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需求“無縫鏈接”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洪凱
摘要: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過程中,缺乏貼近生產一線的教學工作平臺和師資,是導致高級應用型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起與企業需求“無縫鏈接”的職業培訓模式,是需要企業與職業院校不斷探討的新課題。
關鍵詞:職業院校;培養模式;“無縫鏈接”
隨著我國制造工業的快速發展,制造業的信息化工程越來越重要,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用信息化帶動制造業現代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制造業,以實現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目標。信息化工程的內容包括設計數字化、制造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數字化、企業數字化等,其中生產過程數字化是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生產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要求企業的生產勞動者必須熟練掌握數字化裝備的實際操作技能。
目前,我國企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奇缺,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我國制造業、信息產業領域就短缺高級技工100萬人,200多萬人亟待再培訓。企業為了快速發展,急需大量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而現階段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僅占教育經費的10%左右;職業教育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角,由于財力上捉襟見肘,教學投入也只能量入為出,實驗實訓設備等硬件既陳舊又缺乏,導致教學與實踐脫節,這是造成高級技工缺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職業培訓教學一線的師資知識結構不合理,多是缺乏實踐經驗與熟練操作能力的理論型教師,沒有條件進一步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識層面;不少職業院校吸引不了相應的生源,在大學本專科畢業生的觀念中不看重高級技工崗位,也是造成高級應用型人才緊缺的原因之一。這種窘況嚴重阻礙著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已引起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制約緊缺人才培養的“瓶頸”
由于職業技術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現代企業的需求。職業院校缺乏現代化的實驗實訓教學裝備,沒有與生產一線接軌的工作界面與熟悉該界面實際操作的技能型教師,使得學校的教學模式與工廠生產實踐的要求嚴重脫節,造成“學用兩張皮”的現象。職業院校缺少適應生產應用的設備與具有操作技能的師資等軟硬件的現狀是制約緊缺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
一般開設電子電氣類專業的學校都有基本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可以開設常規電子、電工實驗,但缺少企業急需的PLC、變頻器控制、傳感器檢測等實驗實訓設備,更缺乏與生產直接關聯的在線檢測、綜合模擬、仿真培訓系統。另外,針對實際操作的師資培訓也有很大困難,沒有特定的設備,教師自然也無法進行模擬和仿真層面的教學與訓練。
缺少相當水平的培訓師資,沒有先進的實訓設備與嚴格的教學培訓計劃,要培養社會所需的技能人才只能是紙上談兵。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在校學生只能按照學校現有的設備和教學計劃培養,勢必造成課程陳舊、培訓內容滯后,畢業生缺乏企業急需的技能、適應崗位較慢、不受企業歡迎的局面。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社會聲譽低下,必然導致學校不能招收到更多的學生,發展缺乏后勁。同時企業因不能得到急需的技能人才,也會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很多職業院校目前就處在這樣一種既無“巧婦”又無“米”的難堪局面。
從人才培訓模式中尋找解決問題途徑
一要意識先行,只有政府充分認識到問題的癥結和嚴重性,采取政策激勵措施,不斷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職教培訓模式,大力推廣切實可行的典型示范,才能大力促進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要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以服務為宗旨,實施好“四大工程”,即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決定號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主要抓好“四項改革”: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轉變,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實行彈性學制,推廣“訂單式”培養;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切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深化產學合作,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東部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的聯合招生與合作辦學。
各級政府要依法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國家科技、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共同為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制定建設性的實施方案。“十一五”期間,大部分國有大中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應把技能人才的培訓納入“科技興企”的重要議事日程,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和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供良好的機遇。 針對我國急需大量應用技術人才,而職業院校存在資金、設備、師資困難的現狀,政府應科學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運作的激勵作用,為職業院校培養、培訓高級技能型人才創造寬松的條件,提供優質的服務。要介紹和引進國外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具有成功經驗的先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等,強化高新技術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支持技能人才培養。
二要抓住技能人才緊缺這一社會需求,在技術和設備的“瓶頸”上突破,通過技術開發,建設智能培訓系統,解決培訓環節的困難,實現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換。
要以地方政府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依托,確定職業學校參與,引導企業提前介入,按市場運作機制整合科技、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幾方面的優勢,聯合創建社會化、市場化、大眾化的實驗實訓教學公共平臺,建立經濟聯合體,為職業院校學生和企業職工提供崗前、崗位培訓,構建終身職業教育模式。要通過提供先進的訓練模式和現代化的設備,規范有序地培養高級技工,保證企業信息化進程的順利實施。如通過科技教育和勞動部門組織高校、企業界的技術專家論證,開發與企業生產一線緊密銜接并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實驗(培訓)教學系統作為硬裝備,以適應職業技術教育學習培訓的要求,將專業培訓項目與課題結合在一起,與工廠的生產實際較好地接軌,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等技術,通過操作、模擬、仿真不同層面的培訓,有效地提高教學培訓的效率與質量。要不斷開發具有行業特點、與工種相結合的仿真軟件,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模塊。軟件與硬件密切結合,培訓與就業“無縫鏈接”,將資源整合后向社會提供服務,達到充實教學內容與強化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的目的。在現有條件下,職業院校可通過對校企合作開發的實習實訓操作平臺的綜合利用和再開發,提高師資教學水平,更新課程內容,直接培訓學生和其他社會受訓者,解決急需人才的短缺問題,使學校和企業成為培訓新模式的實施者和受益者,達到雙贏。
智能培訓新模式的優越性和存在的問題
首先,要利用政府的激勵和科研單位、企業的投入,專門為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出既適合企業員工培訓又適合學校學生操作能力培養的集成軟件和硬件設備,這是一舉多得的舉措。學校可以用比較少的投入得到針對生產一線技術需求的培訓設備,以及適應實習教學的系統的智能化仿真軟件,專用設備能夠緊扣企業需求,技術含量高,可同時滿足學校更新教學內容和培訓技能的要求。通過定期安排教師輪訓,可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使辦學的軟硬件條件得以改善。
其次,要參與職業培訓,拓寬辦學渠道,教學、培訓與實踐三結合基地的建設更加具有實效,利用智能公共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操作與動手能力培養的環境,可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學生通過培訓,可取得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增加就業競爭優勢。
再次,新模式將進一步密切學校與其他部門的聯系,形成多元化的辦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與校際合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培訓資源,實現資源、利益共享,節約成本,同時可為學校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促進職業院校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的支持可提高學校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企業的信任度高,培訓生源就會有更大的保障。對企業人員的職后培訓與對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培訓,可為政府與企業分憂解難,具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最后,任何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智能型公共平臺培訓新模式也存在著一系列需要協調的問題。比如聯合體的經濟運作管理模式、設備的充分利用與二次開發、專用培訓教材的開發、實習實訓指導書的編寫以及師資培訓工作等問題,均需要統籌考慮,全面安排,方能充分發揮其效力。
職業院校積極開展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強化企業職工技能培訓,是解決制造業高級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探索創新有效的職教培訓運作模式與手段是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重要任務,只有適應企業發展的新形勢,不斷完善與充實職教培訓模式和內容,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培訓與企業需求“無縫鏈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