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基于中等職業教育現狀與就業市場分析探討——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品牌的建設

佚名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就業品牌建設

論文摘要:雖然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但社會認知環境的變化、區域經濟的差異、學校分布不盡合理、專業設置雷同、辦學定位和觀念上的分歧以及學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使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多年來處在一個困惑和尷尬的境地。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調整,尤其是國家對中職學生資助政策的逐步落實,中等職業教育方興未艾,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如何挑戰激烈的競爭,如何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吸引學生、擴大規模、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這是各個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現基于社會就業市場對中專學生的需求,探討中等職業學校應如何加強自己的教育品牌建設,并對中等職業學校如何規劃、進行學校教育的品牌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l中等職業教育的背景與現狀

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2個部分:一是學歷性的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二是非學歷性的短期職業培訓,近幾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就屬此類。中等職業教育是在具有初中文化基礎的群體中進行的,以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有一定綜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掌握一定的技能、技術的應用型操作人才的學歷性職業教育,基本學制以三年制為主。近些年來由于市場對人才技術、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學制有了創新,即出現“2+1”或“1+1+1”學制。不論實行什么學制,這類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都在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職業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

1.1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政采

中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初步實現了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促進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協調發展,是教育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200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擴招100萬;2006年在2005年擴招總量的基礎上繼續擴招100萬,人數達到750萬。力爭2007年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達到1:1。就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而言,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2005年以來,國家相繼啟動并實施了“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劃”、“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頒布后,從2007年起,國家對中專學生每生每年資助1500元,資助2年;從2009年起,甘肅省政府對中專學生每生資助500元。

1.2甘肅省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2001~2002年是甘肅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低谷期,個別中等職業學校當年的招生人數僅為4O多人。從2003年起,甘肅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開始止跌回升,并迅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大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別是2005年以后,中等職業學校在聯合招生、聯合辦學、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底,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共344所,招生人數達4.8萬人,在校生人數達到31.8萬人,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129.12%和73.37%。2007年高中階段教育的職普比達到了4.2:5.8,2008年則達到了4.5:5.5,實現了職普比大體相當的目標。具體體現在這幾個方面。(1)中等職業學校迅速發展,尤其是縣級職教中心的發展如雨后春筍;(2)一批骨干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級重點、省級重點)脫穎而出;(3)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出現了一批萬人中等職業學校;(4)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5)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逐步形成;(6)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國際教育援助項目對甘肅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促進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輻射推廣“雙元制”教學、加強學生實訓、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

1.3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問題

(1)招生困難,招生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2)生源質量差,大多數學生的中考成績只有200分左右。

(3)辦學定位不準確,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顯。

(4)教師數量不足,尤其是“雙師型”教師匱缺,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5)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陳舊,教學方法落后。

(6)經費投入不足,實訓場所欠缺,學生實踐機會少。

(7)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學生就業困難或就業質量不高。盡管各專業、各類學?;蚋鞯貐^學校的發展不均衡,存在差異,遇到的問題有大有小,但上述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1.4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高校連續擴招帶來的主要社會問題就是大學生就業難。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難的情況下,中專學生的就業情況卻有了越來越好的發展勢頭,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都能達到95%以上,醫、工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好些,畢業生的就業率甚至能達到100%。以財經類的甘肅銀行學校為例,該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情況及就業崗位行業分布情況見表1、表2。

從表1、表2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自2008年以來,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就業市場的沖擊很大,農民工返鄉率高,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但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卻依然看好,為他們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呈上升趨勢。

(2)就業質量(專業對口就業)逐年轉好。銀行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各類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商業企業的人數逐年增多,甚至出現畢業生主動放棄或盡量不到電子企業生產線去就業的現象。

(3)就業當年的流失率逐年降低。以往由于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不對口,就業環境不好,畢業生就業后不到3個月就有一半的人流失了,給企業生產帶來了損失,也對學校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近3年學生就業后的穩定性越來越強,2年內學生就業后很少有流失的。

