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劉相華,馬瓊
摘要: 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擺脫困惑,走出誤區;牢記使命,不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重點論述了現階段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理解、表達、思維和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核心素養落地。
關鍵詞: 優化;核心素養;語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筆者在本文中重點論述了現階段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理解、表達、思維和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核心素養落地。
一、牢記使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改革更需要一流的教師參與,有一流的教材支撐,進行讓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的教學。因此,優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迫在眉睫。
認識語文素養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崔巒先生是這樣論述:“素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養的形成過程,主要是習得的過程,習得過程不是一次能夠完成,而是經過多次培養、反復訓練才能夠具備。”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了質的飛躍。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傳承民族文化,注重語言的準確、鮮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幾者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新課程標準頒布六年,與之配套的新教材,才在一年級開始實行。大多數教師都是用新理念教學老版本教材,如何讓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高大上,而且更便于操作,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提出,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系日臻完善。語文教學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向,是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扎實有效。當然,要快速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首先得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革對人才觀、質量觀的需求,核心素養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輕重不分,陳先云理事長明確指出:“語文的核心素養是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初步的審美能力。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是處于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而語言與思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以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為基礎,是在培養、提升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實現的。”
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一系列可遷移的、功能多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它們是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應在義務教育結束時得以具備,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核心素養的培養,關系到學生未來的求學、就業、生活等方方面面。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閱讀和寫作能力,在語文學習中不斷熏陶和積累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我們要讓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閱讀,在自由寫作、自信表達的綜合訓練中讓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充分發展。
1.打基礎、明方向、抓關鍵,優化教學設計。(1)注重取舍整合,確立明確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高效的課堂教學從目標設計開始。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必須落實到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目標上。因此,教學要從實現“三維一體”的整體目標出發,對目標因素優化整合,突出核心目標。
(2)認真分析學情,把握真實狀態。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強調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必須專注學生的“學”,必須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實現其主動發展。學情分析結果作為設計教學、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石,做到“教學預設由學情開始,教學過程以學情展開,教學反思從學情切入。”
( 3)有效解讀文本,切實用好文本。怎樣有效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必須熟悉整套教材,從宏觀上把握;必須反復研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內涵要旨;必須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去解剖文本,既能深入文本感知具體內容,理解語言要素,又能跳出文本,進行整體設計;必須明了文本中有什么或缺什么,以便有針對性的拓展延伸。在語文教學更要抓住文本的關鍵點,品出意蘊,讀“深”意;抓住文本的矛盾點,追根溯源,探“清”因果;抓住文本的精彩點,品味欣賞,究“妙”味;抓住文本的的含蓄點,由表及里,尋“真”意。還要以讀者的身份初讀,達到從“有疑”到“無疑”;以作者的身份去體察研讀,達到從“無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以學生的身份再讀,達到從“有悟”到“有用”的境界。只有這樣有效解讀文本,才能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教師在確立目標、分析學情、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構思教學展開的基本環節,以層層推進教學、有效達到目標。
2.讀經典、學美文,優化教學內容。我們成人中的兒童形象:首先就是認識到兒童是一個社會中的人,需要養成人格之獨立的必備品格;要懂得保護和尊重兒童的童年價值,尊重兒童純潔美好、獨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引導他們掌握一生所需的關鍵能力。
(1)孩子剛入學開始就“海量識字,大量閱讀”。在一年級學寫偏旁、部件,我們一筆一劃地指導書寫,重點講解難寫字。騰出時間在課內閱讀,海量識字,使識字與閱讀融為一體,事半功倍。一年級學生只讀熟短文簡單理解內容,認讀生字、詞語,讀通句子、段落。通過小老師領讀,分組讀,齊讀,積累背誦優美語句。等到了中高年級才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談想法,直到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文章主題。(2)低中年級多開展繪本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 作學習,還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更要有批判性、創造看圖畫,猜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并鼓勵相互交流。
