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型經濟
試論司法會計在預防經濟犯罪中的價值及參與途徑
論文摘要 隨著反腐敗工作從側重打擊轉到標本兼治、懲防并重,預防經濟犯罪工作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為具有專業優勢的特殊主體,司法會計應成為預防經濟犯罪的重要力量。在大量經濟犯罪案件中,許多犯罪分子的手段并不隱蔽和高明,有的甚至使用了極其簡單的手段就輕易得手,給國家和集體財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現階段,司法會計的主要工作是在案發后收集、固定和提取訴訟證據,實現對犯罪分子的懲治并盡量減少犯罪分子造成的損失。如何把“亡羊補牢”變為“防患于未然”,對經濟犯罪進行積極的預防,使試圖犯罪的人無機可乘,或是加大他們的作案風險,使其放棄作案意圖,是突破傳統司法會計工作范疇,擴大司法會計服務職能面臨的新課題。論文關鍵詞 司法會計 預防 途徑 一、司法會計參與經濟犯罪預防工作的價值司法會計具有對財務會計進行監督所必須的財務會計知識和法律知識,在偵查工作中直接參與清理、檢驗、鑒定發案單位的財務會計資料,熟悉帳務和涉案資金的運動規律,積累了大量識別犯罪的經驗,使其善于分析總結經濟犯罪發生的普遍規律和各行業(系統)經濟犯罪的特殊規律,能夠及時發現相關單位管理上的薄弱環
關于經濟類本科生參與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的效果評價
作者:王余丁 王俊芹 劉曉東 【摘 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一種教學形式,是高校大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而大多數經濟類本科生囿于傳統教學模式參與機會較少。本文依據對河北農業大學267個經濟類本科生調查的數據資料,對2007-2010年學生參與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的效果進行了客觀評價,主要結論認為參加調查的學生的比沒有參加調查的學生對獨立承擔科研任務更有信心,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提升了綜合能力。 【關鍵詞】:經濟類本科生 農村社會經濟調查 效果評價 近年來,經濟類本科生就業市場嚴重不均衡,總量供過于求,局部供不應求。其原因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畢業生本身綜合素質很難達到需求者的要求。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我國多數院校的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僵化,與新世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極不協調,而今用人單位的“經驗門檻”已經成為學生就業的主要障礙。因此,要培養大量緊跟時代潮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經濟管理人才,就必須加強經濟專業的實踐性教學。 一、經濟類本科生參與農村社會經濟調 查現狀 (一)研究對象 參與者為
試析對于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經濟法解讀
論文從經濟法視角對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進行了解讀,確定了民間組織經濟法主體地位和社會救助法的經濟法體系范疇歸屬,進而闡述了經濟法調控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民間組織;農村社會救助;經濟法;解讀 1對相關基礎概念的理性梳理 1.1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NGO,No—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在我國又被稱為民間組織,同時還被稱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社會中間組織…中介組織”“第三部門”等。俞可平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上撰文對上述概念進行了比較梳理和辨別分析,最終認為,“民間組織”概念突出了公民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其外延可以涵蓋上述各概念所要表達的主要含義,比較而言,這是一個表達公民社會組織的恰當概念。筆者建議,在談及作為公民社會主體的組織或團體時,盡可能地一致使用“民間組織”的概念,以避免在概念術語上的不必要爭議和混亂。 研究中筆者亦使用“民間組織”(英譯仍為NGO)作為規范性用語,但并不試圖對其進行界定,因為“理解非政府組織的社會作用比確定其概念的一致重要得多”。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比較研究
試析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經濟法解讀
論文摘要:從經濟法視角對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進行了解讀,確定了民間組織經濟法主體地位和社會救助法的經濟法體系范疇歸屬,進而闡述了經濟法調控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重要意義。論文關鍵詞:民間組織;農村社會救助;經濟法;解讀1對相關基礎概念的理性梳理1.1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NGO,No—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在我國又被稱為民間組織,同時還被稱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社會中間組織…中介組織”“第三部門”等。俞可平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上撰文對上述概念進行了比較梳理和辨別分析,最終認為,“民間組織”概念突出了公民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其外延可以涵蓋上述各概念所要表達的主要含義,比較而言,這是一個表達公民社會組織的恰當概念。筆者建議,在談及作為公民社會主體的組織或團體時,盡可能地一致使用“民間組織”的概念,以避免在概念術語上的不必要爭議和混亂。研究中筆者亦使用“民間組織”(英譯仍為NGO)作為規范性用語,但并不試圖對其進行界定,因為“理解非政府組織的社會作用比確定其概念的一
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驅動力分析
摘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是各項政策措施的主要實施者。企業積極主動采用該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文章簡要說明了循環經濟的內涵概念和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理論分析框架,重點針對驅動力因素,從經濟學理論和制度理論兩個方面做了詳細說明。關鍵詞:循環經濟;企業驅動力一、研究背景全球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問題愈來愈引發人們的重視。因此,建立環境節約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趨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從機制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促使經濟低成本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循環經濟的概念,目前學術界有五種不同的界定角度,分別為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范式、人與自然關系、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循環經濟實質上以生態經濟理論為核心基礎,注重實踐模式,是一種追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社會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模式,提高資源
對于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經濟法解讀
