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公益旅游發展分析綜述
高艷利 雷春
摘要:在國內,公益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非傳統大眾旅游形式,還沒有被廣泛認識,也沒有獲得主流認可,更沒有形成積極參與。隨著國內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公益旅游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公益旅游之于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發展,都是一種值得推崇并富有前途的旅游方式。通過對相關文獻和期刊的分析,發現目前對于公益旅游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內涵分析、參與者行為模式和模式的研究等幾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進行定性的描述。對于目前的研究筆者進行分析與述評,以期對我國公益旅游發展的研究和推進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益旅游;研究綜述;研究焦點 作者簡介:高艷利,女,河南洛陽人,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教師。雷春,男,湖南懷化人,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教師。
一
、公益旅游的起源(一)國際公益旅游的發展概述公益旅游也叫公益旅行,它的起源和宗教、探險等有很大的關系。傳教士為了布道和宣揚福音而進行的苦行,探險家、船員等為某一特定地區提供援助服務以及醫生為災后地區提供人道主義救援等現象都是公益旅游的原型。學者們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公益旅游形成于20世紀中后期。隨著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海外留學浪潮、8O年代生態旅游浪潮、90年代志愿者假期浪潮的興起,公益旅游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流行,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E11。
現代意義上最早的有目的、有組織的公益旅游現象始于1915年澳大利亞的一個民間組織所組織的一次出境公益旅行¨Jl。公益旅游的相關模式,最早見于1991年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校友們發起的一個非營利性組織,該機構專門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地點參與一些公益性社會服務活動。聯合國將2001年設立為“國際志愿者年”,并發表《全球志愿者宣言》,也是對參與全球性公益旅游的志愿旅游者的鼓勵和肯定。公益旅游(volun—teertourism)一詞,在2005前后被美國媒體接受,并廣泛出現于各大媒體報道之中]。至此該旅游類型和方式正式被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理解和認同。此后公益旅游在西方經濟較發達國家迅速風行,相關組織不斷增多,并受到政府和民間力量的關注和推崇。
(二)中國公益旅游的興起
我國古代也出現了公益旅游的雛形:孔子周游列國游說,為了平息爭議,免除戰亂;李時珍游歷四方,自試百草,弘揚中醫;徐霞客跋山涉水,系統考察河山地貌,描繪華夏生態資源···從1979年聯合國志愿人員第一次來到中國J1一’。,澳大利亞國際志愿者組織從1988年就開始實施與我國的合作,公益旅游在中國緩慢發展起來。
20世紀9O年代初,全國性的青年志愿者組織出現,公益旅游開始分散于不同類型的志愿活動之中。賴勤認為,2003年開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助學計劃是我國公益旅游起步的切入點J。大學表1國內外學者關于公益旅游內涵的觀點作者(機構)觀點時間S公益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志愿服務,從而對旅游目的地做tephenwearing[]2001出一積極的貢獻,是最有價值的旅游形式之一。
M可以把公益旅游看作為強調可持續性、負責性和教育性的可替代性旅游和生oskowitz2003態旅游的一種形式。
S公益旅游是一種生態旅游要素、志愿者要素和熱衷休閑要素互相作用前后聯tebbins[。]2OO4系的平臺。
江明修公益旅行是結合公益服務與旅行,除了旅行者的休閑活動外還多了與當地社20O4會的深層互動,獲得心靈的滿足并自我學習與成長。
旅行是以享樂為目的的旅程,讓旅行者跳脫原本的生活環境、文化習慣與步褚士瑩]2l3調,能夠從另外的角度看世界,為生命增添一些不同于平常的經驗,進而從中2005獲得心靈的滿足,將這一心靈滿足擴大成對別人有直接幫助的力量就是公益旅行。
旅游者離開常住地到外地旅行,自愿利用旅行的部分時間不計報酬地為當地宋聰。社區、自然資源及社會提供能產生價值的勞動或其他行為,但不作為固定職業2007的行為。
翟光華等“旅游者以參與公益活動為主要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2009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廣義地來講公益旅游是指因在異地進行志愿者服務而引起的一些非營利活動戴玉秀的總和。狹義地來講公益旅游是指旅游者因各種原因在異地進行的包含有志2009愿服務項目的一系列行為的總和。
高科。人們基于自我發展、服務他人、保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等目的,有組織地前往異地并無償為目的地社會2010、經濟、環境提供能產生價值的勞動的短暫經歷。
賴勤旅游者自發組織或在旅游中介的組織下,離開慣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旅行或短暫停留2010,將旅游活動與公益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活動現象。
Voluntourism.org為了實現服務意向而前往目的地從事服務所獲得的體驗。
