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
鄧富林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文論述了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將現代閱讀教學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對比,分析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種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分析
1 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是對文字符號本身及其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總體的感知和領悟。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學生只有多讀,才能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加深對自然科學的理解,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學習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染力,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熟練程度并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目標,體會到“讀書破
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深刻含義。因此,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感悟和積累,增強分析、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
2 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現代閱讀教學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他們是雙向的、互動的。閱讀材料的含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構建起來的。 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學會閱讀、自己閱讀。在閱讀中得到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應被動消極地等待教師灌輸知識,不是隨聲附和老師的講解,而是一群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是一種互動平等的對話關系,要提倡勇于質疑、敢于問難、樂于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風氣,使語文閱讀課充滿民主、寬容、和諧的氣氛。而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以填壓式為主,教師為教學大綱為中心,以課文內容為起點,將自己的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對閱讀材料逐句逐段地進行講解分析,向學生傳授遣詞造句、組句成段、連段成篇和記敘、議論、說明等語言文字運用知識,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學生只是一味地認同接受教師及其灌輸的知識,不能在仔細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無法體味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因此,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沒有和閱讀材料進行直接對話,缺少自身對思想內容的感知和體驗,喪失了對文學作品分析、綜合和判斷的能力,最終造成文學審美意識的下降和學習方法的僵化,違背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宗旨。長此以往,由于閱讀教學方式單一,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眼觀文字 耳聽講解,僅憑想象來理解文章內容,不能給學生以新奇的感覺,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3.1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是感興趣的事,學生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高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童話的興趣遞減,逐漸地對戰爭題材、英雄模范人物、驚險、神秘類的故事產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把握思維的方向和角度,抓住有利時機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把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3.2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是閱讀動力的一種定型。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靠自己反復練習,但也離不開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教師要有周密的考慮和科學的安排,結合課外活動,經常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故事會、朗讀比賽以及“我最喜愛的一本書”等活動。久而久之,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良好習慣就會逐漸養成。另外,教師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3 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 500 字。因此,學生要掌握一些閱讀技巧,熟練運用略讀和細讀的方法,略讀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題思想,并對文章的結構有總體的概念,略讀時應特別注意文章的起始段、結束段,文章中每段的首局和尾句以及篇章連接手段,這些關鍵點是對文章內容的精簡概括,能夠使學生迅速掌握文章大意。細讀是在把握文章大意后,對關鍵段落進行逐句閱讀,特別對關鍵詞句要仔細琢磨,以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深刻含義。細讀時遇到沒有學習過的生詞,要根據上下文來進行推測判斷,對于難以理解的復雜句子,可以對其進行語法分析,以準確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3.4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通過閱讀積累詞組、素材,使學生掌握作品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結構安排以及文章立意等寫作技巧,這些積累和技巧都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沒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寫作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寫作并不只是指導學生如何寫文章,還要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來總結寫作規律,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理解并熟練運用各種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使他們對各種文體作品具有鑒賞、評價和創造能力,并在讀寫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能力。
閱讀是學生獲得各種知識和信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師要根據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技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采用最佳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閱讀水平。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蔡成兵.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探微 [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8(12).
[3]孫亞杰,徐云知.近十年閱讀教學研究綜述 [J].課程·教材·教法,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