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我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馬 靜

[摘要]我國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術與職業教育”,簡稱技職教育。職業教育被公認為創造臺灣經濟奇跡的主要因素之一。臺灣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寶貴的經驗和啟迪,其缺點或失誤,也可以給我們以警醒。

[關鍵詞]臺灣地區 職業教育改革 經驗 教訓

在我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術與職業教育”,簡稱為技職教育,系指中等及中等以上學校所實施的技能養成及繼續進修教育。臺灣地區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舉世矚目,而職業教育則成為臺灣地區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支持因素之一。臺灣地區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有一些教訓,對這些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臺灣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有益經驗

1.構建起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與普通教育二軌并行、相互支援,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上下銜接。這個職業教育體系涵蓋三層級五類型學校,包括三年制的高級職業學校(相當于職業高中);二年制、五年制的專科學校;還有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分為大學部(本科)與研究所(碩士、博士),大學部包含二年制、四年制,修業期滿且成績合格均授予學士學位,研究所設有碩士班、博士班,修業期滿且成績合格授予碩士、博士學位,另外也涵蓋屬于技藝教育的國中技藝教育班與高職實用技能班,以及屬于社會教育的高職進修學校、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學士班等,構成了一貫而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

臺灣地區從發展經濟角度出發,根據本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欠缺而人口密度較高的條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較早建立起“人力資源”的基本概念,使臺灣的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以開發人力資源。

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臺灣地區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規范各類職業教育,用法律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并且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適時修訂,逐步完善,使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證了職業教育長期健康發展。

臺灣地區在1968年實施九年制國民教育后,停辦招收小學畢業生的初級職業學校及招收小學畢業生的五年制高級職業學校,這些學校一律辦成招收初中畢業生的高級職業學校,以全力發展高級職業學校教育即職高教育。20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地區決定取消三年制專科學校。進入21世紀,臺灣職業院校的檔次不斷上移,專科學校萎縮,高層次的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數量增加,以此適應就業市場的技術人力需求。

自20世紀60年代起,臺灣地區提倡私人辦學后,臺灣私立職業教育得到加強和發展,形成公立與私立職業教育并存發展的局面。21世紀后,私立職業院校的規模及在校學生數已超過公立院校。

2.建立暢通的升學就業渠道。職業院校的招生制度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直接關系到技術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而且深深影響各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臺灣地區職業教育實施多元入學制度,21世紀后,由各校自主招生,既有推薦甄選、申請入學、技能優良學生保送入學,還有預修甄試入學,即鼓勵學生在校期間預修下一學年的學校課程,在繼續教育中品學兼優學生經甄試后,預修課程可作為入學資格錄取。承認校外學習成就及進修成果入學,職業資格鑒定可作為相應學歷入學。實行考試與招生分離制度,委托客觀公正的專業性教育機構,以經過較長時間發展的具備科學性、公平性及教育性的入學測驗來檢測學生水平;招生原則由各校自主掌握,使各校(系科)可以依本校特色制訂和確定招生條件。學生只要參加一次測驗或在兩次測驗中擇一較優成績,即可參加各類多元入學渠道的招生,以減輕考生重復應考的負擔。同時配以推薦甄選、保送、直升、申請入學等方式,共同構成職業校院多元入學方案。

求學的目的是為了就業,讀職業院校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技之長,讓學生人人都能發展個性,保證學生有更好的工作并能使之不斷適應新的崗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開展在校學生的專業技能鑒定、實施職業資格證書的學力鑒定和加強就業生涯的規劃與輔導等措施來提高就業率或升學率(繼續到高一級的職業院校深造)。為推動學生參加技能鑒定的積極性,許多職業院校創造條件方便學生參加鑒定,如向臺灣地區有關主管部門申請技能鑒定及場地設備評鑒,使本校取得合格技能鑒定場所的認證,讓學生能得以在本校就地參加鑒定,這樣既可方便學生又可提高學生技能鑒定通過率,也可通過評鑒改進學校設備的質量。為鼓勵初中技藝教育班及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技能,凡參加技能鑒定的學生,學校均補助其學科及術科測驗費用。這樣大大調動了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

雖然臺灣地區的高職院校畢業生一律不包分配,但為了學校的聲譽,所有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都十分重視。學校圍繞學生就業問題,舉辦職業講座,開展職業心理測試,提供社會人才需求信息,進行職業價值觀念的宣傳等,幫助學生維護就業權益,并且建構由臺灣地區主管部門、企業界與學校等就業力輔導整合體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就業力”。對學生就業力的培養滲透到各縣市社區大學、臺灣地區主管職訓部門、職訓中心及就業輔導中心中;在企業界方面,通過企訓方案或員工的自我提高學習而增進就業率,同時擴大企業訓練聯絡網,作為就業提升聯絡網,整合產、官、學各界的資源。在學校方面,通過職業課程、第二專長課程、工作經驗課程、建教合作學習課程、虛擬企業實習方案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就業力,同時各校還將“就業力”訓練融人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等正式課程和課外活動、社團服務、學校競賽、技能檢定等潛在課程之中,并把就業能力的成績記入學生學習檔案中,鼓勵學生去爭取成功,尋求機會,建立職業準備方面的信心。由于資格證書制度的發展與落實,加上就業生涯的規劃與輔導,職業校院學生的就業機會大幅度提升,故職業院校的學生就業率很高。

