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師范院校化學教育改革與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對接分析

李玉明 蔣書怡

論文關鍵詞 師范院校教育改革新課程改革職前教師培養

論文摘要 分析了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并指出當前師范院校化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與中學化學新課改對接的師范院校化學教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

為基礎教育培養高質量師資,是師范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立足點和生長點。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師范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新課改之間存在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系,存在雙向的互動關系。師范院校一方面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促成者,另一方面又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受動者。師范教育為基礎教育輸送師資和教育思想,而基礎教育則為師范教育提供實踐,并為高等教育輸送生源。可見,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最終共同實現民眾素質的提升。

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國家對基礎教育進行新課程改革,以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增強基礎教育學生的素質。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新的理念、新的特點、新的目標、新的內涵,對中學化學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師范院校的化學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我國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應促進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新課程的推廣實施將使教師從由重傳授向重引導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由統一性的教育者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者[2]。

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的特點:(1)涉及的內容全面而詳盡;(2)新的化學課程目標更具特色,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構建了課程的總目標。(3)重新構建化學課程的內容體系,新的化學課程立足于對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改變了過去偏重學科知識的傾向,提出了學習主題和相應的內容標準。(4)規劃具體的學習內容和結果,在“內容標準”部分,通過對學習內容、過程和結果的說明和活動建議來體現認知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體驗性學習目標。(5)突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突出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設置了大量的探究課題[3]。(6)賦予發展性評價具體的內容和方法,自我評價和活動表現評價相結合。

2 我國師范院校化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應對基礎教育新課改的挑戰,師范院校化學教育專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1)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化學教學過多強調專業教學和統一教學模式。基礎課內容偏多,較為陳舊,不能很好的反映目前學科發展的情況;而統一的課程體系又不利于發揮各校的特色。(2)面對日益遞增的實用型、通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師范教育在這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國家教育部明確提出高等教育中實施兩類人才,因此本科化學教學應該更加注意通才培養。(3)教學思想的轉變不夠[4]。中學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中學化學新課改的理念,要求大學化學本科教育更加注重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加強需要占用學時和學分,在總學時減少或不變的情況下,勢必存在化學類課程與素質教育類課程爭學時和學分的現象。(4) 師范院校化學教育專業除增加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外[5],無論是在主要的專業課程體系、還是在所使用的教科書內容等諸多方面,大多有采用綜合性大學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師范性特色并不十分明顯。

3 與中學化學新課改對接的師范院校化學教育改革

本科教學只是終身教育鏈條中的一環。因此,對于高等師范院校來說,本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寬廣知識基礎和基本教學技能與高尚師德的創新型基礎教育工作者。在這個教育目標的指導下,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是: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相結合,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專業素質教育與師德素質教育相結合,自然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科學素質相結合,限定教育與選擇教育相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當以課程體系的改革為主要內容[6,7]。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要體現上述改革思路,就必須改進(而不是削弱)基礎課的教學,強化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增加素質教育課的設置以及優化選課結構。

與中學化學新課改對接,應構建新型的化學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1)主輔修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是在主修本科化學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的基礎上,輔修生物、食品、制藥、材料等學科的課程,達到一專多能的目的[8]。(2)“基礎+方向”培養模式[9]。這種培養模式是在主修本科化學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在選修課程中設置若干個方向課程,規定學生必須選修幾個方向的課程。方向課程主要有:化學學科提高課程、生物類課程、物理類課程、計算機類課程、數學類課程、應用化學課程等。(3)大理科教育(或科學教育)培養模式。根據教育部對中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在化學(綜合理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減少化學類課程的門數和學時,增加數、理、物質科學、地理學、地球與宇宙、生命科學、科學探究、科技英語、科學教學論等課程。(4)“1+2+1”培養模式[10]。這種模式是大學第一年不分專業,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 第二年根據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情況,分方向不分具體專業,選擇化學方向的學生進行化學基礎課的學習,這一過程的課程得精選內容,減少學時數。同時實行主、輔修制,鼓勵學生跨學科選修,實行學分制管理,累計修滿規定學分后,可獲得雙學位或輔修專業結業證書;經過兩年化學基礎課的學習,在第三年期末進行化學學科內不同專業的選擇,依據個人的興趣,結合學習成績,已選修過教師素質培養課程的學生可以優先考慮,愿意從事教育事業將來要當中學老師的學生,選擇適合基礎教育改革實際需要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課程進行學習,獲得化學教育專業學士學位;而愿意繼續深造、或從事高等教育、科學院所研究的學生,選擇學科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繼續學習,獲得化學理學士學位。

不論什么培養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也存在不足,只有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觀念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得到完善。

與中學化學新課改對接,應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和采取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將必修課、選修課、教育實踐和講座課(如教學研究方法、教學論文寫作、化學課外活動指導、中學化學習題解答、化學哲學等)四大板塊構成化學教育類課程體系。整個系列課程分級構建,全面發展師范技能。在化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中加入化學史、化學哲學和化學社會學課程,并研究在各專業課的教學中如何結合化學史、化學哲學和化學社會學內容講授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將會極大地提高師范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水平。同時協同其他化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全程滲透,培養師范生素質。此外,在教育系列課程的教學中,也要采取靈活多樣開放的教學方法及評估方法。如討論式教學、參觀式教學、開放實驗室實踐等教學方法;開卷、閉卷、研究報告、小論文、口試、實驗操作、實驗方案設計、課程學習總結、大作業、小組合作解決復雜問題等評價方式。

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增加師范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增設潛性課程,增強師范生的科學素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及評價方式,是高師化學教育改革之路,也是其它專業師范教育的改革之路。

參 考 文 獻

[1] 李紅惠.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10(1):84-87

[2] 李艷.中國教師,2008,(1):63-64

[3] 米慶樹,向明智.化學教學,2004,(12):9-11

[4] 江家發.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69-72

[5] 成寧,鐘軍平.中國成人教育,2007,(11):108-109

[6] 李省云,李思殿,劉克文等.大學化學,2006,21(3):23-24

[7] 張殷全,賈玉江,魏冰.大學化學,2002,17(3):19-21

[8] 劉斌.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20(1):87

[9] 胡躍華,胡喬生,易伯伯等.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3):103-105

[10]崔彥.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經驗與啟示.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2:54-5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