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
黃姍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傳統家庭教育品德培養
論文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而家庭教育在培養兒童品德方面發揮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中國自古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在長期的家庭教育過程中積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經驗,這些思想和經驗都值得現代家庭教育借鑒。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包括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而就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來看,因為家庭教育在血緣性、時間性和權威性等方面的優勢得天獨厚,對兒童在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方面發揮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素質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與支持。其實,中國自古就很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對兒童品德的培養。
一、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品德培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固定邏輯,這表明中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傳統家庭教育主張實施早期家庭教育,即實施胎教。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孟母進行胎教的事:“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同時,傳統的家庭教育也特別強調后天的早期家庭教育,如《顏氏家訓》中便提出,在孩子“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時,“便加教誨”。
對于后天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主要以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為主,并且從具體的禮節人手,主張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 (1)在孝敬長輩方面,要重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侍奉父母,使他們心情舒暢,而不是在外招惹是非,讓父母擔心。如,“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醒”(《通典·卷第六十八》);“夫為人之子,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禮記·曲禮上》)。(2)在待人接物方面,首先強調尊重長輩,謙恭禮讓:“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禮記·曲禮上》)。其次,與人交往時要注意禮節,在進門前要先打招呼,坐立要端正,不可隨意聽別人的談話,回答別人的問話時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放肆地盯著別人,也不能故意裝作不在乎。(3)在修身做人方面,則重視培養兒童分辨善惡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惡的品質。王充曾指出對兒童必須自幼“教告率勉,使之為善”(王充《論衡·率性》)。萬全《育嬰家秘》則強調:“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欺妄。”曾子殺牛、孔融讓梨、傅亮4歲時解衣與人的故事都成為歷代兒童教育的生動教材。(4)在飲食起居方面,重視培養勤勞節儉、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批評道:“貴游子弟,多無學術。”朱熹在《蒙童須知》中指出:“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清凈整齊”,進而要求“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常令潔凈”。
二、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法
中國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主張家風對兒童的陶冶。很多家族都重視家風的培養,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勤業守法作為家風培養的內容,并以家訓、家規的形式保留下來,對后代進行教育。如《顏氏家訓》、《龐氏家訓》、《家訓格言》等。
其次,主張以正確、正面、正當的內容與方法教育兒童,重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對兒童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要注意身教,因為兒童分析、辨別的能力差,又喜歡模仿,如果周圍的人以身作則,就能見賢思齊,反之,則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及其子女在孩提之日,尤謹其所示。察之于初者,純全而無偽;養之于幼者,端正而無邪。所見必正事,所聞必正聲,所視必正色,所言必正理。”(丘睿《大學衍義補》)陸世儀也在《思辯錄》中提到:“教子須好似一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母未嘗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
最后,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經認識到:教育的方法必須適應兒童身心特點,順其性情,反對束縛、壓制兒童個性。王陽明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方法應該“趨向鼓舞”,“鞭撻繩縛,待若拘囚”只會“偷薄庸劣,日趨下流”。而陸世儀也強調“因其勢而利導之”。 三、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
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在面臨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必須進行家庭教育的全面改革,從教育觀念到教育方法都應實現轉變。在改革過程中,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經驗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首先,在觀念上,家長應拋棄傳統家長制思想,轉變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給孩子過大壓力的做法。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充分發展智能素質,更需要其它素質的和諧、全面發展。實現兒童全面發展,也就是促進兒童個性發展。面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家長首先要轉變傳統的人才觀,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關心兒童的學習,但不一味地要求兒童學業成績的優異,也不單純地以成績的高低對其進行評價,更不應以自己的意愿決定兒童的發展,把兒童真正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觀察兒童在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現,并與班主任老師定期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做到全面了解孩子。對兒童具備的優勢潛能做到心中有數,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兒童實際的發展目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兒童個性發展的目標。
其次,在內容上要重視品德培養。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科學技術的革命性必然促進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在進人信息時代后,社會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夠創新科技的主體—人,即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夠創新的人,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品德是良好人格形成和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培養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又會成為人際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家長必須將品德培養納入到家庭教育的內容中去。在培養兒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要特別重視對兒童修身做人的培養,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要重視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兒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溝通的技巧。
最后,在方法上重視以身作則,為兒童提供榜樣。家長是兒童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家長在平常生活中就應該做出表率,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積極引導并創造機會讓兒童學會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學會樂于助人;學會尊重他人,以友好、和善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學會遵守規范、規則等等。總之,從生活點滴人手,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很多寶貴的思想值得借鑒,但傳統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陳腐的、不科學的內容。我們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繼承和弘揚傳統家庭教育的優秀遺產,以適應家庭教育的現實需要,推動現代家庭教育更健康、更有生氣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