前發展。”黨的十五大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 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 關系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適應知識經濟這一新的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自身必須做出積極的反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即要繼承和鞏固我國教育發展中的優秀成果, 又要敢于創新, 積極借鑒和吸取國內外一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在教育發展的模式上應該有所突破。教育發展應該充分借鑒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 引入市場和競爭機制。在教育的問題上國家也應該抓大放小, 在教育目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上進行宏觀指導, 對辦學形式, 方法等具體問題, 可以讓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擴大地方的教育自主權, 改變國家對教育事業大包大攬的政策, 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投入教育, 調動全社會支持和參與教育的熱情, 爭取走出一條窮國辦大教育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