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案分析看大學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白紫君
【摘要】大學是每一個家長和子女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是求知的殿堂,是金字塔。但在這個充滿歡樂的校園里,大學生曠課、厭學等行為屢見不鮮,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不少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對大學生個案的分析為切入點,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探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家庭教育 成長經歷
大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家庭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的交叉、滲透影響。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之一的家庭教育所起到的獨特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大學生的行為品格、心理健康與其家庭父母的養育方式、家庭氛圍、父母的人格特征密切相關,特舉些許案例加以說明,希望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1 案例舉例
案例一:學生甲,2006年入學,自大一入校就經常曠課,沉迷網絡游戲,輔導員教育無果,最后掛科太多導致留級;第二個大一,他開始承諾要好好學習,但沒堅持多久,又變回之前的模樣,輔導員屢次跟家人溝通并教育他,但還是以失敗告終。該生繼續留級,且因曠課太多受記過處分。家長十分焦慮也特別的重視。但家長雙方都是公務員沒辦法過來監督他,就讓年紀大且身體不大好的外婆過來陪讀,每天叮囑他認真學習,不允許玩電腦。這第三個大一,在家長和輔導員雙方的監督下,他開始不再曠課,且考試門門都及格。
案例二:學生乙,2008年入學,自大二以來迷戀網絡游戲,輔導員多次與其談話無果,遂聯系其母,希望家長配合教育。豈料其母反映冷談,似對老師“告狀”一舉不滿,簡單敷衍了事。之后,該生對輔導員心生恨意,竟發恐嚇短信。第二日玩“失蹤”,躲在中學同學家.該生仍然斷斷續續曠課,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受記過處分。
案例三:學生丙,2008年入學,大一上學期一次生病回家,病愈后不肯回校,輔導員到其家中勸說后返校。大一下學期再次出現類似情況,經老師、家里親戚多方勸說無效,其母為其辦理休學。該生父母在其10歲左右離異,隨母生活,他對母親一直有偏見,常故意惹她生氣,在家不上課也是為了激怒母親.輔導員曾介紹其母親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咨詢,但學生不愿意去,故作罷。休學期間該生回老家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性格漸變,逐漸恢復開朗。09年九月辦理復學手續,與09級一同學習。09年11月有次感冒回家后,老毛病復發,又不回校。原來他想搬電腦到學校,其母不同意,遂以此行為抗議母親。后來還是母親妥協,方才返校上課。10年1月的期末考又因與其母鬧脾氣,2門課缺考,直接重修。
2 案例分析
從案例一可以看出,學生到大學脫離了父母的約束后,盲目貪圖所謂的自由,而迷失了自我。瘋狂的曠課和玩游戲,最后使自己陷入連留兩級的悲慘命運里。顯然,孩子并沒有做好大學生活的充分思想準備,獨立性和自制能力太差。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獨立意識和自控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現在是獨生子女的時代,大多數父母過于寵愛子女,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太強。他們沒有想到,雛鷹總要展翅,不讓他們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長大了怎么獨立走上社會,怎么面對生活?
案例二中,家長存在“孩子上了大學一切教育都是學校的事”的錯誤認識,刻意忽略了自身的教育責任,并且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忽視了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家長們要知道,孩子上了大學不是進了“人才保險箱”,還需要家庭和學校進行多方面合作,尤其家庭教育還需要發揮自己在血緣關系方面的獨特作用來培養教育孩子。
案例三中,家長由于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心懷愧疚,從而在成長教育過程中盲目地遷就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嬌縱和無理取鬧。父愛的缺失也使孩子性格中缺乏堅強、理性的一面。性格的內向使得孩子缺少與同齡人的交流,沒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只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而看不到所擁有的,也看不到母親對他的愛。他認為母親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毫無感激之情。
這幾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對經常曠課、補考科目較多、留級學生的管理中,我們發現這些學生普遍具有獨立性、自制力較差的特點,無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學習目標不明確,陷入迷茫無法自拔,且交際能力較差,不愛與同齡人溝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思想風貌、理想和信念、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語言行為、相互之間的態度以及對子女的態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這一切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和世界觀的建立,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大學當做教育的“終點站”,認為考上了大學就不用再管了。離開了家長的約束,孩子們如同脫了韁的野馬,荒度光陰不知惜殊不知隨著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考已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早已不是中學老師、家長向孩子所灌輸的沒有壓力的“天堂”。 3 探索有效的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3.1 提高家長認識,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來說,輔導員與家長的溝通次數不少,對學生補考、曠課的情況均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但有的家長反應冷淡,有的知道了也沒有辦法管教自己的孩子。大學生入學年齡基本在18歲左右,人生觀、價值觀已初步形成,有的“問題學生”進入學校后,不配合學校各項管理,學校要教育起來十分困難。社會應通過媒體信息渠道進行宣傳,廣播電視可以開辟相應的欄目,讓家長多了解大學生活,知道自己怎樣做,哪方面要和孩子多溝通,并主動與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聯系,探討學生的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環節。我國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十分落后,這與我國全民素質和教育意識有關。父母是兒女第一任教師,更是終身的教師;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的學堂。“問題學生”往往出在家長的教育方法上,不是管得過嚴就是不管。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提升監護人自身的素養,對于下一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3.2 增進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高校—家長—學生彼此之間溝通不暢,學生從其原生家庭中帶來的各種心理問題或人格缺陷,輔導員并不能完全知曉,而家長更少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式與家庭關系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影響,缺乏主動與老師溝通的意識,有的甚至有隱瞞學生入學前生理、心理問題的傾向。
學生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狀況、興趣愛好,家長是最為熟悉的。每位家長不僅具有對其子女進行有效教育的優越條件,同時也應負起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對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進行成功的教育。
總之,缺乏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孤掌難鳴,學校教育必須得到家庭教育強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發揮作用,相互配合, 才能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羅良針,姜超,張偉娟.不同性別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實證研究.《繼續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82-84.
[2] 吳薇莉,蘇文明,王政書,章紅,張琴. 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況的關系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家庭狀況與成長經歷.《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9月,第2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