3.建立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有一流的師資才會有一流的教育。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已邁人多元化發展階段,除師范院校外,還有一般大學和技術學院設技術教育學專業培養教師。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逐年提高。現以2001學年、2002學年、2003學年臺灣地區各級職業院校師資的各檔學位所占比例為例來說明以上觀點。

職業學校中,公立學校的師資主要畢業于臺灣三所師范大學及大學教育系,私立學校的師資主要來自一般大學及師范大學,另有部分教師來自產業界。2001學年,職業學校專任教師 (不包括高中附設職業預科教師,以下同)有17,397人,有學士學位者占76.8%,具有碩士學位者占13.88%,在教師資格方面,登記合格者高達93.75%①;2002學年,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有 16,211人,有學士學位者占72.73%,碩士學位者占19.35%,在教師資格方面,登記合格者高達95.22%%2003學年,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有15,771人,有學士學位者占72.22%,有碩士學位者占20.57%,在教師資格方面,登記合格者高達95.21%③。

專科學校中,教師大多畢業于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所,師資職稱結構分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四級,2001學年,專科學校專任教師(不包括技術學院及科技工作者大學附設專科部,以下同)共有2,694人,學士學位者占14.92%,碩士學位者占 70.68%,博士學位者占11.02%④;2002學年,專科學校專任教師共有1,889人,學士學位者占12.12%,碩士學位者占74,43%,博士學位者占11.70%⑤;2003學年,專科學校專任教師共1,770人,學士學位者占11.02%,碩士學位者占74.01%,具有博士學位者占13.39%⑥。

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中,師資以畢業于國內外大學研究所的博士或碩士學位獲得者為主。這一層次學校的師資職稱結構與專科學校相同,分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四級,2001學年,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共有專任教師18,506人,學士學位者占13.36%,碩士學位者占56.11%,博士學位者占27.72%0;2002學年,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共有專任教師7,874人,學士學位者占6.77%,碩士學位者占59.89%,博土學位占者32.32%⑧;2003學年,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共有專任教師19,431人,學土學位者占9.04%,碩士學位者占55.21%,博士學位者占34.17%⑨。

在教師評價方面,臺灣地區建立了合理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師資評價標準,規定職業院校教師必須與產業界交流,加強教師進修活動,將教學及服務成果作同等地位評價。實施教師評鑒和獎勵制度,以教師教學評鑒作為升職稱評聘任等級標準,有關指標作為教師晉升等的參考依據,并促進教師教學薪資合理化。以改變長期以來職業校院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使其能夠不斷注重教學實踐。教學評鑒是指對教學活動的規劃、實施與教學結果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判斷,包括對教師教育專業知識與能力、學科專門知識與能力、服務熱忱、人際互動、特殊表現等。評鑒小組長由校長擔任召集人,成員包括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評鑒方式包括自我評鑒和校內評鑒,必要時請教育主管部門復評,實施評鑒時可采用檔案評鑒、觀察教學行為、訪談教師同事及家長意見等多種方式,對結果綜合考慮。教師專業評鑒成績優良者,予以適當獎勵。評鑒成績不良者要求一個月內提出改進計劃,若改進無效者,結果得遞送教師評審委員會,作為不能勝任教學任務的參考依據。 二、臺灣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教訓

最成功的職業教育也有不足之處,臺灣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以下是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一些教訓,是我們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應該引以為戒的。

1.職業教育地位不高。由于傳統士大夫觀念作祟,臺灣地區普遍存在文憑至上的觀念。華人社會一向有重學術輕技藝的思想,認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書指的是圣賢書、是理論、學術,而不是職業技藝。臺灣地區職教體系的學生被稱為“多數的弱勢”,雖然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人數眾多,但也是劣勢群體。社會上的一些人往往給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學生一些不是很客觀的評價,認為選擇高中或一般大學才是第一選擇,才是一流學生,如選擇職業院校則被認為是二流學生。其實,依據學生參加幾門學科考試成績的高低,就將學生分別為一等二等或一流二流實在淺薄,何況學生在學校的成績與畢業后的成就并沒有成正相關。具有專業技能的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常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合理待遇,再加上職業資格證書未能完全落實,以至于職業教育被一般人視為次等教育和第二選擇。

