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
1999-2009年德國經濟發展與人口流遷定量關系分析
內容摘要:經濟發展與人口流遷之間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德國作為歐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典型案例,其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的關系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當然,其經濟與人口流遷的關系軌跡表現出很強的個性。盡管如此,其經濟發展和人口流遷的關系還是可以給予我國較強的啟示。本文可以通過經濟發展引導人口的合理流動,同樣也可以通過人口流遷的調控與管理刺激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經濟結構 人口流遷 經濟發展 起伏不定—德國經濟發展軌跡探析 德國經濟曾經是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先鋒,但近年來卻始終徘徊在停滯的邊緣,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德國經濟疲軟不振。自1990年統一到2001年,德國經歷了四次經濟衰退,其中1999-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和美國經濟衰退引發的2001年下半年經濟嚴重衰退為第四次經濟衰退。2001年,德國經濟增速由2000年的3.0%急劇回落并步入輕度衰退,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一是結構老化;二是外部沖擊;三是周期傳導。因此,德國政府在宏觀政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方面進一步擴張力度,在不突破《馬約》標準和財政赤字壓力的前提下加大財政
當全球經濟寒潮來襲,為何德國制造仍巋然不動
下面讓我和大家一起至博世公司(德國制造的代表)一探究竟,解碼德國制造的奧秘。以下內容是從現任博世公司董事局主席菲潤巴赫先生的談話中記錄和感悟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 德國人懂得從本國實際出發,拿出自己最強大的東西德國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據2011統計德國人口總數為8226.4萬人(其中730萬為外國人),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23%,而20以下的青年和兒童只占21%。2000年人口出生率0.92%,死亡率1.05%,自然增長率-0.12%,移民差額0.24%,人口總增長率0.12%,人口密度 230人/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于俄羅斯。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0人,也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 。用菲潤巴赫先生的話說,我們只有拿出最尖端的知識技術,創造巨大的價值,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立足。二、博世公司的企業文化博世集團是世界領先的技術及服務供應商。在汽車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和建筑智能化技術領域,博世集團約 271,000 多名員工,在 2007 財政年度創造了超過 463 億歐元的銷售業績。集團包括羅伯特-博世公司( R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啟示
摘要:二戰后,德國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迅速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究其成功之因,在于德國從國情出發,選擇合適的發展道路。我們應立足自身實際,吸取和借鑒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深化改革,努力創新,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使命。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市場經濟;社會保障;政府干預1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基本理念德國現行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是一種以私有制為主體,鼓勵和發展市場經濟,強調個人自由和市場競爭,同時主張宏觀調控和政府干預,消除市場缺陷,實行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證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公平、效率、發展、穩定的經濟發展模式,通常也叫“德國模式”。它作為一種由國家調節的市場經濟,確立了明確的社會市場目標———“將市場經濟中的自由原則與社會平等原則相結合”。政府在市場中的功能介于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與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之間,以私有制為主體,鼓勵和發展個人自由和市場競爭,同時主張宏觀調控和干預,實行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證整個經濟和社會公平、效率、穩定、發展。2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對構建和諧社
德國循環經濟對我國的啟示與對策
摘 要:循環經濟既是是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觀念,又是具體的經濟運行模式,介紹了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分析了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關鍵詞:工業企業;循環經濟;動因;路徑;支撐要件循環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極大地影響著循環經濟的進程,它強調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實行循環經濟是保障工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1 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得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新模式。循環經濟三原則(3R原則)指的是:減量化(REDUCE)原則,也稱輸入端控制原則,即:減少原料和能源消耗,達到預定的生產目的和消費目的。從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利用(REUSE)原則,即:延長產品的服務壽命,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資源化(RESOURCE)原則,也稱輸出端控制原則,即: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2 德國的循環經濟實踐<p