公益旅游是從傳統的冒險旅游和文化旅游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旅游形式,其目Globalvolunteer.con的在于服務,進而親自了解目的地文化。它不是簡單的替代性旅游,而是一個可以利用技能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機會。
T將工作和冒險旅行、語言學習、生態旅游、觀光旅游結合起來的~種具有吸引ransitionsabroad.COB力的短期的志愿度假。
Id公益旅游是指包括了一段時間因慈善動機而產生的志愿服務,而旅游者并未ealist.org得到任何報酬的旅行。
三、評述與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的公益旅游還處于起步階段,公益旅游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學術和各類研究性文獻和文本缺乏,且研究范圍廣度和深度不足,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和描述性層面。對于國外公益旅游的發展相對成熟的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借鑒。
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公益旅游并不限制于單純的個人旅游活動,它與旅游地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有著更多聯系。因此,應采用多學科研究方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分析,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我國關于公益旅游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定性描述階段,采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以某一類公益旅游活動、某一類公益旅游人群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
其次,在公益旅游的發展模式方面,公益旅游開展需要借助公益旅游組織(VolunteerTourismOrgani—zations)或者派遣組織(SendingOrganizations),但目前國內公益旅游的組織方、對接方、支持方等關聯度61生暑期“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愛心支教、大學生中部計劃等都可以作為公益旅游的項目。2008年,更多的公益旅游活動因為四川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而逐漸興起。聯合國志愿組織中國項目官員曾說“2008年是中國志愿服務元年”,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全面參與的志愿服務時代來臨。2010年上海世博會再次延續以節事賽會為主要主題的志愿者的公益旅游。2010年,中國唯一出境旅行品質讀本《世界》雜志率先提出“公益旅行”的主張,號召中國出境旅行者在旅途中親身參與某一公益行為,享受旅行與公益的雙重快樂。
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事務署于2001年首次實施“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2年由旅游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合辦。香港青年大使將會參與有關接待旅客和大型旅游推廣活動,以及負責向社區宣傳好客文化,于周末及公眾假期駐守不同旅游景點,主動向游客介紹香港。遠赴海外的青年大使,則會肩負在其留學的國家籌辦推廣香港的活動Jl。
在中國臺灣地區,正式提出“公益旅行”名稱是在2004年,江明修教授在其主導的臺灣政治大學第三部門中心開設“青年公益旅行家配置計劃”的相關課程,認為公益旅行的過程有助于發展與涵養參與者的生命。該課程設計結構完整,從公益旅行的發展到個人公益旅行的規劃,以至于公益旅行者如何自我調適等皆有納入。之后,相關部門和以宗教團體為主的民間組織陸續組織相關公益旅行。臺灣國際志工協會將工作范圍延伸至社區和大學開設公益旅行的課程,宣揚公益旅行的理念并鼓勵民眾參與3l21一。
二、公益旅游研究現狀
在百度搜索中鍵入“公益旅游”,可得到相關鏈接23500000個。目前,中國學者對于“公益旅游”的研究和成果并不多。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進行檢索,共得到有關條目36條:以“公益旅游”為關鍵字,可得學術文獻11篇,相關報道10篇;以“志愿者旅游”為關鍵字,可得學術文獻7篇;以“慈善旅游”為關鍵字,可得相關報道5篇。通過臺灣相關學術數據庫獲得相關學術文獻3篇。其中,國內對于公益旅游概念及內涵研究類3篇,慈善旅游和扶貧旅游相關研究類6篇,公益旅游和志愿者服務的行為理論和模式分析類3篇,國內公益旅游興起及發展類5篇,公益旅游地區發展和個案報道類11篇,臺灣地區公益旅游與志工旅行相關研究類3篇,國際公益旅游發展研究類5篇。針對這些研究,筆者將各文獻觀點列舉如下。
第一,對公益旅游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還未達成一致。基于公益旅游的內容和特征分析,大家認同公益旅游必須是包含一定公益性質的旅游行為。
第二,當前,國內對公益旅游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公益旅游概念的探討、參與者行為動機和模式的研究,對于公益旅游組織方關注不夠,缺乏公益旅游實際操作過程的分析。
第三,研究中也出現了國內部分公益項目的個案報道和分析,臺灣地區也有了一定的志工服務和公益旅行的經驗探討。
對于什么是公益旅游,什么樣的旅游行為或者方式才算是公益旅游,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術文獻并不多,再加上研究側重和切入視角的不同,對于“公益旅游”的界定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認同,這對公益旅游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和困難。筆者對已搜集文獻進行了梳理,對于公益旅游內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內容(見表1)。
