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思考
付云霞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環境下,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快速發展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筆者從對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的觀察和了解入手,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思想、課程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建設、建立完善的高職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思考,提出了改革的幾點建議。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改革;思考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高等職業院校更是得以快速發展。2000年全國僅有高職院校199所,每所學校全日制學生在3000人上下。到2010年,全國已有高職院校1000多所,每所學校全日制學生一般都在1萬人以上,十年間,高職院校得以翻倍增長,給其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學術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大力培養的同時,實用型人才嚴重短缺,國務院《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在高等教育中高職的招生規模應占一半以上。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又發表了“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改革職業教育的許多指導意見,為發展和改革職業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因此,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教育思想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礎前提
教育改革中教育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內容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改革是先導,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要使思想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形勢發展的要求。培養完全的人格,越是著名的大學越要注重并做到這一點,一名學生如果缺少豐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完全人格,不僅無法成為世界級的大師,甚至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高等職業院校要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生存,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思路。
1.能力本位觀念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實用型人才,而在如今物質縱橫的時代,單純的知識和技能的傳遞是遠遠不夠的,不但要使高職學生能夠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他們具有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以人為本觀念
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對學生進行誠實、真誠、公平、守信等的教育,才能使學生真正立足于社會,有光明的未來。
3.現代教育觀念
我國現在正處在市場經濟初期,在經濟轉變的同時,人們的思想更應該隨著改變,這樣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要想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的現代教育觀念轉變。
二、調整課程結構、進行專業設置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調整課程結構
專業設置要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所以設置什么專業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社會需求,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為經濟建設服務。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特殊性,其培養學生的學生畢業后應具有操作、服務、運行等直接的時間能力,所以其專業設置應考慮到目前的職業的需求,還要考慮到未來幾年即學生就業時就業形勢變化的因素。根據這些因素來設置專業結構及時、適時地調整課程結構。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2.根據培養計劃,建構合理的課程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要牢固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立足學生就業崗位,突出專業技能培養,以職業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為出發點,合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系列特殊性,我們以高等教育綜合類素質教育課程為基礎,專業特色課程建設為特色,實踐技能課程建設為支撐,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向更優、更好的方向發展。
綜合類基本素質類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心理學、英語、計算機、體育等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在所有高等教育院校都有開設,目的是讓大學生們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夯實學生們的文化基礎,促使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專業特色建設時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難點,也是課程建設的核心。高等職業學校要使自己的學生以后再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一定要使學生有自己的特長,尤其是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擁有專業技術又能有自己的特長,這對于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高等職業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裝款,根據目前市場的形勢狀況,找出自己的優點、強項、開設適應現實形勢的專業,并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來。
實踐技能課程開設的目標是要根據學生將來從事的崗位,開展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水平。如果有條件的話,盡可能的讓學生深入到工廠去做實際的操作,那么對其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以及技能的提高將是大有益處的。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必須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學科體系和教材結構體系。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不能按籠統的學科體系來安排,應按適應現實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來確定,每門課程不一定有完整的學科體系,主要圍繞職業能力來進行內容的取舍。在課程內容的表現上,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首先提出工作任務,圍繞工作任務來展開知識點,教材內容中的知識點應針對工作任務來闡釋。
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應針對工作任務來闡釋。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從教學計劃上看還是從每門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上來講都存在專業學科本位的傾向。高等職業院校應將職業崗位和就業的實踐能力培養作為其學科知識、教學內容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一席話說明了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的關系密不可分,說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或者說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每個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鍛煉。要達到這一目標,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摒棄那種“上課記筆記,課后背筆記,考試記筆記”的教學方法。要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例如計算機教育這樣的課程老師就不能一味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們做筆記。而是要引導學生們到計算機機房授課,更應讓他們進行實際操作。而且高職院校還可以在學生的考試形式上有所突變。一味地書面考試不能達到測試學生水平的效果,像幼師專業的學生就要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對他們進行舞蹈、聲樂的考核。這樣,高職院校里的學生無論是迫于考試的壓力還是處于自己的興趣,都會努力的,他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會得到好的發展。
五、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迅速而全面壯大自己,增強自身實力,必須重視教師的作用。
對于我國現存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師資隊伍的缺失和流失都是限制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的規定,一般高職院校的生師比為18∶1,我國高職院校在校生的規模一般在1.5萬人左右,按此比例,需要專任教師833人,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的教師數量都難以達到此要求,并且伴隨著人們對高職院校的偏見等因素造成了民辦高校教師人才流失的發生,穩定高職院校教師,促進其自身的發展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1.培養高職院校里的教師,向骨干教師邁進
激發教師內在的動力,改革教師的職稱待遇、獎勵等。激勵教師在單純知識傳遞的同時也要在學術上和科研上有所突破,積極實施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鼓勵希望繼續攻讀學位的教師讀碩士、博士學位等制度。
2.提高高職院校里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
多數教師的實際操作經驗太少,這就導致了教師在給學生授課的時候,可能造成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的狀況,為了將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成實用型的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師,首先就要達到一定的高度,能傳授給學生實用性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的個人素質進行全面的提高。
3.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雙師型”教師是指: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有一定實踐經驗(具有所教專業相關的社會職業崗位經歷、資格或能力)的教師。具體標準: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持有教師資格證或具有《教師法》規定的教師任職資格;中級或以上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技能)等級證書,或者應有相關專業兩項或以上的技術開發或設計成果;具有相應的較豐富實際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推薦優秀教師定期去培訓,吸納高等師范院校優秀的畢業生來本校任教等方法來充實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師素質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來建設“雙師型”教師。
六、建立完善的高職教育體系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大類中的一部分,但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高職教育應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應該有自己的體系,應該有從高到低的層次,應有高職碩士、本科、專科層次,這樣高職教育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