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特點及階段專題健康教育
阮賢德
摘要當代大學生,從入學初的不適應期到適應期;從戀愛高峰期到面臨工作、擇業,其各自的特點各不相同,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專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特點健康教育
1前言
“當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時空的延伸與擴展,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和約束,同時也給予人們更多的選擇與煩惱。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負荷在增加,伴著發展可能性的擴展,人們的心理問題在增多。”大學生心理衛生教育問題是目前高校衛生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如何更有效地在大學時期開展對大學生的心理衛生教育,筆者通過近年來的工作體會,認為可根據大學生的在校特點,進行心理衛生教育。
2大學生在校各個時段的特點
2.1新生入校時
處于現代社會的大學生大多數家庭生活條件較好,在中學時期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生活。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新生活使他們束手無策。由于對飲食和居住條件的不適應等因素,許多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不能適應這種生活環境的變遷,變得沉默寡言、心情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極少數學生發生精神分裂或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由于這種不穩定的心理因素使許多學生不能堅持學習,提出轉學或退學。
2.2基本適應期
從大學第二學期開始,課程逐漸增多,難度亦增大,至二年級下學期是大學生學習最緊張的階段。這段時期絕大多數學生能珍惜今天讀書的機會,渴望學習,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對學習充滿信心,學習中積極主動認真刻苦,時間安排合理,主次分明,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但由于大學生處于情感豐富而又不穩定的階段,往往是形成是兩極性,有些學生對自己估價過高,自命不凡;有的學生對自己估價過低,自嘆平庸;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競爭的勝利者,時代的佼佼者,入學時信心百倍,但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以及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成績不可能象中學時期那樣名列前茅,考試的失利會使他們由積極、自尊、熱情轉變為消極、自卑、消沉,失去前進的動力;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踏進了高等學府,抱著混文憑的想法,這都是消極的心理表現。大學生情感不穩定,不僅表現在學習上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常常因為某事成功而興高采烈,亦可因一件偶然的小事悲觀失望,喜怒哀樂溢于言表,在強烈的情感沖擊下遇事武斷不作全面分析,不聽勸告,甚至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3青春萌發期
大學生隨著性生理、性心理發育、性親近期的到來,尋找知音的共鳴日益迫切,大學生戀愛也是客觀存在和難以回避的問題。
我們當代大學生中不少人既珍惜愛情,也珍惜事業,他們在戀愛期間學業上互相促進、幫助,生活上互相關心照顧,使戀愛成為學業追求的正動力;也有部分學生不能擺正兩者的關系,追求愛情至上,甚至沉溺于性愛之中,以至荒廢了學業;個別學生因為失戀→失態→失德,出現報復行為。近年我校曾發生過一名化生系女生妒忌同室同學,用硫酸將同室同學毀容然后跳樓自殺的惡性事件。
性本能所導致的兩性吸引是愛情的生理基礎,也是戀愛的一個心理動因,性與戀愛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好兩性關系,婚前性行為造成未婚先孕的例子也不少見。
2.4畢業學成期
大學四年級,每個大學生面臨著工作分配、事業專業的選擇。在這一階段中大部分學生較興奮激動,對新生活的向往與思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但也有部分學生由于面臨著生活的重大選擇,有些個人分配意向難以實現,出現緊張、焦慮、恐懼,極少數人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3專題健康教育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心理衛生工作者要先取得學院領導的支持,以國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廳文件作為依據,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專題健康教育。
專題一:高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意義;環境與健康(如何適應新環境,空氣、噪音、水質、綠化、放射線、燈光、顏色對健康的影響);運動與健康(重點是防止運動損傷);飲食營養與健康(重點是煙、酒對人體的危害以及為什么要吃早餐)。通過以上學習使新生們多參加集體活動,學習與新的校友交往,同學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本人要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學生輔導員要主動關心新生們的學習生活,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在學校和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渡過入學后的第一關。
專題二:用眼、用腦知識、口腔衛生;睡眠與健康、睡眠與夢;憋尿與尿路感染;常見癥(發熱、頭痛、腹痛、腹瀉)、常見病(支氣管炎、急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闌尾炎)和常見傳染病(流感、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霍亂和登革熱)的診斷與預防。通過以上學習,使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中能勞逸結合,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端正學習動機,珍惜青年時期的寶貴時光。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
專題三:性知識(男女性器官解剖知識與功能,包括包皮、運動性睪丸墜扯性疼痛的防治、月經生理與經期衛生、受精過程等);性道德與性變態(大學生如何做到性適應);性傳播疾病(主要講淋病、梅毒及艾滋病的發病機理以及陰道霉菌病、滴蟲病的傳播也防治);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標準、氣質與個性、心理緊張與解脫、心理障礙、自殺傾向與解救)。通過以上教育使學生清楚地認識愛情僅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學生要把對祖國對社會的貢獻放在人生意義的首位,失戀時應理智地對待,既尊重自己的選擇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做到失戀不失德,在戀愛過程中保持自尊、自愛、遵循性道德規范。
專題四:晚婚晚育與優生;森田療法。通過以上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順應人類生存欲望的真正實質,順應情感活動的規律,順應精神活動的規律,認清主客觀的關系,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從為他人、為社會的行動中產生新認識,新情感;另一方面,從側面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分散“病態”的注意力,明白“意志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投身于未來的工作、事業中。
1劉裕權.中小學生心理衛生與教育[M].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2李鳴杲等.醫學心理學[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徐斌等.大學生心身健康[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4[日]森田正馬.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精神生活的康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