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經濟
關于從“囚徒博弈”看中國與歐盟的經濟合作
摘要:通過對中國與歐盟合作歷史的回溯分析以及利用“囚徒博弈”理論分析模型對中國與歐盟開展經濟合作的分析,提出了在現有經濟環境和國際貿易框架下,中國與歐盟開展全方位經濟合作的必然性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提出,應當繼續堅持和開展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以應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 1 冷戰后中國與歐盟經濟領域的合作 中國與歐盟具有長時間的經濟合作歷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冷戰結束的這段時間,中國與歐盟的合作處在一個相對平穩的低水平的合作階段。 冷戰之后,中國與歐盟經貿合作從1994年開始持續增長。經過5年的發展到1999年,中國與歐盟雙方的貿易額已經達到556.8億美元,比1994年,中國與歐盟雙邊的貿易額261億美元翻了一番還多。2003年,中國與歐盟雙邊的貿易額又在1999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達到1252.2億美元。2005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2173.1億美元。在從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時間里,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增長了732.6%。擴大后的歐盟已躍升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第四大實際投資方。截至2004年12月,歐盟在華投資
關于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09》發布歐盟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充滿信心
“在華歐盟企業將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入,一些企業正著手準備下一步投資戰略和市場擴張計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6月30日在京表示:“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目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在華歐盟企業計劃減少投入,或推遲他們在中國的投資。這說明歐盟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充滿信心。” 6月30日,中國歐盟商會與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09》商務調查報告。從今年3月開始,313家在華歐盟法人實體參與了問卷調查。按慣例,調查本應從每年的第三季度開始,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歐盟商會決定提前進行今年的年度調查,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在華歐盟企業的情況作最新評估。 受訪歐盟企業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313家在華歐盟企業,幾乎沒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機沖擊。有98%的受訪企業稱“金融危機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業務”,其中有30%的受訪歐盟企業表示“深受危機影響”。 調查表明,對于大多數受訪的在華歐盟企業來說,他們在中國所受的金融危機影響,相比于他們在本土市場所遭遇的沖擊要小得多。71%的受訪在華歐盟企業指出,“相比歐洲或是其他會員企業總
關于“9.11”事件與歐盟經濟
“9.11”事件對美國、歐盟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長短期經濟影響究竟有多大,至今仍處于漸漸顯露之中。不過有幾點似乎已經可以肯定:鑒于歐美經濟的密切關聯性,對美國的打擊必定會殃及歐盟;短期內歐盟經濟受“9.11”事件影響,直接損失相當嚴重;“9.11”事件對歐美間中長期經濟關系可能具有影響深遠的某些含義。 一、歐美經濟的關聯性:美國遭殃,損及歐盟 如果拿歐盟與歐元區對美國的直接出口。來衡量,歐美的直接經濟聯系是相對有限的,大約僅相當于歐元區GDP的2-3%。但是歐元區的GDP有15-18%出口到一些對美國市場依賴很大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亞洲國家和地區。這樣,把兩方面因素綜合起來考慮,美國需求每減少1個百分點,歐洲經濟增長率就會大約下降半個百分點。更重要的也許還是在歐美企業相互大量投資方面。通過這些資本和技術的交流,彼此為對方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并使它們之間各方面的差距不至于變得太大;但也形成了傳導繁榮或危機的渠道。據洛杉磯“企業兼并統計研究所”資料,在過去三年中,外國公司已接管2779家美國公司,價值總額為7660億美元,這些資金當中有3/4來自歐洲。2000年歐洲在這方面投入美國的
關于歐盟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刃劍
2000年3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共同制定了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復興的“里斯本戰略”,主要內容就是在未來10年內,即到2010年把歐盟建成“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世界上最有競爭力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歐盟經濟十分不景氣,主要表現就是經濟陷入“。滯脹”的困境,同時伴生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里斯本戰略”的提出,旨在增強歐盟經濟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地位,縮小與美國經濟的差距。然而這一戰略的實現卻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阻礙。 目前,歐盟地區是世界上社會保障體系最為完善的地區,社會保障模式屬于典型的“普救式”,內容豐富,種類齊全,水平普遍較高,社會成員的生老病死、失業、退休、入學、住房等均有相應的社會保障,而且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可以普遍享有,有些成員國更是有高福利國家的美稱。這種社會保障制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保持了社會穩定,保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雖然戰后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過工人罷工,有時斗爭還
關于歐盟經濟提速之后能走多遠