從列表可以看出,對公益旅游的關注度,逐年都在變化,至少表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公益旅游的研究熱度也在升溫。筆者認為,公益旅游不是“公益”和“旅游”兩個詞匯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需要從這兩個詞匯的內涵去分析:其本質是旅游,目的是公益;方式是旅游活動,行為是公益性質;基礎是旅游形式,延伸是公益效益。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旅游不同于慈善捐贈,公益旅游更側重于旅游者利用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行動,為目的地提供需要的幫助,比如勞力支持、衛生宣傳和心理關愛等。公益旅游也不同于志愿服務,公益旅游與志愿服務存在一定的交叉關系。公益旅游在具備了志愿服務無償性、自愿性、組織性和公益性的屬性之外,還必須具備旅游業的異地性、暫時性等性質。但凡沒有滿足其中任何一個基本屬性的志愿服務,都算不得公益旅游。
沒有滿足志愿服務任何一個特征的旅游活動,也算不得公益旅游。所以,筆者認為公益旅游可以理解為:公益旅游是在旅游過程中參與各種類型的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或者是在提供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的同時進行各種主題的旅游活動,可以為旅游目的地帶來一定的良性幫助和實質貢獻,同時讓旅游者獲得精神上滿足和提升的旅游類型。不高,較為松散,公益旅游的機構較為單一,多為自發的民間組織,因此,在發展上更多呈現為一種現象,還沒有形成清晰的發展模式。而境外的公益旅游發展模式則相對多元化。根據2003年統計,77%的公益旅游組織屬于非政府性組織(NGO),如美國I—To—I、GlobalVolunteer、EarthWatch、GreenForce、WorldPulse等;13%是商業運作組織,例如美國Trav.elocity旅行社網站有很多私營旅游企業提供公益旅游項目;5%是政府部門機構,有些組織在行政上歸屬該國旅游管理部門或公益慈善組織監管;3%是高校組織,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臺灣元智大學等以及美國很多高校都有贊助學生和科研專家參加公益旅游。因此,國內的公益旅游發展需要不斷擴展公益旅游組織,提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積極參與度以及各方對公益旅游的大力宣傳等,從而積極推進公益旅游在我國的大力發展。
再次,在公益旅游的項目開發方面,國內現有的公益旅游項目大多是比較簡單和基礎性的活動項目,面對復雜和高端的活動內容,在項目開發上還是非常大的挑戰。國外公益旅游項目的活動開發內容較為豐富,比如有旅行社組織的專項公益旅游線路,有政府組織的公眾參與的文化公益活動,有自發的和有組織的自助游學公益項目等等,這些項目從活動的組織、項目的開發上都較為成熟,呈現多樣化,因此公民的參與度也很廣泛。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目前有5500萬美國人參加過公益旅游,1000萬人正在考慮參與公益旅游。足見項目的多樣性對公益旅游發展推動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國公益旅游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對它進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也是較為滯后的。但“公益旅游”是新型社會關系的一種探索,同時也是延展公益形式和發掘旅游外延的一種嘗試。公益旅游不僅可以使旅游者實現度假休閑的目的,而且能在不給當地環境及社區帶來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幫62助當地社區的發展。因此,旅游學界應該借鑒國內外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對我國公益旅游現象加以規范與指導,并結合我國經濟、政治、文化背景和制度約束,探尋中國公益旅游發展規律,并以公益旅游為契機,反思人生和文化,最終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戴玉秀.公益旅游行為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2]董翠珠,宋艷萍.我國公益旅游發展研究[J].江蘇商論,2008,(3).[3]宋聰.中國志愿者旅游開發研究——以廣西百色地區為例[D].北京:北京第--~\'1-國語大學,2007.[4]賴勤.公益旅游若干問題研究探討[J].學術論壇,2010,(4).[5]徐慈憶.青年旅游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D].臺北:中正大學,2009.[6]陳靖玟.臺灣公益旅行之探討——以參與海外志工服務為例[R].臺北:公民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9.[7]WearingS.VolunteerTourism:ExperiencesthatMakeaDifferenceM].NewYork:CABIPublication,2001.[8]StebbinsRA,grahamM.Volunteeringasleisure,leisureasvolunteering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M].Oxon:CBI,2004.[9]江明修.青年公益旅行家培植計劃[z].臺灣公益資訊中心。2004.[10]褚士瑩.蓋滿愛心的護照:第一本中文公益旅行工具書[M].臺北:一家親文化,2005.[11]翟光華,羅明春,楊曦,陳奉偉.公益旅游內涵辨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2]戴玉秀.公益旅游的概念探討[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10).[13]高科.志愿者旅游:概念、類型與動力機制[J].旅游論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