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化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的思考
胡學亮
現實和未來要求人們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選擇,更要學會發展、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而這些目標的實現,無一不與學校培養的人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關。因此可以說,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實踐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多數學者認為,心理素質是指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在教育環境和主體實踐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屬性和品質。
心理素質作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新概念,已被許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加以認識和應用,筆者認為,在化學教學中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即好奇心理,因勢利導,培養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證明,使學生感到需要,是學習的根本動機。青少年特別容易被新異的現象或內容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保護其學習興趣,又要加以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領悟和體會學習化學的無窮樂趣,進而愛學、樂學、會學、好學。
例如,做金屬鈉與水的演示實驗,把金屬鈉投入滴有無色酚酞的水中,面對一系列聲、色、形并舉的反應現象,學生感到驚奇,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此時,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啟發,引導分析,揭示產生現象的原因,從而得出結論。其后,還應把知識拓寬,向學生提出問題:金屬鈉投入到 CuSO4 溶液中會產生哪些現象?在學生分析、預測后,再做演示實驗,驗證其思維方法的正確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毅力,即克制心理,培養堅韌頑強的毅力
中學生思維單純,很少有保守思維,但思維的片面性較大,容易偏激,缺乏克制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在學習動力,采取有力措施,幫助學生渡過分化點,培養其堅忍不拔的毅力。
例如,有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作業經常不能全部按時完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向學生講述了科學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為提取1 g鐳,要從400 t含鈾瀝青礦物、200 t化學藥品和800 t水之中一點點地分離,一次次地測量,尤其是在溶液結晶階段,簡陋的棚房內煤屑飛揚,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若沒有巨大的自制力,堅持不懈地工作,是絕對不能完成的,通過對科學家優秀品質的學習,可使學生轉變態度,提高成績,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堅韌品質。
目前,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根據目前研究成果來看,中學生心理挫折的原因,主要是扭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不順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對家庭教育的逆反;缺乏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學生遭受挫折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我們平時在培養學生承受挫折能力時,要立足于分析他們心理健康失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給以疏導和排解。結合化學,教師可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主動關心學生,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同時,化學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意志品質。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具有頑強的意志,提高學習的持久性。 三、塑造健康人格,即可塑心理,啟發引導,促進個性健全
在心理素質中,個性心理品質是主要成分,它對人格完善、心理障礙的預防,能力與行為的培養均有主要指導作用,由于學生處于發展時期,各種外界因素都會對他們產生深刻影響,使其表現出較大的可塑性。我在化學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在化學學習方面存在不良心理反映,主要表現為:自卑心理,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對自己學好化學沒有信心,于是甘于落后、緊張、焦慮;對化學實驗有畏懼心理,害怕考試,厭惡學習等。還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合群,不善于與學生相處。
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學生主體的自覺修養,但同時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為此,在教學中,化學教師要循循善誘,可利用課堂教學、化學實驗和課外活動等多種渠道,為學生創造良好性格形成環境,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例如,對于內向、自卑的學生,可適當降低學習起點,采取“小步子”教學,讓他們嘗試成功學習的滋味,逐步樹立自信心;對驕傲自滿的學生,要經常提出不足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防止自滿情緒的產生;對孤獨、不合群的學生,可有意安排與樂觀、善于合作的學生一起做實驗,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教師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把握不同的期望度。心理學上的期望效應是一種正面效應,若期望太大,超過學生實際能力時,便會轉化為負面效應,會造成緊張、焦慮等,學生性格的形成與其每日學習活動是分不開的,教師必須善于利用心理學規律,在化學教育過程中,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性格,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人格基礎。
四、進行積極適應教育,增強全面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是一種主要的心理能力,是保證心理健康,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在化學學習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心理障礙,大多與適應能力差有關。因此,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通過繽紛的化學世界,使學生理解客觀世界的千變萬化,從而引導他們學會適應環境的改變,避免在特殊狀態下心理和行為失常,保持冷靜、理智,不要盲目、沖動。
總之,教師只有認真研究青少年的學習心理,掌握中學生心理特征,使教學手段、教學方案盡可能符合中學生的心理規律,把心理素質教育有機融入到化學教學過程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不斷促進學生素質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