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基礎英語課程教學應從“人本”理念出發
梁中賢
[論文摘要]基礎英語課程是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影響最大的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學理念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國內英語教育界的重視。由于教學理念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問題,文章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探討了理想的專業形象設計、教學中應堅持的標準與原則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等問題。
[論文關鍵詞]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人本”理念
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基礎英語課程(也稱“精讀”或“綜合英語”),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該門課程幾乎貫穿英語專業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程最長、學分最多、學時也最多,其教學水平和質量對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影響深遠。因此,在英語教育界,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也屢見不鮮,根據中國知網1979年至2009年7月的數據,搜索到的研究成果共有90個(含一篇碩士論文)。其中,“基礎英語課程”30個,“精讀課程”15個,“綜合英語課程”45個。雖然可以查到40個關于“英語教學理念”的成果,但是其中關于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理念研究的卻寥寥無幾,尤其是研究基礎英語課程教學理念的文章未見一篇。這說明,一是研究者對于專業英語教學的理念問題還不夠重視;二是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和中學英語教育的研究者比從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研究者更重視理念問題的研究;三是不少研究者對于英語教學理念的認識還局限于交際法;四是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理念問題還沒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根本原因是外語專業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盡管提到了五個方面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問題,但沒有提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反而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基礎英語課改綱要中濃墨重彩地強調了英語教學應該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筆者認為,由于理念問題指向的是宏觀的理論基礎,而方法和內容指向的是印證理論的具體實踐,所以教學理念問題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和人才的發展方向。
一、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設計英語人才的理想專業形象
按照彭訪的觀點,以人為本的含義是“一方面,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再一方面,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符合規律發展的要求,也要確立并運用符合人性化和合乎人性發展的要求,關注人的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這個定義從兩個方面對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師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把尊重學生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發展角度開展教學。有了這種理論作為基礎,教學的實踐活動就有了方向,因為“教學過程在骨子里就是一種理論的藝術,一套觀念的程式化表述”。
就英語專業而言,理想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其獨特的價值取向——語音標準、語調地道、語速流暢、語言豐富、思想健康、思維靈活、知識面廣、富有文化修養。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語音差異,通過語音訓練讓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語調的訓練要通過教師的表率作用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每天堅持不懈地進行原版錄音模仿,給學生充分展現的機會,及時表揚、鼓勵語音語調好的同學,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語言的豐富性靠對話訓練而來,教師要善于用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表達觀點。在對話中教師要與學生隨時進行心與心的真誠交流,讓學生體驗表達的快樂。教師就相關的教學主題廣泛地涉獵,通過發問引起學生的好奇,使他們對新知識、新思想產生興趣,產生不斷求知的愿望。在涉及道德觀念、倫理價值的問題上,教師要通過教學內容的主題升華滲透寬廣的視野、高尚的情懷、廣泛的興趣、寬容的心態、勤奮的習慣、多元的價值觀念等,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與修養。
但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來不及設計學生的專業形象時就開始了教學。為了應付教學任務,他們沒有把教學作為一種理想去追求,而只把教學當成了自我生存的一種需要,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理想應該與學生的專業形象聯系在一起。他們也沒有意識到,教師的理想最有可能在學生身上實現。如果一個教師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塑造學生的專業形象上,英語基礎課程教學對他/她而言,就會是一件面向學生未來的快樂無窮的事情。教師就會在學生中不斷地樹立優秀的專業形象典型,強化學生的專業形象意識。一是時刻表揚那些在專業形象上具有影響意義的學生;二是及時地夸獎那些在形象確立過程中有進步的學生;三是號召學生們互相學習、互相關注。當學生們確立了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后,他們會很在意教師的任何一個評價,并且更在意自己的形象在同學們中的影響,肯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專業形象。當學生們每一點滴的進步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評價時,對專業形象的塑造就會成為師生們共同自覺的追求。
二、從人的未來發展理念出發,在基礎英語課程中應堅持的教學標準與原則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目的是求得最佳發展”。這里的“發展”就是指教育對象——人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開展教學。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要求教師……更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設計好理想的專業學生形象后,教師要為全面實現這個目標而始終堅持專業的訓練標準,在實現階段性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個性化的發展目標。因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始于當下,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況,從每一天、每一節課人手嚴格執行教學標準,指導學生“樹立為未來而學的學習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一個英語教師為基礎英語所準備的每一次課都應該涵蓋對學生的全面期望,而這種期望應該時刻體現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殷切期望就是學生的動力。
備課要統籌兼顧,即指教師要統攬教材的全部內容,掌握好每一個單元內容之間的相互關聯點,了解每一單元之間的上下承接關系。在此基礎上,籌劃好每一單元的講授要點,同時這些要點又必須與每一個單元之間的主題相關聯。在備課中,教師必須策劃用學生已知的知識引導學生去推導出本單元涉及的新知識。教師還應該查閱大量的課外資料,特別是便利的網絡資源,擴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把得出的結論升華到有關人類、人生、社會等普遍意義的問題上。在知識的聯系和推導中,學生的歸納推理和理性思辨能力得以形成。
