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戴巧英
摘要:在網絡十分普及的今天,雖然網絡上有很多有利的學習資源,但是現在的網絡充斥著色情、暴力等眾多的負面元素,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比較淺,判別是非的能力弱,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僅有很多優美的文章,也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將其中的德育內涵發掘出來,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本文通過論證和舉例兩種方法,探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在小學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語文教學;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方法
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之后,教學改革工作正在逐漸的向前推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就是其中的關鍵內容。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對于學生性格的養成和未來的發展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富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需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基本特點,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并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教學當中。但是,如何能實現這一點呢?下面我們就此展開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切入德育教育
在小學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與真個教學相協調,不能夠生搬硬套,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未能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師在切入德育教育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讓具象的事物將抽象的知識展示出來,學生可以形成初步印象;與此同時,在教學時也要處理好與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德育教育適時滲透,不能夠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更不能在教學實踐中僅僅流于形式而忽略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展開教學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其次讓學生找出認為自己感觸最深的語言,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適當引導,加深印象,學生在視覺和內心上都產生共鳴感之后,才能夠對自己起到影響和塑造的作用。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再見了,親人》這一節課,這篇文章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用深厚的情誼,教師首先要帶領分析和領悟其中的思想內涵,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要滲透的關鍵點,對學生滲透共產國際的深厚情誼,也可以引申到學生要學習志愿軍熱愛祖國、默默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利用網絡資源深入研究德育內容
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備課,深入把握其中的德育內容。教材中的內容不僅僅限于表面,其深刻的內涵正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1]。教師需要將教材內容把握的足夠深刻,才能將這種深刻的思想內容傳達給學生。想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借用網絡資源,確保把握德育內容之后,在教學的時候才能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用語言所塑造的文學形象來感動和感染學生;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可以借用網絡資源來理解文章,也可以學習朗讀方式。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司馬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中介紹了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小時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人的故事,其實這篇文章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容,就是樂于助人這一珍貴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深入挖掘,并在課上講解同類的故事,具體展開德育滲透,教導學生要具備樂于助人這一可貴的道德品質。
三、開展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不僅形式多樣,且內容十分有吸引力,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可以學習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其中的德育內容也更豐富,這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要定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課外的學習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將德育的內容滲透進去,同時注重學生各方面品質的培養。舉例來說,組織朗讀比賽,以小組計分的方式進行,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具備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可以組織讀書會,以報告的形式要求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大家,學生在受到書中人物正面的言行和思想熏陶的同時,又將其中的正面思想和積極的內涵傳遞給了其他人。
四、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
古語有云“學為人師,行為事范”,教師不僅要“教書”,也要“育人”[2]。教師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來說,是榜樣,是指導者,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想要取得更好的語文德育教育效果,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尤其是在道德修養方面,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和道德水平,言行一致才能實現以身作則,真正的發揮榜樣作用。還是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司馬光》這一節課為例,教師在講到樂于助人的時候,在日常也要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這樣教師的講授才更有說服力,學生才能更加信服。
結語
在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講授文章的思想內容,而是要讓學生與其中的思想內容相融合之后,提高自己的認識,讓其轉化成自己內心的動力,從而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要從教學、教材、課外和自身多方面入手,方能讓德育滲透起到更好的效果。
[1]柴青青.對比新老版本深入教材分析——以“美無處不在”一課為例 [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3):23-26.
[2]魯立錦.教師自身素養的重要性及其提升路徑探析 [J].學周刊,2016(25):56-57.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