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宏觀經濟判斷基點:房價與CPI
易憲容
國家統計局2007年二季度公布的經濟數據表明,二季度的GDP增長11.9%,6月份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4.4%,二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為28.5%及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4%(漲幅創歷史新高)。對于這些數據,盡管政府職能部門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偏熱而不是過熱,但是,我們只要站在兩個基點上來看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其過熱程度已經很高了。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樣,國內經濟過熱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爭論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實質增長速度,達到了令人炫目的11.9%。如果我們再把當季的CPI當成通貨膨脹率對這一實質增長速度進行調整,那GDP的名義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16.3%。如果我們直接用現價統計的GDP總額來計算,2007年上半年,中國的GDP有106768億元,2006年上半年中國的GDP有9144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速度高達16.8%。這樣的名義增長速度,基本與2004年相當,并開始接近1992-1996年中國發生惡性通脹時的名義增長水平。也就是說,當前國內經濟不僅是過熱,而是已經接近全面過熱。還有,中國當前的經濟過熱還表現為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國各地房地產普遍的快速上漲;二是中國式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無論對宏觀經濟調控,還是對房地產的調控,政府的政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對于房地產來說,其政策越來越密集。但是,經過幾年來房地產宏觀調控,經過幾年來政府“穩定房價”的房地產政策,盡管這幾年來從政府公布的房地產價格變化來看,2003-2006年全國房價上漲分別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漲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4%(漲幅創歷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上漲都超過9%以上,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分別達13.9%和16.1%。也就是說,經過幾年房地產宏觀調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產市場價格迎來新一輪全面上漲的浪潮。特別是深圳成了新一輪房價上漲的“領頭羊”。
據報道,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深圳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房價狂飆:平均房價從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漲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漲了129%,僅2007年前6個月,房價就上漲了50%。一個樓盤的市值可買下整個伊利集團。有開發商私下坦承:“現在樓盤的利潤率已經高到讓我們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內,被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8000個炒家控制了深圳將近30%的二手豪宅”。從深圳到廣州,從上海到北京,龐大的資金將一個又一個城市住房市場席卷而下,全國各地房價也出現一輪瘋狂飚升。
正因為,全國各地實際房價快速上漲,不僅使得房地產開發投資連年加快,而且使得國內銀行的資金涌入國內房地產市場。從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情況來看,2007年1-6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8.5%,其中中西部地區增長都在36%以上。從全國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情況來看,200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達到26880億元,比2005年同比增長25.6%。還有商品房的銷售總額,2006年為20509億元,同比增長18.5%;2007年1-5月份為8059億元,同比增長28.5%。全國建筑業總產值40975億元,同比增長18.6%;2007年1-5月份為6708億元,同比增長21.5%。
以上的數據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價快速上漲,房地產開發投資、銀行進入房地產的資金并沒有幾年來的宏觀調控有所收縮,反之,增長幅度越來越大。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一定會帶動整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與房地產業相關的產業達有50個之多);二是,由于房價快速增長,而導致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使得房地產及相關產業在整個國內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先不談由房地產帶動的相關產業,僅是房地產與建筑業兩大項,其產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這種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態勢下,這個比重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如果以房地產的價格迅速推高而帶動GDP快速上漲,那么中國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就會越來越大。三是,由于房地產的價格快速上漲,在全國的土地供應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并沒有由于土地供應的增長而讓房價回歸理性,反之,房價上漲幅度更多快。這就是說,就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基本上是一個投資炒作的市場。在這個投資炒作市場,當政府對房地產價格隱性擔保時,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銀行信貸,這個市場供應增加最多,要改變房價上漲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則成為地方政府拉動GDP成長最好的方式與途徑。
可見,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基本上是由房地產市場為主導,房地產市場又是以房價的變化為核心。如果房價快速飚升,房地產投資開發過熱、銀行信貸快速增長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產的價格快速上漲,不僅使得其本身產值快速上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地增加,而且房地產是與50多個產業密切關聯的產業,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必然會帶動相關行業投資快速增長,帶動整個經濟投資過熱。由此,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銀行信貸快速增長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價成了整個國內經濟形勢的風向標。同時,由于房價過高,房地產的問題也開始由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轉化為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如果中央政府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是無法化解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癥結的。
