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亞健康狀態分析及對策研究
未知
摘要:普通高校研究生亞健康狀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失調、逆時而作、不良生活方式、保健意識淡薄、缺乏科學體育鍛煉等。通過調解心理壓力,維持心理平衡,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等,會逐步改變高校研究生的亞健康狀態。 關鍵詞:研究生;亞健康;影響因素;對策
為探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亞健康狀態,我們選取了14所普通高校在讀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共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 400份,(每校男、女各50名),回收有效問卷1 244份,有效率88.86%。問卷分半信度為0.7307,其信度符合社會學研究要求。問卷發放前,設計內容由8位醫學、體育教育學專家進行修改和增刪,并對問卷進行了專家效度檢驗。將有效問卷做統計處理的數據為依據,分析歸納得出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結果與分析 “亞健康”,又稱“機體第三種狀態”、“病前狀態”或“灰色狀態”,是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卻呈現活力降低,適應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這是由于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用現代各種先進的檢測方法很難確診這種狀態是某種疾病,其表現是疲乏無力、情緒不穩、煩躁失眠、頭痛、頭暈、食欲不振、健忘、胸悶、心悸等。亞健康可發生于任何人群,尤其是在高學歷知識分子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我國2000年調查的1 800名白領員工中,70%的人都處在亞健康狀態。驚人的數據警示我們,對于“亞健康”問題絕不能等閑視之,必須認真對待。 導致“亞健康”狀態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日趨激烈,它使人們長期處于心理壓力過大、超負荷運轉的緊張狀態中。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的不斷變化,也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表面化、形式化、物質化的傾向加劇,人們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冷漠使人游離健康。自然生態的破壞、城市人口密集、住宅高層化、環境污染等,也使人的身體機能逐漸受到傷害,人的健康狀況因之下滑為“亞健康”。人們普遍缺乏現代體育理念也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 (一)研究生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研究生“亞健康”主要表現為長期持續的疲勞、失眠、四肢乏力、經常感冒、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等。但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結果正常。隨著社會競爭更加劇烈,對研究生承受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出現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也愈來愈高,研究生在意識、智力、情緒、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礙表現比較突出。調查顯示,研究生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占36.74%,身體疾病或身體不適感較重的占54.31%,并且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在20歲—25歲、25歲—30歲、30歲以上三個年齡段中發生率呈遞增現象。 (二)研究生亞健康狀態成因分析 現代研究認為,精神性疾病、機能性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性疾病,包括很多器質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消化性疾病以及腫瘤等,均與情志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有關。而導致亞健康狀態出現的也正是這些病因,它們有共同的病理基礎,故醫學界提出亞健康是眾多現代疾病的先導。調查顯示,有近60%的研究生存在身體和心理亞健康狀態,造成這一現象的列前五位的原因是心理失調、逆時而作、不良生活習慣、缺乏合理體育鍛煉和自我保健意識淡薄(見表1)。 1.心理失調 心理健康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的標準眾說紛紜,具體標準不盡相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1)情緒積極穩定;(2)認知和智力正常;(3)人格健全和完善;(4)人際關系協調。 導致研究生心理失調的原因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其中學習、科研負擔重,考博壓力大,大多數人分秒必爭地學習,盡量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另外,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也會使諸多學子思慮過度,引起睡眠不良,逐漸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肌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現心神渙散,七情失調,氣機紊亂,以及亞健康狀態下的低水平、不穩定的“平衡”態。 2.逆時而作 表1 研究生亞健康狀態成因前五項統計表
許多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維持著人的生命運動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過程和規律,逆時而作、休作無節律則會破壞這種規律,影響人體正常新陳代謝。調查發現,41.82%的男性研究生喜歡夜間工作學習,他們認為夜深人靜,思路活躍,適宜學習和思考。女性研究生大多都能按時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