(4)技能特色和技術專長是提高就業質量、改善就業環境的重要前提。

通過對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論哪一類中等職業學校,要搶占就業市場,靠的就是你的“狀元特色”,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如果是工科學校,就要能出“汽修狀元”、“焊接狀元”:如果是醫科學校,就要能出“護理狀元”、“藥劑狀元”;如果是農科學校,就要能出“種植狀元”、“園藝設計狀元”;如果是財經學校,就要能出“點鈔狀元”、“營銷狀元”等。這樣,良好的就業市場和最好的就業崗位就是你的。這里說的“狀元特色”就是“品牌”。

2對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品牌建設的建議

面對既復雜又單純的社會就業市場,各中等職業學校都開始策劃起了自己的營銷戰略,其中學校教育品牌建設便成了“先行官”。這里就中等職業學校如何設計和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些建議和設想。 2.1著重考慮的一些因素

(1)學校地點:指學校所在地交通的便利程度。

(2)學校設備:包括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教學設備。

(3)學校環境:包括校園生活環境、校舍布局、學校景觀和讀書環境等。

(4)學校特色:包括學校的名聲、學校的形象特色、學校的知名度、學校風氣、學校教育發展水平、學校定位等。

(5)學校的營銷能力:學校的營銷方法有公共宣傳、提升學校形象的活動等。從媒體角度,增加電視媒體、平面媒體等的廣告宣傳,增加電話招生等。

(6)學生及家長:學生對本校的滿意度,對教育活動的滿意度,受關心的程度等因素影響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學生和家長對外界的宣傳、學生的認同、同類學校中優先選擇本校的理由,這些均屬于學生和家長對本校品牌的忠誠度。學生因素方面還包括學生素質、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態度、學業成績等。

(7)教師:教學品質、教學與服務能力、師資陣容(“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教師經驗、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等均屬于教師素質方面因素。對于職業學校而言,教師在業內的聲譽、擁有的社會資源也是重要的因素。

(8)行政服務:行政支援的提供、行政服務的品質以及行政效率都屬于行政服務質量的范疇。

(9)領導者:包括領導者的支持度、辦學理念、對績效的監控能力等。

(1O)社會大眾:大眾的良好評價、對口企業的好評、政府主管人員的支持、與媒體以及政府的關系也是學校品牌發展的重點。

(11)獎、助學金:各類獎、助學金的提供和提供金額均屬于學校品牌管理的范疇。

(12)學費:合理的學費也是學校品牌管理的指標。

(13)校友聯系:校友在工作中表現杰出也會給學校贏得好的聲譽。

(14)就業率:包括該校學生未來的就業潛力、畢業生的出路、畢業生的畢業進修和求職是否順利、學生畢業后對學校的態度、畢業率和就業率等。

2.2重點建設的幾個方面

2.2.1觀念品牌凸顯辦學特色,明確辦學定位,形成特定的辦學理念及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校級領導和中層領導的教育教學理念尤其重要。

2.2.2教材課程品牌獨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優質課的比率。

2.2.3專業品牌具有一定時期內占據領先地位的優勢專業。

2.2.4管理品牌具有在同類學校中更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2.5就業品牌企業信任,對口就業率高。

2.2.6教學方法品牌有學校自己探索、創造出的特色教學方法。

2.2.7技能品牌各類、各級別技能競賽中均有能手產生。

2.3對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品牌建設效票的檢驗和評價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品牌建設是否取得成功,可通過下面6個維度(見圖1)來檢驗和評價。

從圖1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學校教育品牌建設雖不求面面俱到,但知名學校至少有2個以上的品牌產品;(2)學校教育品牌建設若獲得成功,可形成如下良性循環:學校教育品牌建設成功(知名度)——學生就業質量、就業率提高(出口)——吸引生源、擴大規模(人口)——規模效應產生社會影響力(更高知名度)——促進創新品牌建設(新的品牌產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