不斷刷新的成績單已經明確無誤地表明歐盟經濟在2006年從長期疲軟走進了上升周期的轉折點,也使長期環繞在其周身的各種唱衰言論失語遁形。然而,由于許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的干擾,歐盟經濟試圖保持今日的亢奮狀態似乎還應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告別“歐洲病夫”對于過去5年的經濟生態,相信任何一個歐洲人都不想去回憶:低增長率、高失業率和大國赤字嚴重超標等等。日益壯大中的歐盟板塊顯得是那么地無力與蒼白。不過,負重的歐盟經濟肌體并沒有被困難所擊倒,在歷經了艱辛的掙扎之后,終于迎來了大病初愈的時節。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2006年,整個歐盟地區的經濟增長達到了2.8%,高于2005年的1.7%,歐元區的經濟增長也達到2.6%,高于上年的1.4%。這不僅是歐盟和歐元區6年以來的最高年度增長,也是它7年來追近美國、日本年增長率的首次記錄。今非昔比,如此樂觀的結果當然讓被美日等國嘲笑為“歐洲病夫”的歐洲國家好不解氣。其實讓歐洲人高興的并不只是GDP。資料表明,整個2006年,歐盟地區的通貨膨脹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核心通脹指數一直在歐洲央行規定的
關于歐盟經濟面臨低速增長考驗
近期,在次貸危機、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以及歐元匯率上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歐盟經濟減速的壓力明顯增加。尤其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受三大需求走弱、房價下跌、物價上升的沖擊,以及部分國家金融脆弱性等因素影響,歐盟經濟將會明顯回落。今明兩年歐盟經濟將面臨低速增長的考驗。 經濟表現波動不止 近年來,歐盟處于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2007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8%,其中歐元區15國的增長率為2.6%,分別比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長率高出0.8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因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歐盟和歐元區經濟活力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下降。去年第四季度歐盟環比經濟增長率為0.5%,比第三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但今年一季度又有所回升。據歐盟統計局估算,一季度歐盟經濟增長率比上季度增長0.7%,比去年第四季度的環比增速高出0.2個百分點。可見,去年四季度以來,歐盟經濟表現波動不定。 過去兩年來,受新成員國陸續加入等因素的影響,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也有所擴大,即便是在歐元區內部,各國間的增長差異也在拉大。西班牙、愛爾蘭、芬蘭、葡萄牙和希臘等國
關于歐盟經濟的“板塊”特征與發展趨勢
[摘要]通過搜集、整理和歸類大量的統計數據,利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剖析歐盟經濟發展的“板塊”特征。文章第一次把歐盟經濟劃分為5個類型,同時分析了這五種經濟類型的特征與發展趨勢。 一、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歐盟經濟模式的討論可以上追至19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當時,德國由于產業革命進行較晚,工業基礎薄弱,敵不過英國工業品的強力競爭。而經濟學論壇上占主導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國斯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為主要內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貿易觀點,德國學者李斯特從德國工業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出了英國古典學派自由貿易觀點具有世界主義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視各個特定國家的發展階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傾向,從而必然以世界范圍的經濟學來代替國家主義的經濟學,為了給本國指明發展民族工業和取得權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來同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主義相對抗,用德國的實際來同英國的理論相對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實行保護主張的德國經濟發展模式和主張自由貿易的英國經濟模式。 二戰結束后,受馬歇爾計劃的推動,歐盟經濟進入了平穩增長、社會和諧的30年“黃金時期”(“trente glor
中國與歐盟經濟波動的同步性分析
(三)中國與歐盟經濟波動的傳導機制 由于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協整檢驗僅反映中國和歐盟GDP波動的因果和長期均衡關系,為了更好地考察二者相互影響的路徑,本文采用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來考察中國與歐盟經濟波動相互傳導的動態路徑。VAR模型考察變量間的關系時,其最大優點是不受先驗經濟理論的限制,直接通過時間序列數據本身的特性進行研究,先驗知識只用來考慮及選用納入模型的經濟變量。 基于中國GDP、歐盟GDP和雙邊貿易額的自然對數值服從一階單整,以及各國貿易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選取1984—2007年中國GDP、整個歐盟GDP和雙邊貿易額建立VAR模型: 1,脈沖響應函數 在上述VAR模型基礎上,再運用脈沖響應函數來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若e發生變化,不僅導致各變量的當前值發生變化,而且還會通過當前值影響其未來取值。脈沖響應函數可以描述這些影響的動態軌跡,顯示任意一個變量的擾動怎樣通過模型影響到所有其它變量,最終又反饋到自身的過程。 圖2顯示,歐盟GDP對其本身的新息沖擊即刻就有反應并不斷減弱,從第四年后沖擊產生的影響為負,隨后逐漸衰減直至消
歐盟經濟與軍事安全策略分析
摘 要:安全是當今國際關系研究的熱點。隨著兩極世界的崩潰,國際安全局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安全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議題。在國際關系領域,相比于冷戰時期,國際安全理論得到了新的發展。 一、歐盟安全戰略的特征 在目前的國際關系語境中,“戰略”更多地指的是國家戰略。由于歐盟并非國家,“歐盟的安全戰略”似乎并不存在。不過,本文認為,無論是民族國家或者作為超國家與政府間合作混合體的歐盟,兩者制定戰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關戰略出臺的流程基本一樣,討論歐盟的安全戰略是可行的。 歐盟安全戰略同樣也存在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的界定。狹義上的歐盟安全戰略指的是歐盟2003年出臺的《歐盟安全戰略》(“ASecure Europe in a better world:European SecurityStrategy”,簡稱ESS),這也是迄今為止歐盟發表的唯一的安全戰略。廣義上的歐盟安全戰略指的是歐盟所有為了保障歐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還包括體現在各種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導思想。歐盟安全戰略體現在歐盟出臺的各種政策法規中,也體現在歐盟的共同立場、聯合聲明、聯合行動中。換言之,歐盟的安全戰略不僅