在教學中既要鼓勵表揚,也要貫徹對學生的硬性要求。在鼓勵表揚這個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與學生互動,開展積極熱情有效的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和思想狀況,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口頭檢查作業,就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推理和歸納并得出結論,鼓勵學生們得出多樣化的答案,并力圖在多樣化的答案之間找出聯系。同時,時刻用嚴格的標準衡量學生,特別是對不能達到要求的學生施以特別的關注,因為這些要求是學生挖掘自身潛力的動力。比如,要求在下一節課上對于沒有達到要求的項目進行重點檢查。教師的硬性要求和軟性鼓勵與學生的自身發展要求相一致后,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就體現了學生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為,成為反映師生共同目的和協作關系的平臺,個體發展與群體的奮斗目標就逐步趨同。 “現代英語既是一種交際工具,又是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思想和知識的力量。這是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指導與教育。課外學習與實踐活動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一個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一個是有組織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活動包括每天的朗讀、模仿訓練和名篇背誦,也包括閱讀文學作品以及通讀哲學史、文學史、美學史等。良好的閱讀習慣賦予英語專業學生良好的人文底蘊和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這是英語專業人才塑造良好專業形象的必要條件,也符合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要求,更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前提。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選修第二專業或第二學歷等課外的學習和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品質,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表現力、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職業的遷移能力。
三、開發潛力,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的起點是人,終點也是人。教育在這個起點與終點之間所做的就是把一個單純的人塑造成為一個有發展潛力的人,“使每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但是基礎英語課的教師必須了解,開發人的創造潛力不是智力因素所能解決的。人的發展潛力“不僅取決于知識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緒的激勵、高尚人格的引導,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驅動”。從一開始就應該把學生的智力培養與非智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開發學生的潛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也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學習一些人生哲學,學會尊重生命、尊重生存,了解提高生存質量所必需的教育條件和能力需求,把握學生的人生改善與民族以及人類的生存質量改善之間的有機聯系,把英語教育作為面向人生和人類的教育,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愛是教育的原動力”,一個教師如果不熱愛自己的職業,就不可能愛自己,也不可能愛學生。基礎英語課的教師對學生的專業基礎、專業素質以及專業形象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一個不修邊幅、牢騷滿腹的教師所教出的學生多半也都郁郁寡歡、憤世嫉俗。熱愛自己職業的教師通常也熱愛自己的學生,愿意通過完善自身去影響學生。愛學生的教師會非常珍惜自己的專業形象,注意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對于所教的內容,不僅借助一些參考書,更查找大量的相關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在不自覺間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意無意的模仿對象。教師質高量優的教學會使學生理解教師的苦心和愛意,而“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因素”。在互相認同中,教師與學生的思想形成共鳴,師生感受到情趣上的共同陶冶。
學生在教師愛的情感關懷下,主體性得到發展,主體人格得到提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品質得到優化。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師,由于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專業品質的形成上,放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上,他,j也就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自己的品質修養,并以自己的進步帶動學生的內涵提升。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指導,某種程度上,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也就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性。比如,讓學生學寫英語日記,教他們如何查字典、如何讀書、如何記筆記和寫感想,幫助他們學習當代的哲學思想等。教學在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課堂文化和共同的追求中達到和諧。
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是對人類和社會的未來負責的前提,承擔社會責任是當今全球化進程中一種國際普遍認同的理念,也是一種無法回避的使命,必須讓學生懂得“一方面,個人的行為必須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另一方面,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感是個體形成發展潛力的前提,沒有責任感的人就沒有發展潛力。基礎英語課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生態,內至心理,大到社會,小到家庭。不同的英語教師對同一主題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對同一內容也有不同的教授方法。教師首先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讀書、思考與寫作作為形成獨立思想的重要武器,使教學“積極向人文學科的相關領域拓展”。只有這樣,思想才能形成,思路才能清晰,才能對任何一個主題進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就涉及的人類、人生、社會、生態乃至宇宙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啟迪和多元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對人類與社會、生態的發展關系進行深度的思考,加強其對人類、社會、生態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人文底蘊的反映,可賦予學生探索不息的動力,形成學生的發展潛力。
總之,理念為行動的先導,沒有理念的教學,只能是膚淺的教學。作為學時、學分比例最大的課程,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理念決定了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因此,要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學生,基礎英語課程教學就應該從理念著手,這也是解決基礎英語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關系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