德國的經濟政策與經濟刑法、經濟犯罪互動關系研究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是這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為了經濟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準則。一個國家制定或者產生了經濟政策之后,總是要采取各種手段,包括刑法手段,來保證實現經濟政策所要追求的目標。刑法作為最有力的法律手段,總是會被國家用來作為推行自己政策。然而,刑法的作用,即使在被充分利用的時侯,對于實現經濟政策所要追求的目的,也并不總是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的。當經濟犯罪在一個社會中猖獗的時侯,對刑法的檢驗和對作為經濟刑法指導思想的經濟政策的檢驗,是同樣重要的。德國是目前世界上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的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經驗與教訓,尤其是經濟政策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的影響,在目前商品經濟發達國家中是比較典型的。本文希望通過對德國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發展歷史的研究,探索經濟政策與經濟犯罪和經濟刑法之間的關系,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與教訓。一、經濟政策的特點決定了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的特點德國經濟政策的產生是隨著德國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制度的開始建立而出現的。在自由資本主義以前的德國,商品經濟并不發達。那
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幾個因素
關鍵詞:德國 經濟發展 體制創新 理論創新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y.內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點,指出德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據自己的傳統和國情進行了經濟生產方面的體制創新和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所以能始終保持自己經濟方面的活力。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and fundamental academic research.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并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
2003年德國經濟形勢與政策選擇分析
[摘要] 當前德國經濟狀況正處于1993年以來最為艱難的時期。其難點主要表現在:2002年經濟復蘇目標已然落空,增長率僅為0.2%,居歐盟各國之末;失業規模居高不下,全年失業人數月均在406萬規模上徘徊;財政赤字達772億歐元,占GDP比重3.7%,突破《馬約》標準;德國DAX股市動蕩不止,市值縮水達44%。宏觀經濟指標中相對樂觀一點的是,維持去年0.2%微弱增長主要靠外貿貢獻率獨撐,此外,全年物價上漲率較低,全年平均為1.3%。從去年末至今,德政府不斷調整和出臺若干政策措施。政策目標排序是:以刺激經濟增長為基本導向,主動創造就業需求和適時增加財政收入,以扭轉近兩年經濟不斷下滑的頹勢。前景預測:鑒于經濟停滯已持續兩年,若干改革措施涉及“三高”體制,難度不小,加之世界經濟環境中存在的若干不確定性因素,2003年德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即使增長也帶有恢復性質。一、經濟持續低迷、復蘇目標落空2002年,德國經濟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總體表現甚至不如2001年。據聯邦德國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去年增長僅為0.2%,這個增幅也是自1993年以來最低的一年。
德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德國經濟疲軟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國經濟一直背負著歐洲其它國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國重新統一給德國經濟帶來的巨大負擔,以及產業結構老化和經濟結構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僵化。未來今年,德國經濟前景不甚樂觀。自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在經歷了1990-1991兩年的經濟繁榮后,德國經濟從此疲軟不振,增速緩慢。只是由于歐盟實行經濟一體化和歐元區實行統一貨幣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關注歐盟和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形勢,作為15個成員國之一的德國不在像從前那么惹人注目。實際上,近10年來德國經濟增長率僅為1.6%,是歐盟成員國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員國的平均水平低1個百分點,和被認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經濟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德國經濟不僅低迷,而且伴隨經濟的劇烈波動。自1990年統一到2001年,德國經歷了四次經濟衰退,經濟周期僅為3年。1992/1993年德國統一后利率急升、馬克升值以及歐洲匯率機制崩潰導致西歐經濟深度衰退,其中德國經濟連續5個季度出現負增長;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引發德國1995/1996年經濟小幅衰退;1997/1998年
處于挑戰中的德國經濟
一、變革與更新1、面臨巨大挑戰作為領先的工業國和第二大貿易國,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像它這樣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并依賴對外貿易。和其他許多工業國一樣,它正面臨使經濟適應全球化條件,并同時減少高度失業率的艱巨任務。國內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克服德國東部和西部始終存在的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分裂。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像德國這樣被迫面對它的東部鄰國從深刻的改革進程中產生的種種困難。因此,根本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福利方面的變化要求堅決的改革政策。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家政策的行動條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還將繼續發生變化。世界經濟越來越打成一片以及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歐洲不斷進展的一體化以及正如21議程中所描述的全球持續發展的必要性,今天也構成了德國政策的行動框架。最近的經濟風浪使國際上加緊合作更有必要。聯邦政府打算以其變革和更新政策利用全球化為持續增長、革新和新的有發展前途的工作位子帶來的機遇。2、降低失業率聯邦政府的最高目標是減少在1997年平均為440萬人的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的關鍵在于解決德國的經濟、財政和社會問題。聯邦