論文摘要:從經濟法視角對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進行了解讀,確定了民間組織經濟法主體地位和社會救助法的經濟法體系范疇歸屬,進而闡述了經濟法調控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會救助的重要意義。論文關鍵詞:民間組織;農村社會救助;經濟法;解讀1對相關基礎概念的理性梳理1.1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NGO,No—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在我國又被稱為民間組織,同時還被稱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社會中間組織…中介組織”“第三部門”等。俞可平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上撰文對上述概念進行了比較梳理和辨別分析,最終認為,“民間組織”概念突出了公民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其外延可以涵蓋上述各概念所要表達的主要含義,比較而言,這是一個表達公民社會組織的恰當概念。筆者建議,在談及作為公民社會主體的組織或團體時,盡可能地一致使用“民間組織”的概念,以避免在概念術語上的不必要爭議和混亂。研究中筆者亦使用“民間組織”(英譯仍為NGO)作為規范性用語,但并不試圖對其進行界定,因為“理解非政府組織的社會作用比確定其概念的一
論廣西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貿易的重要性
【摘要】 商貿合作是一項簡單而又基礎性的合作,是原始而又現代化的合作,如何發展值得研究。本文對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開展商流、物流、服務貿易,以及增強企業競爭力等問題進行探討。【關鍵詞】 次區域合作廣西 商貿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區域合作的具體行動,目標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廣西要進一步建立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構機制,整合次區域合作的多重機制,明確工作任務,拓寬合作領域,在經濟商貿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合作(一)商貿合作的現狀與內容湄公河發源于青藏高原,長4880 公里,為世界第六大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跨國河流,流域面積81 萬平方公里。國際上稱此經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區域為湄公河次區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島,位于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處,是前者與后者大陸路橋。資源豐富, 地理位置顯要。中南半島有“黃金半島”
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狀況與趨勢
內容提要 中國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地區內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不均衡發展,而這一發展趨勢還將延續。今后一個時期內,亞太地區的多邊合作機制,可能將更多地表現為以“功能性建設”、“貿易便利化先行”為特征的多邊貿易合作,以及以做大做實“清邁協議”為主的多邊金融合作。中國應該在加強雙邊合作機制基礎上,采取靈活、現實的手段積極參與亞太地區多邊經濟合作,推動亞太經濟合作走向更高層次。 關鍵詞 區域經濟合作FTA次區域合作功能性建設貨幣互換 中國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是從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始的,這是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經濟論壇,也是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始。然而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亞太經合組織面對危機卻顯得束手無策,東亞國家不得不通過加強合作來自救,并由此產生了“東盟+3(中日韓)”的機制。這個機制一出現,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由韓國牽頭,很快成立了旨在研究地區合作長期目標的“展望小組”,該小組由來自東盟和中日韓三國的專家組成。在展望小組的報告里,專家們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的東亞合作長期目標。設想中的東亞共同體有
發達國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研究
內容摘要: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然而從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來看,我國循環經濟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仍有很大差距。企業是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循環經濟將對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國外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研究,旨在促進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加快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關鍵詞:企業 循環經濟 動力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的理論起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主義運動興起的時代。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可以看作是循環經濟思想的早期代表。鮑爾丁認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它要靠不斷的消耗自身有限資源而生存。如果人類的經濟活動總是開發資源和破壞環境,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最終會因為耗盡物質而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以新的“循環式經濟”代替原來的“單程式經濟”
高等藝術院校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有效方式研究
[摘要] 今日的中國,和諧社會、人文社會建設事業正快速推進。藝術在人文精神的塑造方面有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作為西南地區惟一的美術院校,四川美術學院為重慶人文精神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推而廣之,中國其他地區的藝術院校也應當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建設,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和人文國度。[關鍵詞] 藝術院校 和諧社會 社會建設 有效方式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它作為民族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已經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許多事實已經證明,一個社會的和諧,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單單需要它具備良好的硬件設施,現代社會更看重的是城市的“軟實力”,即城市的人文精神、市民的整體道德修養、法律水平和人文素養。藝術素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可以打動人的情感,愉悅人的精神,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理想,培養人的能力,使人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和獲得特殊的精神享受,從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內部和諧。下面,作者以重慶美術的代表力量——四川美術學院