淺談中國與歐盟經濟貿易關系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2010年是中歐建交的第35個年頭,從經濟外交視角考察雙邊經貿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歐盟的經濟政策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關注。本文通過對中國與歐盟近十年經濟貿易方面的研究,以靜態的方式,從貿易歷史到發展現狀,再淺析了中國與歐盟經濟貿易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現如今我們能做到的是從政策上改善中歐貿易發展的環境,使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情況 當前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經濟貿易開始持續溫和復蘇,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低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增速較快,遠遠快于發達國家。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增長,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結構的升級不斷加快,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上升 二、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發展問題 1.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各國經濟、技術實力普遍較強,因而歐盟國家是最先意識并研究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簡稱TBT)的國家,同時也是設置TBT最嚴重的國家。調查表明TBT已成為阻礙我國出口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首要的非關稅壁壘。
試析中國與歐盟經濟的發展
摘要:近年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頻繁,中歐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時期,呈現出快速增長、穩步發展和日益加深和擴展等重要特征,歐盟作為中國主要的經濟貿易伙伴與中國的往來密切,本文就如何在與歐盟經濟往來中避開不利因素,大力發展我國對外貿易進行論述。 中國與歐盟分別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區域經濟集團,是當今世界舞臺上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兩支重要力量。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在全球化和國際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關系得到長足的發展,并且已經超越了雙邊范疇,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戰略意義。雖然雙方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許多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但總體的發展前景仍然是積極的。 一、中歐經貿發展的特點 1.中歐經貿合作呈現互補性 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市場,彼此間的經貿關系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相互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歐盟擁有龐大的剩余資本,在技術的轉讓上比較開放,又極度依賴世界貿易。歐盟所具有的市場優勢、技術優勢與資本優勢使得中國通過發展中歐關系獲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場、更好的技術來源與更多的資本來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對歐盟也是極具吸引力的。豐富的原材料和廉
淺談歐盟迎戰新經濟時代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 歐盟 《里斯本戰略規劃》 《斯德哥爾摩報告》 歐盟首腦峰會[論文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起,新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作為世界重要一極的歐盟,其新經濟發展情況落后于美國。為適應新經濟歷史發展潮流、趕超美國,歐盟制定了《里斯本戰略規劃》,該規劃通過普及網絡教育和人員培訓、加大科研的投入來提高歐盟的勞動就業率,發展歐盟經濟。2001年3月歐盟巧國首腦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以促進《里斯本戰略規劃》的落實。2004年5月歐盟從巧個成員國擴大到25個成員國,東擴后的歐盟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此,歐盟各國定期舉行首腦峰會,制定新經濟發展戰略,確保《里斯本戰略規劃》目標的實現。新世紀伊始,“新經濟”這個新鮮的經濟詞匯走進各種媒體和人們的視野里。它源于美國,并很快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按照西方經濟理論,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一旦失業率低于6%,通貨膨脹率就會急劇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來,美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經濟增速平均超過4%,失業率降至3.9%,而核心通貨膨脹率卻低于2%。一些經濟學家把美國
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經驗與教訓