為改變這種狀況,臺灣地區的有識之士主張應該加強職業教育宣傳,讓社會大眾及青少年學生真正了解職業教育的精神和功能,能使全社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識之士建議的具體措施有:定期舉辦職業院校博覽會;邀請國內名人現身說法;建立職業教育資訊傳播網;編寫職業院校就讀指南及專業簡介;改變職業教育是終結教育的錯誤觀念,拓寬在職進修渠道;利用職業院校現有師資設備,結合地區環境資源,提升社區教育功能,加強辦理進修推廣繼續教育,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提高職業教育經費與設備的投資,使之朝向精致化方向發展;進一步落實職業資格證書等。

2,過分強調技能教育。職業教育應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重視人文素養與人文關懷。但臺灣地區以前的職業教育過分強調技能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近幾年,有識之士呼吁加強通識教育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通識教育源于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是建立以人為主體的教育,并使人與其所處的客體世界達到互為主體性的教育。從個人角度來說,其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從集體角度來說,是培養學生的共識及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政治素養以及理性、道德、價值觀念、自由意志等,幫助個人充分發展潛能,培養一個健全的人。通識教育既重視知識的廣博性、統整性,包括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又重視培養良好的技能,包括表達、溝通、綜合、分析、了解與批判等能力;還要陶冶情操,包括追求自我實現、尊重他人價值、熱心社會問題、珍視民族文化、善于盡公民義務以及關懷人類前途。有識之士提出,為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生涯規劃能力,透過課程的修訂,除應致力于專業課程之統整及增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外,也應透過各種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以全人格教育,培育全人格學生;以人文精神,塑造和諧的社會,使學生成為同時兼具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現代化人才。

1.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育除了應重視學生的能力本位教學之外,更需要配合產業界的需求,培養具有創造性的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由于受文憑主義的影響,學生升學就業前忙于應付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不少職業院校及學生重視應考,較忽視創造能力的培養,這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薄弱之處。職業教育不論那一個層次,追根究底,就是教人如何結網捕魚的教育,教人如何謀生的教育。科技的創新、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遷,需要學生不斷地學會創新,更要能在學習中創造知識,產生真正的力量。這種知識創新能力將主宰一個團隊,甚至一個民族的競爭力。

臺灣地區有識之士指出,職業教育必須要教導學生學會創造和應用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產業的生產力和臺灣地區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為此,他們提出以下建議:制定政策獎勵教師把創造思考活動融入教學中,采用創造性教學策略,如以問題為導向、主題教學、情境教學和目標導向等的教學策略;鼓勵教師編寫教材供教育界同仁參考,使創造思考融入各學科教學活動之中;對各職業院校成立的與專題創作競賽有關的社團進行費用補助;舉辦專題制作創意、思考等研習活動;辦理職業院校教師專題制作指導研習活動;鼓勵學生與產業合作制作專題以提升制作水平;鼓勵跨校性合作專題競賽,普及專題制作活動;舉辦學生創造思考國際比賽活動;形成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思考學習活動,要求能在學習中創造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創新使產業命脈得以永續生存,只有創新才能營造進步的原動力,提升競爭的能力。目前,臺灣地區的產業仍然是以代工制造為主,在需要國際大廠的授權及分工制造的處境下,若無法憑借創新贏得區域或全球優勢,恐怕臺灣地區要建設科技島的美夢將難實現。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學必須融入創造思考的理念與方法,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創新的觀念與技能,如此才能迎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總體來說,我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非常成功的,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并且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還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其發展與改革的有關經驗與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注釋]

①④⑦候世光,黃和進.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2年教育年報,2003(11):135, 140-142

②⑤⑧侯世光,黃進和.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3年教育年報,2004(11): 157—160.

③⑥⑨侯世光,黃進和.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4年教育年報,2005(9): 191—194.

[

[1]馬早明.亞洲“四小龍”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蘇北,殷惠光.臺灣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對大陸職業教育的啟示[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10).

[3]黃志堅.臺灣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5(22).

[4]李春紅.臺灣技職院校促進就業的利器[J].教育與職業:2005(1):76.

[5]侯世光,黃和進.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2年教育年報,2003(11).

[6]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編.第四次教育年鑒[M].臺北:正中書局,1996.

[7]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編.技職教育文件[EB/OL].http://www.tve.edu.twldata/技職教育文件0718/2技職教育文件—目次.btm,2006-03—12.

[8]周春美,沈健華.提升商業職業教育學生就業力有效策略之探討[J].商業職業教育,2002(8).

[9]曾淑惠.高職實施教師教學評鑒的條件分析[J].技職教育論壇:提升高職學校競爭力專輯,2004(12).

[10]侯世光,黃進和.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3年教育年報,2004(11).

[11]侯世光,黃進和.技術及職業教育[J].2004年教育年報,2005(9).

[12]張文雄,何信助,廖年淼.跨世紀臺灣技職教育之挑戰與因應[J].技術及職業教育,2000(2).

[13]張天津.技職院校學生如何面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沖擊[J].技術及職業教育,2004(6).

[14]何金針.以全人教育論高職的通識教育[J].商業職業教育,2002(11).

[15]洪榮昭,曾愛晶.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教學策略探討[J].臺灣教育,1999(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