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術教育中審美創造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葉云龍
人類的創新能力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的人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有位未來學家曾指出
處于偉大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創造力。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創造力的人才,需要依靠教育。那么教育就應該將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我們的美術教育尤其責無旁貸。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審美創造力,尤其因為美術教育被公認為對創造力培養更具有效的學科之一。美術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那么美術教育就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為核心的整體的教育實踐活動。
由于傳統美術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美術專業升學考試模式制約,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還存在著片面性,突出表現為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偏重技能訓練,甚者把技能訓練作為單純的機械的技術訓練。學生接受的是模仿式的專業訓練,教師強調的是所謂的基本功扎實,而把創造力的培養放在一邊,或者認為創造性是學生以后的事。這種美術教育模式,將美術活動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排斥了學生個性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帶學生走向“匠”氣,乃至死胡同。它忽略了學生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和教育的整體性,背離了教育的基本目標和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
因此,美術教育必須從片面的、陳舊的、模仿型的教學模式,轉移到以開發審美智力、培養主觀表現的創作方法和創作能力為重心的教學途徑上來。作為美術教育的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努力地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及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們將就這一課題作粗淺的探討。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良好的心理氛圍是充分發揮審美創造力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的心理獲得極大的自由,才能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愉快的、充滿美感的學習氣氛。比如
美術教室的美化,寫生道具的精心設計,背景音樂的設置,以及教師鼓勵性、啟發性的語言等等,都能為學生營造一種能充分發揮創造力的良好的心理氛圍。同時,我們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獨特個性,并給予其發揮個性的自由。消磨學生個性、千人一面,是創造的大忌。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學生在個性上大膽表現,在思維方法上,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采用與創造性密切相關的發散思維。類似思維,想象思維。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自由、自主地發散思維,給學生創造性想象空間,激活他們的內動力。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得到培養。
二、啟發學生在美術接受中再創造
美術作品是美術家運用美術這一形式媒介,表達自身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所升華的情感。認識、思想,以及自我的理想,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創造性產物。美術作品的創作完成,實際上還是個潛在的有待實現的對象。它只有通過與接受者對話,進入接受者的美術接受過程,才能實現其社會意義與價值。
美術接受本身就是一種精神與心智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通過美術接受,去感受、理解、闡釋美術作品中內容與形式的美感,同時去體驗藝術家的情感、思想、氣質和感人的審美價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接受:把學生領進一個特定的藝術境界,在對美術的欣賞和評釋中,引出聯想,拓寬審美意識的范圍,激發起思想情感的波濤和對美術作品的重新認定乃至或去填補、或去創造出“新形象”。也就是說,要善于引發學生在美術接受中進行再創造。例如。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的美術接受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引發學生對“神秘的微笑”的不確定性,展開豐富、自由的創造性想象。以及對人物形象身后作為背景出現的含蓄而深遠的風景空間,示以無限的遐想和再創造。又如·在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我們要設法引導學生透過這一典型的樸實勤勞、任勞任怨、飽經風霜的又富有“思想”的“父親”形象的“表層”,站到“父親”的立場上,代“父親”體悟勞動的快樂,去展望豐收季節的情景和對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達到藝術的再創造。尤其接受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就更應引領激發學生的再創造。因為中國繪畫藝術具有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學生更容易與作品溝通,同時,中國繪畫藝術的美學原則中更強調“神”和“意境”,如“似與不似之間”“計白當黑”的繪畫理論,就充分給接受者以更多的創造性想象空間和物象,喚起接受者對無限空間和“意外之象”的想象的。總之,在美術接受中只有引發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才能實現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不斷提高。