日本、德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及借鑒
【摘要】 本文通過對日本、德國發展循環經濟時的領域選擇、制度完善、推進動力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我國當前的情況提出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應該以政府和市場的推動力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從資源的減量化入手,以靜脈產業為核心,通過直接管制規范、間接調控規范和自我約束規范,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關鍵詞】 循環經濟 模式比較 一、相關文獻的綜述 從2002年開始,國內出現大量關于循環經濟的研究。現在,循環經濟不僅進入了決策層的視野,也成為國內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受到高度重視。這些研究主要是理論上的探討,實踐研究比較少,特別是專門針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而已有的關于循環經濟模式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1、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曲格平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馬凱認為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
美國、德國、日本經濟模式比較研究與擇優借鑒
【提要】模式是世界經齊學所的重要課題,公司治理模式又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點。經濟模式是以經濟為核心,基于一定的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而形成的經濟運行的相對定式。本文對經濟模式進行了界定,論述了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種經濟模式的不同特點,并從政府和兩個方面對這三大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對建立式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企業行為理性化。【關 鍵 詞】經濟模式/三大模式特點/企業理性化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某一經濟運行主體如果在一定時間,并在國際經濟領域能夠取得突出的經濟成就,占據顯赫的競爭地位,其發展就必然引起人們的重視,措致處于競爭弱勢各個不同的主體,予以研究甚至模仿。如戰后,日本、德國的迅猛發展,導致人們對于日本、德國模式的重視。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因為學習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統稱為東亞模式。歐洲的一些國家因為崇尚德國模式而紛紛要求加入歐洲經濟聯合矩陣。20世紀90年代,美國取得“新經濟”創記錄的繁榮,美國模式再度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美國高企業進入調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縮水,又出現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沖擊,一些人開始懷疑
關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匯率升值問題——對德國、日本與中國的比較研究
【摘 要 題】理論探討 【正 文】 本文以日元和馬克升值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參照系,探討我國經濟崛起過程中,如何在保持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匯率制度的平穩轉型。本文剩余部分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就日元、馬克匯率升值路徑、貨幣政策及其效應進行比較;第三部分討論中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沖突及其對實現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第四部分試圖就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路徑安排、匯率升值過程中的貨幣政策取向等問題給出若干政策建議。 一、日元和馬克升值戰略及其效應的比較 在開放經濟中,匯率調整的方式對內外均衡的實現有重要影響。面對經濟崛起時期的匯率升值壓力,日本和德國采取了不同的對策,給這兩個國家的宏觀穩定和經濟增長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一)馬克的主動漸進升值及其效應 德國貨幣當局在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難選擇之間,選擇了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而讓馬克匯率自由浮動。1973年2月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后,馬克匯率開始浮動。1960-1990年,馬克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期間累計升值2.79倍,同期經過貿易加權的馬克名義匯率升值2.43倍。 總體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初探
德國的市場制度無疑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人1993-1995年留德期間,正好經歷了德國1994年的超級大選和德國經濟1990年到1994年從衰退轉化到復蘇的過程,因此對德國法律制度的效用有親身的觀察和較深的認識。一社會市場經濟以及社會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含義根據德國"經濟奇跡之父"艾茵哈特的設想,社會市場經濟就是把市場競爭自由原則和社會利益均衡原則相結合,把個人進取心與社會進步相結合,以社會大眾福利制為目的的市場經濟體制〔1〕。 因取得社會進步和貫徹福利制是國家的任務,所以國家必須建立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機制。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市場經濟,二是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三是大眾福利制。社會市場經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德國取得執政地位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提出的執政綱領,在他們戰后長期的執政中這一綱領得到了充分的實施,在社會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國策規定入憲法之后,也得到了曾經一度執政的社會民主黨人的遵守。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以自由競爭為手段的經濟體制。德國歷屆政府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