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博傳播策略與消費心理解碼《舌尖上的中國》
丁家永
明星粉絲們一般消費趨向是相同,對明星忠誠度高,接受意見領袖的意愿強烈。今天的微博和網購現象火熱就是高消費能力、高文化素質的目標消費者的寫照,微博傳播成為品牌營銷傳播最快速而寬泛的終端陣地。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火熱與成功,微博與網絡是重要的推手,很多人在微博上發表評論,并不斷被轉載,且微博粉絲中許多人又是名人,這樣進一步提升了它的知名度。
據此最新的研究認為用微博傳播符號意義上呈現出新的特點(2012):
1 快速、準確的積累大量信息: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博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簡潔方便,入門檻低,通過“關注”和“轉發”可以與關注人群實現有效互動,達到信息的快速傳播。企業可以設立專門人員管理企業官方微博,從信息傳播、動態新聞和市場動向進行把握,認真地與消費者做互動,累計粉絲群體,定時定量的發布企業消息,為企業品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 病毒式傳播表現為龐大的隊伍進行自發性的轉發:病毒式傳播具有強大的爆發式影響力和幾何倍數的擴散速度。任何兩個沒有交集的人都可以通過6-8個人的關系傳遞找到一種關聯,雖然每個微博是一個個體的代表,而在微博上可隨意關注和轉發任何人、任何消息,借此便形成了一張龐大的關系網,一則信息發布,這龐大的網絡便會啟動,自發性的形成信息瘋狂轉發。這是目前任何一種傳播形式(媒體)做不到的。
3 內容的不確定性:網絡上并未制定出相關的言論限制機制,任何信息的發布沒有經過審核、編審和嚴格把關,一些不利于企業品牌謠言的傳播會給企業網絡輿情埋下了很多伏筆。當網絡上散播出不利于企業的言論時,企業自身不能慌張,先自查,確定問題后利用微博平臺,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及時認錯,讓消費者看到自己的態度,從而讓企業化危為機。企業面對媒體時很盲目、被動,對危機的發生沒有任何的預見性和策略性。
在微博或自媒體時代,網民可以自發的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因此企業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需要注意:前期,做好充分準備、中期與消費者互動,后期的跟蹤報道,形成事件前、中、后期的傳播鏈。
微博深度互動的要點:讓消費者對品牌的塑造有足夠的發言權,讓消費者自身組織起來,開發和維護好“意見領袖”,從而形成印象深刻的品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品牌所要做的,僅僅是“輕輕一推”而已,這可以說它是網絡時代營銷中費效比和可控性最強的方式之一。
從消費者心理角度解碼《舌尖上的中國》,能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在信息與網絡時代下品牌營銷成功的本質。市場經驗告訴人們:成功的品牌營銷就是如何確保企業或商家所做的要與消費者所想的一致。要想獲得最大利潤,經營者需要去預期和滿足消費者需求。讓我們從消費者心理解碼《舌尖上的中國》成功。
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經營者目的的,關鍵是如何實現消費者所想、所渴望心理。《舌尖上的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首先《舌尖上的中國》采用國際化的包裝,以BBC紀錄片的模式,傳遞濃濃的鄉土氣息、故鄉情懷,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該片摒棄過去中國式紀錄片的表達方式,變講知識為用美食講溫情故事,這一創新的拍攝手法,使它更具有好萊塢大片的味道。這正是今天觀眾(消費者)所渴望的、所想要的。透入一個個細節的細膩畫面,高清的畫質,使它更易獲得觀眾(消費者)的青睞。如影片在表達“雙低”卷煙內容上,表現今天的香煙雖焦油含量降低,但使消費者滿足感下降,在未來可以從配方上進行技術創新,重新提高吸味的滿足感。電視畫面則從濾嘴、包裝、煙絲等方面著手,提高“雙低”卷煙的附加值,以高品質來贏得消費者的喜愛。這一切說到了這些消費者的心坎上,正是他們所想的、所渴望的。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美食與旅游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國》正是滿足了今天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片中主推大自然天賜的原汁原味美食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說這正切中消費者的需求。
從消費者內心分析可知,消費者所體驗、所感受正是消費者所想、所渴望的延伸。電視美食節目已經被各種媒體做濫,而《舌尖上的中國》獨辟蹊徑,不是從川、魯、粵菜大餐介紹入手,而是從觀眾不熟悉而又感興趣的原生態的食材介紹入手,大大增加直觀感受與體驗。如采松茸、挖春筍、采蓮藕等紀實畫面,增強了觀眾(消費者)直觀感受。再如,在介紹各類菜系時的關注點不是所謂佛跳墻、滿漢全席這些昂貴的、觀眾沒見過也沒機會見的大餐,而更多是饒有情趣的地方小吃和地方特產,從黃饃、咸鴨蛋、蝦醬到年糕、煲仔飯、烤紫菜等,這讓觀眾(消費者)感到特別親切,仿佛身臨其境,體驗真切。
《舌尖上的中國》真正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制作這些自然饋贈的食材方面,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這也勾起觀眾(消費者)對故鄉的記憶與情懷,巧妙地拿捏到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從而在他們內心占據一席之地。
洞察消費者心理是營銷成功的基礎。《舌尖上的中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可延展性,也就是通過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進而在未來提升營銷業績。就像孩之寶公司的變形金剛,既是一部票房頗高的電影(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更是一個市場銷售巨大的玩具一樣(營銷產品)。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為后續的商品開發提供了很好的鋪墊,有媒體報道,從首播開始,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環比增長13.54%,第一集介紹了云南諾鄧火腿之后,某售賣諾鄧火腿的淘寶店立即產生了33筆訂單,其中32筆都是在當晚11時后產生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集出現的徽派土特產“毛豆腐”,搜索量暴漲了48倍。 這是一個通過電視營銷產品的成功案例,比起一些企業年年一味競爭央視標王不知要高明多少。
據說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還要考慮植入廣告,紀錄片與觀眾們真實的舌尖互動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可以想象,由“舌尖”引起的蝴蝶效應還會繼續,網絡上關于這部紀錄片的討論還會升溫,各種版本的“舌尖體”還會應運而生。許多早已拋棄電視的“80后”、“90后”紛紛鎖定《舌尖上的中國》,至于這些觀眾(消費者)下面會采取什么行動不言而喻。記住:“80后”、“90后”一定會做他們喜歡的事。
從消費者心理特點解碼《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對經營者有著重要啟示,企業或商家不能只關心“產品”或“服務”的特征,而不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只關心產品的價格而不關注消費者的感受與體驗;只關心建立企業或商家的銷售渠道而不是方便消費者獲得認知;只關心促銷而不關注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方式變化。面對未來市場競爭,經營者一定要從消費者角度觀察、認知事物的變化,依據消費者的需求與期望,制定營銷計劃并加以實施。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在市場上找到他們所渴望、想要買的東西,且樂于去消費這些東西,體現他們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