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重視保護農民的社會保障權

單琰秋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權;農村養老保障;農村醫療保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一任務符合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就是要達到總體目標,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而其中的“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除了要通過建設與改善和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建立和開辟各種增收渠道以外,還應該高度重視保護農民的社會保障權利,通過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民的社會福利,改善其生活水平。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積谷防饑,養兒防老”是我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觀念。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進行的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從而有了基本的土地保障,也維持了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然而農村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兩個方面的重大改革,即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農村傳統的保障方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農村社會保障本身的變化,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一些基本項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總的來講取得的成就和進展還很有限。如養老項目在大多數農村已經停止開展。1992年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就曾推廣《縣級農村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但是在1998年底暫停實施。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改革開放后也是幾起幾落,收效甚微,即使在重建合作醫療的高潮期的1997、1998年前后,合作醫療制度的人口覆蓋率在高收入地區僅達22.2%,而在中等和欠發達地區僅為1%-3%,2003年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將浙江、湖北、云南和吉林作為試點省,而這項政策也是在“非典”暴露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存在諸多問題的背景下出臺的,因此農村醫療保障的國家計劃還處于試點階段。〔1〕五保供養制度的覆蓋面也僅僅超過應保人數的1/ 2,只是社會救濟項目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而且幾乎所有項目的保障標準都定得非常低,實際上根本不能滿足保障對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社會保障嚴重滯后,農民的社會保障權利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目前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以醫療保障為例,占全國總人口近8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九成左右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群體。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呈滯后的現狀,而這一狀態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是不利的。

二、重視農民社會保障權利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

所謂社會保障權利是指社會成員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經濟保障和物資幫助,以維持一定生活水平需要的法律權利。

農民缺乏社會保障權,會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社會保障權利的缺乏使得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不確定。在大多數農民本身現期收入極低的情況下,許多人還要為養老、防病而儲蓄,這就使得他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更加不足。從社會消費零售額的構成來看,反映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的“縣和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1978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7%,當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農民購買的社會消費品占總額為67.6%.到了1990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9.1%,農民購買的社會消費品占總額為53.2%.到了2003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8%,農民購買的社會消費品占總額下降到35.1%.可見,三個農民得到的社會消費品大概只抵得上一個城市居民,農民的消費水平大致比城市居民要落后10-15年〔2〕。

農村居民缺乏社會保障權,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極為不利。近年來,我國投資率過高,200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率高達47.4%,比1980年和1990年的投資率分別高出27.2和23個百分點,投資需求過熱,而消費需求不足,其必然結果是社會產品供給相對不足與相對過剩同時并存〔3〕。然而,我國市場上許多滯銷的產品并不是農村居民不想要的,只是因為農村居民沒有購買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穩定農民收入預期,增加農民的消費需求,可以減少生產的相對過剩,有利于生產能力的充分利用,從而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農村居民缺乏社會保障權,對我國社會的穩定也極其不利。依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的時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社會矛盾處理得好,該國的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反之,經濟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國際經驗同時也表明,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絕大多數國家不僅在城市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且還將社會保障制度推廣到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矛盾得以緩和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應重視保護農民的社會保障權利,要通過公共財政補貼,幫助農民建立起包括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三、保護農民社會保障權利的可行性

在傳統意義上,農村以土地和家庭作為保障,但在市場化和加入世貿后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農業已經成為了薄利行業,在許多地方甚至是負利,由此出現了許多農民撇荒的現象。但一些人認為我國還沒有財力達到全社會實現社會保障,現在提供農村社會保障只是超越中國現實發展階段的空想,事實真的如此嗎?以農村社會養老為例,就國際經驗而言,德國、法國等13個歐盟國家在類似于中國目前或更低的經濟發展階段時,這些國家已經成功地建立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而丹麥、瑞典、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希臘等國在類似中國90年代初,甚至更低的經濟發展階段,便已經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甚至稍微落后的印度,為了防止出現因老返貧的現象, 也為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每月5美元的養老金。實行“米保障”的越南,也以特殊的方式建立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我國已經達到了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條件。

而建設覆蓋全國農村的新型合作醫療體制又需要多大程度上的財政支持,政府是否真的無力支撐呢?據研究,全國有3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農民還處在溫飽線上,因此假定各級政府要對6000萬農民做轉移支付,以每人50元的較高標準計算,其總量為30億元。以我國2萬億元的財政收入來看,只占其中的0.15個百分比,相對于許多上千億的重大基建項目而言,也僅占幾個百分比,由此可見,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不是沒有錢的問題,而是財政預算能否給予貧困農村醫療衛生更多優先權的問題。〔4〕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給予農民的生活、生存環境以更多的關注,維護其應該享受的社會保障權利,使農民的生活更寬裕,使整個社會更和諧。

四、健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改革的目標定位,加大國家財政的投入推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目前,政府和學術界對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究竟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個社會保障體系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問題,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占主導地位的意見仍是主張農村社會保障應該單獨發展,認為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有著難以克服的困難,因此,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近期應該相對獨立的發展。由于政府沒有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關系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說明,導致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模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至今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未形成整體的框架,也沒有漸進推進策略的根本原因。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其建立和完善依賴于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和政府的實際推動。這種支持與推動是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建立、改革和完善的基本動力。這種支持與推動也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特別是社會救助建設取得一定進展的重要原因。相對于城市而言,按照國際經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更需要也更應當得到國家的支持。然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相對與城市社會保障制度而言,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支持明顯不足。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村居民從正式制度中得到的保障待遇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國家和政府未能像對城市那樣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推動,這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速度緩慢的最基本原因。此外,目前我國東部和中西部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不平衡加大、差距明顯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與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及時有關。

(二)從農村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出發,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應為依據不同類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類設計和分類實施

其基本思路應為:在貧困型農村應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為內容的救濟型社會保障體系,在溫飽型農村應建立基本生活需要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富裕的農村應建立保險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依據不同的內容設計,在管理體制、實施的突破口、籌資模式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分類實施。

(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應該考慮到農村居民的分化和層化,制度設計因層化后對象的性質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別

傳統農民已經分化為傳統的農民和產業工人,包括各個非農行業。而農民工有可以分為三大塊:一部分是已經城市化了的農民工,他們的職業身份已經完全改變,需要通過制度改革把他們融入城市,納入到市民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第二部分是農閑時候出來打工的季節工。他們需要的社會保障與完全城市化了的人來講完全不一樣;第三部分是占農民工大多數的流動打工者,其需要的社會保障與前兩者又不一樣。而在進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時,必須考慮現階段農村人口中不同人群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同需求,考慮農村人口日益呈現的多樣化:一部分農村人口已經在事實上實現了非農化,應該設計進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通道,一部份仍然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其主要依賴的土地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還有一部分最為貧困的農村人口,他們最為需要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不僅需要社會保障,而且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的角度,我國也具備了實施農村社會保障的條件,并且,這種社會保障的實施將為擴大內需,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緩減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在政治上,農村社會保障的切實推行也在穩定農村社會秩序的同時,為黨和政府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到推動作用,為黨和政府創造更大的統治合法性,進一步擴大和穩固黨的執政之基。

〔1〕吳儀 扎扎實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N〕。人民日報,2004-03-01.

〔2〕謝元態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對獨立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當代財經,1998,(6)。

〔3〕劉鑫。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缺失的政治學分析〔J〕。民主與科學,2004,(6)。

〔4〕左學金,王耀忠。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J〕。社會保障制度,2004,(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