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戰略
淺談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戰略———借鑒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經驗
三、實施服務主導戰略。 服務主導是兩江新區在長江上游地區發揮戰略引擎功能的內在要求,是引領和帶動重慶城市職能體系立體分工和所在區域產業縱向分工的內在要求,是兩江新區實現工業化進入后工業社會的重要標志。服務主導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一般來說體現為服務業逐步取代二產業成為主導主業,二是三產業內部結構高級化,在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較大。 從區域戰略地位和職能分工來看,兩江新區對于重慶(主城)、浦東新區對于上海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兩個新區所在的城市都是國家中心城市,是所在區域的增長極;兩個新區都擁有所在城市戰略門戶資源,浦東新區有上海最大的洋山港口群、浦東國際機場,兩江新區擁有全市最大的江北機場、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寸灘、果園港口群、全市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站等;兩個新區是所在區域國家戰略性載體資源匯集地,浦東新區有保稅區、國家級產業基地、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兩江新區有保稅物流港區、高新區與經開區打造十年的北部新區及一批國家級產業基地;兩個新區都承擔了所在城市重要的區域性服務功能,如浦東新區有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會展中心、創新中心、總部中心等,兩江
試析重慶市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及政策建議
重慶市渝北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應搶抓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和兩江新區成立的機遇,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充分利用渝北區已有的優勢條件,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造重慶對外開放第一門戶。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及全球環境危機加劇的大背景下,將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新模式、新途徑,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一、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及潛力相對重慶市其他區縣,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與基礎比較好。(一)地域及產業政策優勢在兩江新區規劃范圍中,渝北區地域面積占比超過70%,集眾多區域優勢于一身。按照規劃,渝北的龍興、石船、木耳、古路,將是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為重慶市首個國家級萬億級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最主要的戰場。正如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指出的,建設低碳社會的關鍵就在于擁有大量創新型的先進制造業。作為重慶市首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試點區的渝北區有著獨特的優勢。(二)低碳經濟工作已有初步成
淺談重慶市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淺議及政策建議
重慶市渝北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應搶抓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和兩江新區成立的機遇,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充分利用渝北區已有的優勢條件,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造重慶對外開放第一門戶。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及全球環境危機加劇的大背景下,將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新模式、新途徑,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一、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及潛力相對重慶市其他區縣,渝北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與基礎比較好。(一)地域及產業政策優勢在兩江新區規劃范圍中,渝北區地域面積占比超過70%,集眾多區域優勢于一身。按照規劃,渝北的龍興、石船、木耳、古路,將是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為重慶市首個國家級萬億級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最主要的戰場。正如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指出的,建設低碳社會的關鍵就在于擁有大量創新型的先進制造業。作為重慶市首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試點區的渝北區有著獨特的優勢。(二)低碳經濟工作已有初步成
關于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戰略———借鑒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經驗
摘要:要實現兩江新區的發展目標,應借鑒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經驗,注重發揮戰略引領作用。兩江新區須實施產業空間載體帶動戰略,打造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發展載體,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打造合作型產業發展載體空間,培育增長極的核心功能;實施自主創新戰略,設立西部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發展中心”服務平臺,走引進吸收再創新之路;實施服務主導戰略,創新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實施投融資戰略,組建西部開發銀行,打造基礎性投融資平臺,加快金融創新,增強投融資能力;實施區域聯動戰略,加強區域協作,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格局;實施宜居戰略,注重人居環境,倡導健康、和諧居住。關鍵詞:兩江新區;產業空間載體;服務主導戰略;投融資戰略;區域聯動;宜居戰略。重慶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國家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區,是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核心載體,是引領長江上游地區和西部地區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引擎。納入國家戰略層面開發開放,兩江新區比浦東新區晚19年,比濱海新區晚5年,與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相比,無論是建成區面積、經濟
