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論公平視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

李曉莉

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如何在實行高校教育成本分擔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擬對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內涵、意義及其對教育公平的影響和促進等方面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 成本分擔

當前,經費短缺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繼續謀求政府最大限度的經費支持之外,高校還應尋找其他的經費來源渠道,以補充日益不足的高等教育經費,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1986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總校前校長、世界著名的比較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D.Bmce

Johnstone)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解決困擾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財政危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如今,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已成為各國高校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內涵

所謂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是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政府、學生及其家長、慈善機構和工商業等多方來承擔。納稅人通過納稅或通貨膨脹使購買力下降的方式分扭;家長通過限期收入、存款借貸支付學費或承擔學生生活成本的方式分擔;學生通過存款、暑期打工收入、勤工儉學收入以及學生貸款或畢業稅收等支付學費的方式分擔;慈善機構通過捐贈基金或現款的辦法分擔;而工商業則通過返還所雇用學生的部分或全部的學生貸款,或者通過承擔與其職員數或雇用畢業生數成一定比例的特別賦稅的方式分擔。在高等教育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如一方分擔份額減小,那么另一方或另幾方就必然承擔更大的份額。因此,如何合理分擔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分擔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由以政府或納稅人分擔為主轉移到以家長和學生分擔為主,并主要以學費的形式出現:過去不收學費的高校開始收費,過去收學費的高校進一步提高學費收額。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意義

(一)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要求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持續增長,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劇增,為了滿足民眾的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高校實行大規模擴招,報考高校的公民年齡范圍擴大,包括曾失去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中、老年人: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急劇膨脹,導致高等教育成本迅速增加,但政府的教育投入卻沒有相應增加甚至減少。因此。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都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基于這些原因,由政府、學生、家長、高校和捐贈人等共同承擔高等教育成本,已成為各國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要求、解決高校教育經費緊缺的主要途徑。

(二)符合“誰收益誰負擔”的市場經濟原則

高等教育是準公共商品,應該遵循“誰收益誰負擔”的市場經濟原則。也就是說,個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相對較高的收入,由此又獲得更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而個人的教育收益又通過受教育者外溢給社會,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展民主政治。改善社會文化環境,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使社會和個人都獲得利益,其成本理應由受益者共同分擔。

(三)提高教育服務質量

隨著學生家長或學生個人承擔高等教育成本的份額逐漸加大,社會公眾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質量,這又促使高校增強成本意識、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機會的價值、由于要付費上學,學生及其家長更加珍惜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而會充分利用所獲得的學校資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高校借助學費、補助金、社會捐贈等來彌補其經費的不足,自然對學生和社會更有責任感,不斷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以為學生和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對教育公平的影響

追求公平是當今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如何在實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公平,是滿足社會公眾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過去,國家承擔高等教育的全部經費。由于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很高,而國家的財力又有限,因而國家只能為少數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通過劃定高考分數線來限制高校招生人數,這又導致無數有求學欲望的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實行教育成本分擔,由國家、企業、學生及其家長共同承擔高等教育成本,有利于增加教育投資總量,擴展高校規模,擴大招生名額,增加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事實上,在計劃經濟時期,高校雖完全免收學費,但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較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助越高,高收人家庭子女享受社會公共高等教育資源就越多。實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輔以貧困補助,這可使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教育資源,從而使實現教育公平成為可能。

然而,目前高等教育幾乎所有的成本,主要是由學生、家長以交納學雜費的方式和政府以撥款的方式承擔的。政府預算內投資在高等教育投資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家長、學生投資在高等教育投資中的比重則持續攀升,成本分擔由以政府或納稅人分擔為主轉移為以學生及其家長分擔為主。據統計,從1994年到2000年,我國各年普通高校平均學費依次為800元、1200元、2000元、3200元、3500元、4500元,2000年普通高校平均學費比1994年上漲了4.6倍。這與國際上公立高校學費的平均水平相比,無疑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更超出了我國中低層居民的承受能力。其結果,使得相當一部分貧困家庭的子女被拒于大學門外,嚴重地影響了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事實證明,直接或間接地減少高等教育公共經費,將大部分經費負擔轉移給學生及其家長,那只會加劇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四、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如何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公平

(一)實現經濟均衡發展

我國教育不公平問題,在實行高校成本分擔后仍無法根本解決,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是經濟問題。實行多方承擔教育成本之后,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導致貧困地區和中低收入的居民無力分擔高等教育成本——學雜費。由此可見,只要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的不公平就難以消除。因此,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經濟均衡發展,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結構,是促進高等教育成本分擔進入良性運行狀態的前提條件。

(二)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政府的投入起著重要的作用,將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實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政策的大多數國家,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例如,美國1994-1995年度公立高等學校的經費來源構成中,學雜費只占18%,各級政府撥款占51%(其中聯邦政府撥款占11%,州政府占36%,地方政府占4%);1996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來源中,學雜費只占13.4%,政府投資占58.1%(其中聯邦政府投資占56.7%,州政府投資占1.4%)。然而近些年來,由于我國政府在公立高等教育的資金來源中所占比例逐年減少,各級高校只有通過提高學雜費來補償政府投入比例的縮減。因此,加大政府對高校的投資力度,是控制高等教育學費過高和解決教育機會不公平的有力措施。

(三)確定科學合理的收費制度

實踐證明,實行高校收費政策有力地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然而隨著學費的逐年上漲,許多學生被擋在高校門檻之外。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收費制度,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在當前我國大部分公民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應綜合考慮公民的實際收入狀況,將收費數額控制在大多數公民實際支付能力可接受的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或同一高校不同專業的學費標準,應有所區別。根據學生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實行彈性收費,以盡量減少因經濟不平衡導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四)完善學生資助體系

實行教育成本分擔,還應與建立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聯系起來。學生資助主要包括助學余、獎學金和貸款。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高校幾乎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但從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來行,資助體系還不夠成熟,總體執行效果更不理想。在學生資助體系不健全的條件下,教育成本分擔勢必影響到經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公平。因此,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建立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建立透明、靈活和公平的獎學金和困難補助制度,其中困難補助應與學生家庭收入掛鉤;還應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體系,采用多種渠道進行抵押擔保,實行無息貸款、低息貸款和全息貸款結合,短期貸款、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并存,一次性償還、分期償還、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償還和通過社會服務償還的多樣化資助方式。同時,政府應加大對高校學生貸款基金的投入。

(五)鼓勵多渠道籌集資金

目前我國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政府撥款和學費收入以外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渠道不多,影響了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應鼓勵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開辟新的教育經費來源。政府應給予高校大力扶持,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政策,如完善捐資助學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捐資辦學,通過校辦企業、科研項目、技術轉讓、提供專業性服務等渠道獲得資金等,逐步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辦學的格局,以減輕政府和學生的分擔壓力,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實現高等教育的高效發展。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