【摘要】歐盟是當今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從區域化合作開始到一體化進程,開啟和引領了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也是當今全世界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中最成功的典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正與日俱增。本文以歐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歐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研究歐盟的區域均衡經濟政策,探討區域開發的經驗教訓,對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發落后地區,均衡區域利益分配和資源流動格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關鍵詞】區域經濟 合作機制 歐盟 經驗教訓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至今已經進行了6次擴大,現擁有27個成員國,人口達4.8億,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歐元,成為全球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歐盟的區域發展經驗對于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一、歐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經驗1.完善的機構設置,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礎當
歐盟難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摘要]2000年下半年以后,美國經濟急劇降溫,充當了十年世界經濟引擎的美國在進入新千年后的第一年內難以再主導世界經濟;在衰退的邊緣上徘徊了近十年的日本經濟未來一段時期不會有很大作為。面對出現萎縮的美國市場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經濟,人們希望歐盟能成為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由于歐盟經濟難以擺脫美國經濟的影響,其經濟增長速度預計低于3%,再加上其經濟相對封閉,歐盟對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重任將力不從心,世界經濟放慢已定局,我國應未雨綢繆,早謀對策。進入新千年后,美國經濟在持續近十年快速增長后明顯放慢步伐,徘徊了約9年的日本經濟依然走不出低谷。面對出現萎縮的美國市場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經濟,人們的目光自然轉向歐洲,希望歐盟能成為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日本大藏省大臣宮澤喜一在今年年初舉行的亞歐財長會議上就明確表示歐盟應發揮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作用。那么,歐盟能否擔此重任?根據其經濟發展勢頭歐盟難以勝任。一、美國經濟急劇降溫,短期內難以再主導世界經濟美國、日本和歐盟歷來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但自1992 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后,日本經濟進入了
歐盟對華經濟貿易政策變遷解析
1989年之后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歐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并于2000年9月發表了關于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
歐盟新經濟的發展及其舉措
[摘要]信息技術發展推動美國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現象被成為新經濟。按照新經濟對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貢獻度量,歐盟的新經濟比美國落后5年,對其有兩種解釋,一是美國在信息技術產業的生產和應用中有比較優勢;二是歐盟的經濟體制僵化阻礙了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應用。為此,歐盟已經從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教兩個方面入手,先后提出了建立電子歐洲計劃、金融服務行動計劃、風險投資行動計劃、歐洲研究區戰略、勞動力市場改革計劃等,大力發展新經濟,力爭在2010年前趕上或超過美國的水平。所謂新經濟主要是針對傳統經濟而言。按照西方經濟理論,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一旦失業率低于6%,通貨膨脹率就會急劇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來,美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特別是90年代后期經濟增速平均超過4%,失業率降至3.9%,而核心通貨膨脹率卻低于2%。一些經濟學家把美國出現的這種“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即“一高兩低”的經濟稱之為新經濟。盡管經濟學界對是否出現了新經濟、什么是新經濟以及新經濟形成的原因還有不同的見解,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經濟持續高增長、經濟周期特征淡化、同時伴隨著低失業率和
歐盟循環經濟立法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由于循環不僅要求技術層面上的資源利用創新,還體現為一種模式的變革,因而被歐盟及其成員國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本文首先充分考察了歐盟及其成員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了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應樹立的指導思想,應構建的體系,應確立的基本原則及應建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最后,本文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的前景進行了和展望。關鍵詞:循環經濟;立法;法律制度;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新型化道路的最高形式,是世界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大潮流。為此,一些發達國家把循環經濟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確認、保護和促進。在這方面,歐盟及其成員國的立法動作尤其令另人注意。 1. 歐盟及其成員國循環經濟立法體系的建設現狀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它在1978年推出了"藍色天使"計劃后制定了《廢物處理法》和《產品的拿回制度》。進入可持續發展后,該國于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訂),1998年根據這項法律制定了包裝法令;[11]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聯邦水土保持與舊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