重慶區縣經濟發展戰略之中藥材產業化
摘要:自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沿海大中小型企業均紛紛停產倒閉,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 重慶的經濟發展也受到歷史空前的阻礙,為了解決城市及企業面對金融危機所遭遇的風險,我們應合理利用重慶自身的豐富資源作為優勢,揚長避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本文探討發展中藥材的經濟戰略,如何促進加快重慶市縣區的科學發展觀。一、當今中藥材已得到廣泛運用中藥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是中醫臨床治療不可缺少的物質。發展中藥材,正是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有效措施。很多中藥材,既是治病之藥,又是花葉皆美、觀賞價值較高的花卉。如牡丹(其根皮即丹皮入藥)、芍藥(其根即白芍入藥)等,故發展中藥材,對重慶的新興花卉產業的發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藥材現已經廣泛用于保健食品、飲料、調味劑、香料、化裝用品、植物性農藥、畜禽用藥及工業糊料、涂料等。如白芨,據近代研究表明,除具原有的收斂,止血,生肌等功效外,對血細胞凝結效果很好。白芨膠粘部份,可制成白芨代血漿,還可作乳化劑、懸浮劑。白芨膠粉可代替進口西黃耆膠粉與阿拉伯膠粉。又如何首烏亦早已用于美容烏發等;當今全球“回歸大自
構建重慶現代區域物流中心的戰略思考
一、重慶市物流業發展概述(一)重慶市物流業發展現狀1、物流成本現狀物流成本指標由運輸費用指標、庫存費用指標和管理費用指標三部分組成。重慶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重慶是制造業城市,這種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已經威脅到了重慶的外貿出口和招商引資,影響到了重慶市的產業提升,無法有效帶動重慶市整體競爭力的提高。2、物流基礎設施現狀在西部地區,同時具有五種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的特大城市,唯有重慶一家。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慶已經建立了初具規模的立體交通網絡,奠定了能夠良好地開展物流服務的基礎。3、物流信息化現狀重慶正在建設“數字重慶”工程,使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相結合,使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速。建設并完善以信息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基礎設施;以促進信息系統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為目的,通過信息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最終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4、物流需求現狀至2009年末,在重慶市常住的人口達到3000萬左右,城鎮化率達到45.2%,隨著持續增加
淺析重慶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戰略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發達城市的發展模式,并結合重慶城市公共交通的特點,對其發展戰略提出了建議。關鍵詞:公共交通發展戰略 軌道交通 交通發展戰略是城市綜合交通規劃首要的組成部分,它在對城市交通未來發展趨勢的總體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宏觀地把握城市交通發展的方向,關注城市交通發展的大局。重慶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交通通信樞紐和貿易口岸,是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然而,重慶城市交通在系統建設、模式選擇、建設標準和供需管理等方面與一些先進城市仍然存在差距,所以重慶城市交通發展需要立足于城市功能、布局與交通的協調發展,尋求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建立以軌道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模式 交通模式反映了城市交通的發展戰略。交通模式是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經濟水平以及社會環境等特定條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結構,即各種交通方式承擔出行量的比例分配。 以日本東京為例。東京是世界上著名的交通繁忙城市,城軌系統和鐵路系統是公共交通的主導方式。從東京市區范圍出行的交通結構來看,東京市區公共交通比重最高,而小汽車比重最低。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東京的公共交通比重高于重慶,尤其是軌道交通比重相
重慶城市化戰略研究
一、重慶的城市化現狀(一)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重慶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既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重慶現轄40個區縣(自治縣、市),近3/4的區縣屬于農業區縣。1998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059.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只有614.03萬人,而重慶主城六個區的非農業人口就有222.79萬人,是全國有名的特大城市。由于我國長期城鄉勞動生產率低下和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居民的入城。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工業化開始了輕工業優先發展的“補課”,城市建設明確了補歷史“欠帳”的任務,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現松動。1978年以來,重慶的非農業人口呈持續增加態勢,但增長速度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1978年至今,重慶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長十分緩慢,1998年也只達到20.1%,年均增長0.38%,而全國為30.4%,同期年均增長0.6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與城市化水平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