(3)中高誦讀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髓。六到十二歲是兒童最關鍵的時段,記憶一些永恒的經典作品,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極其重大的作用。而誦讀經典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最簡潔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們始終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原則,讓學生反復朗讀詩文,熟讀成誦。如:一至六年級精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孝經》《增廣賢文》的名句或段落,循序漸進地加進內容,增加難度,既培養做人做事之道理,又根據年齡差異梯度安排學習內容。
3.借助多媒體,優化學習策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學生生活,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互聯網,不僅讓學生能讀到心儀的電子書,而且能更快地和人溝通。多媒體教學更能優化教學流程,以層層推進教學達成目標。內容上跨學科、跨年段、跨領域的教學顛覆了傳統觀念,教學流程的設計,要注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不同課型和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課文的教學整合,努力使教學設計更切合教學實際,更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在教學整合中,一要根據對文本的微觀細讀和宏觀把握,根據文體的特點,從整體上來謀劃教學思路,為教學尋找到一個有效支點;二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依據不同體裁文本的性質和任務,既要體現針對性、層次性,又要注重指導性、操作性。
主題統領:單篇經典教學、群文教學、整本書教學、主題實踐活動。主題性綜合實踐課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這就是大語文理念的教學,學習材料是廣泛、多樣、豐富多彩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知識來源于生活、社會、自然,僅限于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指導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
4.優化教學環節,講在生長處。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看到《長城》圖片,老師感慨地說:“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于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動人的畫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這一環節,老師不只是在教朗讀,也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愛國情懷。反復朗讀,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從古代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學生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語文課就是抓住亮點,滋潤孩子們的心靈。
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全體學生,講究實效,讓學生全面發展。以精準、直接講解為途徑,通過定型的套路,揭示知識的結構、特征以及內在邏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如《西湖的綠》教學不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交流西湖在哪里,你們去過沒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畫西湖,唱關于西湖的歌。這不是高度綜合,而是在邊際沒有體現核心素養。一節高質量的語文課既要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也要有合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目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是否提高。我們設計貼近生活、生動形象、實在有趣的語文課堂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生活場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從語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
5.優化學生作業,練在核心處。人教社的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是六十多年沉淀,又經過無數編輯精心挑選,文章取材新穎,布局合理,語句優美,大多是經典。教師要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讀寫結合點,在語文課堂要盡量讓學生感悟到教材中的寫作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
(1)突出關鍵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該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例如《竊讀記》這一課,作者的心理描寫是非常傳神的。教學時不能放過既能表達情感又豐富了寫作訓練的好機會。教學時需要設置一種情境,讓學生再現“生活”,真實表達,在寫作中用上描寫人物心理的方法。
(2)從重點句開始。如《匆匆》結尾有一個問號,對于這個問號千萬不能輕易放過,因為這些看似“疑惑”之處,實際上存在著極其豐富的答案。抓住這個符號,讓學生來當小作家,充分感悟,了解時間的可貴,讓學生有感而作,寫感受,又深化了主題。
(3)多仿寫精彩片段。如教學《有的人》排比句式的詩歌表達形式已經在心中生了根,學生的想象力就來了,作文就有話可說。
(4)開展豐富多彩的口頭表達訓練“我是導游”等職業體驗,情境小作文寫作,依據原文進行創生的續寫、改寫、拓展、補白……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幫助。
6..優化教學評價,讓真善美在課堂落腳。“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心靈的觸覺伸向時代生活各領域,伸進源頭活水,引導學生動態、開放、發展性地閱讀欣賞美文。如一首《鄉愁》孩子讀、成人讀,都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和評價,這是一個由淺到深、由單純到豐富、由輕薄到厚重的修正補充,變化發展過程,而這正是豐富情感健全人性的過程。我們在評價學生時更要注意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習的品質,讓真善美在課堂落腳,在學生心中生根。學生在大量閱讀美文,收看影視,捕捉信息,感受生活的同時,也培養審美情趣;并能使用幽默、富有生活氣息的新詞有個性地參與討論交流,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敢于質疑,勇于提出不同于書本、教師、同伴的觀點,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能在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中,揮灑才情,舒展靈性,培養富有個性的審美品質和創造能力。
[1]語文課程標準2012,01:01-34。
[2]劉仁增以語言應用為核心的閱讀教學新視野,《語文建設》, 2010(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