三、技能的指導和訓練應服務于審美創造力的培養
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它與技術有著必然的聯系,可以說沒有造型技能,就沒有美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美術又是一種技術活動。技能訓練、技巧的形成是美術活動中的重要過程。技能又是創造力“行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說創造力就是整體,技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在強調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又不能排斥技能訓練。在教育實踐運作中,應該把握好局部服從整體。避免出現視技能為單純的機械的技術訓練。在技能的指導和訓練中,實現與創造力的統一,服務于審美創造力的培養。
第一,美術教育實踐中,避免把技能訓練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美術教育活動中,技能的培養不能簡單地視為單純、機械的技術訓練。要注意在訓練中滲透入文意識與內涵,也就是說我們要積極誘發學生情感、理念、修養、價值觀等的投入,讓學生能把激發“表現性”的激情貫穿技能實踐于活動的始終。特別是一些像“石膏寫生”“靜物寫生”等看似“死板”“枯燥”的技能訓練項目,更應注意人文內涵的滲透。例如。在進行石膏像《拉奧孔》寫生訓練過程中,不能急于著手形體的塑造,而應讓學生了解拉奧孔的創作取材和創作時代背景,使學主介入情感去體驗“拉奧孔”違背神的旨意受罰,被毒蛇纏咬時瀕于絕境的肉體痛苦和并命掙扎的這一戲劇性情節。從而讓學生讀懂從中表露出來的表情特征和身體扭曲特征。指導學生不能光盲目客觀地去塑造杉體,要注意自身情感的介入,有取舍主次,主觀能動地、表現性地去塑造形象。
第二,在技能訓練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技能訓練中,強調技法和傳統意義上的“寫實”或說模仿式教學,往往容易約束學生個性發展,因而在技能指導和訓練中應該避免“模仿型”教學,側重表現性教學。表現性教學強調把個人感受、情感帶進對客體的主觀表現實踐活動中。而且,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地觀察對象,尊重自己的視覺感受,從而使學生更自覺、更主觀地去表現對象,表現有意味的形式與內容。同時,我們要有計劃、有序列的輔以指導。讓學生從技能實踐中去把握形式美感的內容(如。線條、色彩、造型、構成等)。提高創造形式美的能力。形式美是人類符號實踐的一種特殊形態,“形式美在自然美、社會美、技術美中普遍存在,但形式美最典型的形態呈現在藝術美中。”對形式美的追求是藝術實踐的必由途徑。在技能訓練中。加強形式的把握與表現的研究對審美創造力的培養顯得十分必要,并具有個分積極的意義。引導學生一方面要善于強調對象形體特征和形式形態,另一方面應加強畫面結構的研究,運用形式美的原理去構造有意味的美的形態。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另外,技能訓練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前人或別人的表現技法同時,能注重結合自身的個性特點,逐步轉化表現程式。從而形成自己的表現技巧風格,實現在技法訓練中得到創造力的培養。
第三,在技能訓練中,注意材質運用與表現的創新能力發展,對材料與表現。材料與制作。材料的觸感、質感、肌理美的把握,不能脫離美的規律和創新核心。讓學生發現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在表現中獨特的表現方法和效果,拓寬藝術語言的表達范疇,加強視覺沖擊力和畫面張力,觸摸藝術表現的新空間,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空間。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創設展現學生成果的機會,激發創造原動力
在整個美術教育活動中,我們不能忽視展示學生創造成果這一環節。只有多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創作成果的機會,才能讓學生品嘗到創造的成就感,感受到創造的快樂和創造的意義。保護好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動機,從而使學生創造的自覺性得到延續,
1、通過對有個性創造的課堂作業作鼓勵性的講評,肯定學生的創造成果,讓學生初嘗創造的小“甜頭”。
2、通過舉辦學生習作展覽,從小到班級櫥窗展示到全校美術作品展,以及推薦學生作品到社會參加展覽和比賽。讓學生品嘗創造的大“甜頭”。
3、還可以為學生的美術作品參與社會消費提供幫助。美術作品的消費和美術接受同樣是美術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因而也創造出生產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成為生產的前提。消費創造出生產動力……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比如
與營業性畫廊掛鉤,不定期選送學生的美術作品讓其代銷并幫助促成其他形式的消費。
總之,時代在不斷進步,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格局,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不能滯后,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審美創造能力作為美術教育的核心任務來抓,重視人的個性發展,促使學生自覺性創造的良性循環,必然會使他們在愉快、自主、積極的創新活動中不斷激越才華,提高素質,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