中國參與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宏觀分析
1993年11月20日,在首次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英文縮寫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提出以APEC為依托,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設想。這一建議當即遭到亞洲國家的普遍反對,克林頓旋即對其設想進行調整。此后,APEC曾就是否建立共同體問題進行過數次探討,但終未在成員間形成共識。直至今日,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仍然是本地區領導人所關注的重要問題。2005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APEC領導人會議提出“走向一個共同體:應對挑戰、適應變革”的會議主題。2006年的漢城(今首爾)會議繼續將“走向一個可持續發展與繁榮和富有活力的共同體”作為主題。美國還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但并未在APEC成員間達成共識。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對外開放程度與1993年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對于是否要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問題,中國需要從國家根本利益的角度獨立看待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APEC歷史上就其發展方向進行過怎樣的爭論,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又發生了哪些變化,中國又應如何重新審視當今的亞太經濟合作進程?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APEC發展爭議與深層解釋 1、APE
中國參與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宏觀分析.
關鍵詞:亞太經濟共同體,,對外經貿政策年月日,在首次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英文縮寫)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提出以為依托,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設想。這一建議當即遭到亞洲國家的普遍反對,克林頓旋即對其設想進行調整。此后,曾就是否建立共同體問題進行過數次探討,但終未在成員間形成共識。直至今日,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仍然是本地區領導人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領導人會議提出“走向一個共同體:應對挑戰、適應變革”的會議主題。年的漢城(今首爾)會議繼續將“走向一個可持續發展與繁榮和富有活力的共同體”作為主題。美國還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但并未在成員間達成共識。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對外開放程度與年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對于是否要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問題,中國需要從國家根本利益的角度獨立看待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歷史上就其發展方向進行過怎樣的爭論,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又發生了哪些變化,中國又應如何重新審視當今的亞太經濟合作進程?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一、發展爭議與深層解釋.發展過程中的爭議縱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理論對廣西參與區域合作的實踐意義
[摘 要] 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共同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對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關系已經產生重大影響,世界各國(地區)都在積極制定應對對策,本文嘗試通過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理論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探索其對廣西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實踐的借鑒意義。[關鍵詞] 地緣優勢 邊緣化 低成本機制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等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運作,加快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共同發展已經成為趨勢,此舉已經對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關系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將在2010年建成,廣西因其地緣優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新的國際環境和發展機遇,探索新的發展思路應成為廣西當務之急。一、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區域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1954年,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第一個提出經濟一體化的定義, 認為經濟一體化是將有關阻礙經濟最有效運動的人為因素加以消除, 通過相互協作與統一, 創造最適宜的國際經濟結構。1961年巴拉薩在其名著《經濟一體化理論》一書中做了明確的闡述。
FTA: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途徑
一、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含義所謂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ment: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包括獨立關稅地區)根據WTO相關規則,為實現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貿易安排。由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方所形成的區域稱為自由貿易區。FTA的傳統含義是締約國之間相互取消貨物貿易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但是最近幾年的FTA出現了新的變化,其內容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更多領域的相互承諾。這種廣義的FTA也被稱為“經濟合作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EPA)”(在GATT/WTO規則中,將FTA(締約國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以及關稅同盟(FTA+對非締約國實行統一關稅)稱為“地區貿易協定(RTA)”。本文中的FTA,除了有必要特別區別說明之處外,都包括關稅同盟和具有更廣泛內容的“經濟合作協定(EPA)”在內)。FTA的法律依據主要是被納入WTO法律框架之內的GATT第24條和根據烏拉圭回合確定的GATS第5條。但是也有一些全部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