其次,我們再來討論CPI問題。對CPI,目前大家關注比較多。但是,由于對于CPI的理解不同,從而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就會迥然不同。比如,國家統計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時,CPI作為一個滯后性月度指標,但政府在公布CPI數據時,強調的是上半年CPI上漲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漲4.4%。因為,在他們看來今年來CPI上漲,核心因素分別來源于食品類和居住類價格的上漲,這兩類價格同比上漲達7.6%和3.94%,對CPI上漲的貢獻分別為78.5%和17.81%。特別食品價格上漲7.6%,其中糧食上漲6.4%,蛋上漲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漲20.7%。考慮食品類價格、居住類價格上漲持續和前期的翹尾因素以及其他結構性因素,因此,當前CPI的上漲并不足成為政府啟動新一輪宏觀經濟緊縮的理由。在此,我們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來說,CPI指數是指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內居民的消費品及服務的平均變化值。它是通過一個十分復雜的指標體系來測算。對于這個指標,盡管目前各國都是根據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來設立,但是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居民消費模式及消費水平、各國的消費文化傳統等不一樣,盡管各國使用的是同樣的概念體系與框架,但各國CPI體系的實際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人說認為,目前國內CPI上漲較快,就在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如果中國如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來分析,那么目前中國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說,如果以核心CPI來看中國物價指數問題,目前中國的核心CPI變化應該是很平穩的,因為上半年CPI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拉動的結果。但是,這些人是否想過,中國CPI指數體系與發達國家市場體系下的CPI體系是有差異甚大的東西。用兩個不相同的指標體系作比較意義不會有太大。 比如說,在CPI中,美國食品類及能源類所占權數比重僅有18.6%,而且中國這兩類消費品所占權數達40%。如果中國使用美國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國的CPI權重就不足60%以。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不說,中國CPI指數的意義肯定會弱化。更何況,盡管食品與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貨膨脹率的測算隨時間變化的差別性不大,但它們作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們刪除掉來得出關于通貨膨脹和實際經濟增長的中長期結論應該是危險的。如果我們再以中國與美國的CPI內容及體系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差別更是很大,兩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實際根本不在一個平臺上。
目前,國內的CPI指數統一執行國家統計局規定的“八大類”體系,即指數的構成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每個大類中又包含若干個具體項目,總共有300多項。其構成權重分別是食品3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4%;居住13%;交通通訊10%;醫療保健個人用品10%;衣著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6%;煙酒及用品4%。
在此,我們再來看看美國2006年的CPI指數的分類與權重構成。美國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種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平均變化值。而這些商品與服務又分為8個主要類別及不同的權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飲料(15.4%)、交通運輸(16.9%)、醫療(6.1%)、服裝(4.0%)、娛樂(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務(3.8%)。
從以上的分類來看,兩國CPI各大類所包括的商品與服務差異性不會太大,但是實際上有區別。而且更大的區別的是不同類消費商品與服務的權重構成。如美國CPI權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運輸,其比重達59%,但中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僅為23%,兩者所占的比重僅及美國的38%;而中國CPI中權重最大兩類是食品與娛樂,其權重達到48%,但是在美國這兩類商品及服務的權重只有21.2%。還有,中國的CPI商品及服務的權重確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國的CPI商品及服務的權重是通過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調查他們在早兩年買了哪些東西而確定的。這些權數每兩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們與人們改變了的消費偏好相符合。比如說,美國2007年1月的CPI中各個類別的權數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兩年中美國居民的消費傾向或模式。但是,就這點而言,中國CPI指數與美國CPI指數體系有天壤之別。
比如說,從目前中國的CPI體系的質量來看,問題重重。如從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經濟景氣月報》所公布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的數據來看,其中的數據與居民生活的脫節無可復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費為904元(包括房租、水電、物業費、房屋修理等與居住有關的消費,自己購買房子也要算虛擬房租,今天有深圳居民告訴我,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項一個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這樣一個費用還不足在北京郊區租一間民房)、交通和通訊1147元(包括個人汽車消費、出租車費、火車飛機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費用,手機、家用電話、上網、短信等)),在此,不要說現在國內CPI體系的權重不合理,就是以這樣完全脫離實際的居民消費支出來計算CPI,得出什么結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中國CPI指數體系的質素問題,如果我們僅是一般的CPI指數體系的表面形式或概念體系來討論中國經濟問題,其不僅容易誤導民眾、企業及政府,也是會漏洞百出的。比如,為什么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會出現所謂的“高增長、低通脹”?現實并非如概念所描述的那樣好,比如房價快速上漲、居民對物價上漲感覺與政府公布的數據背離、居民實際收入增長比不上政府公布數字的增長、長期的低利息政策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CPI指數的質素不高及非科學有關,中國的CPI指數沒有真實的反映居民消費行為及模式的變化。用這樣一個遠離現實的CPI指數體系是無法說明中國經濟現實的。所以我比較贊同國內有人提出中國式通貨膨脹”(即用嚴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來推高資產的價格及基本生活品價格的飛漲)這個概念。只有用“中國式通貨膨脹”才能理解與說明中國現實問題。但是,只要中國的低利率政策不改變,“中國式通貨膨脹”就會持續,而且會越來越強化。
總之,如果以上述兩個基點來看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當前中國的經濟過熱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么有人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呢?一就是房價飚升、房地產投資過熱沒有進入他分析的視野,二是他用的是完全背離中國居民實際消費行為及模式的CPI指數體系,所以,離開了這兩個基點來看中國的經濟問題,就無法描繪出一幅現實中國經濟清晰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