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以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尽快扑灭这场疫情,主动配合防控工作,无数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奋战在第一线,广大居民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同时、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也都尽己所能、发挥专长,参与到这场抗疫战争中。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这一新兴行业。推出了大数据平台、智能测温、口罩检测、医疗机器人、无人零售商店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是指通过数字手段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的技术。疫情当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在很多方面发挥优势,如:
出入管控高效化:为防止疫情扩散,目前很多居民区和办公楼都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同时也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管控区域,限制住户的外出次数。传统的管控措施一般都采用了人工登记的方法。使用通行证作为出入凭证。这种方式登记效率低下。登记过程中会产生频繁的人员接触,也有可能出现证件冒用的现象,容易造成人员的聚集。另外、造成风险,如果需要验证证件照片,还需要被验证者摘下口罩。生物特征识别具有验证速度快、难以伪造冒用、登记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员值守等优点,如果在管控区域出入口设有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闸机、门禁等设备,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身份认证准确化:掌握准确的人员流动信息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因此需要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区域如车站、机场建立完善的人员身份认证制度。人工逐个核验的方法费时费力,而抽检的方法则明显覆盖范围不足。同时、很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和执行效率的降低,由于疫情紧急,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身份识别机制,接受统一的调配指挥,来自各地的医疗团队、后勤保障人员、工程建设人员、志愿者等人员云集疫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一些无法强制要求携带证件的场合同样可以使用。这样就可以更高效地解决身份认证问题,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共设施无接触化:电梯按钮是目前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公共区域、其原因是担心频繁触摸造成交叉感染。电梯系统必须在明确得知用户要前往的楼层后才能运行、换言之,有些公共设施用户可以“不碰”,但电梯按钮“不得不碰”。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电梯系统可以在无接触的条件下识别出用户的身份,进而得知用户要去的楼层。同样、take-go无人零售模式就成为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购物也是备受大家关注的问题,购物者和店员都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避免人员接触带来的风险。结合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RFID或商品图像识别技术、甚至不需要掏出手机就可以进行无现金结算,用户可以做到进门-选购-结算-出门全程不需要接触任何人、不需要点击一次触屏和按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即使少数的系统支持戴口罩识别,识别准确率也大打折扣,不同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当前的情况下同样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大多数的人脸识别系统都需要用户摘下口罩进行识别,比如。又比如,指纹、指静脉识别都属于接触式识别,卫生性较差。虹膜识别虽然属于非接触式识别,高度、距离与使用方法不好掌握,造成识别速度较慢,但一般都需要用户将头部主动靠近识别设备。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对比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虹膜识别与掌纹+掌静脉识别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性,大多数非接触式识别方式都具有较高的卫生性,而掌纹+掌静脉识别同时还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疫情当下,而不同非接触识别方式也拥有各自适合的使用场景,显然非接触式的识别方式更符合目前的卫生需求。
比如在需要进行人证比对的场景。人脸信息作为辨别身份证有效性的凭据,就适合使用戴口罩的人脸识别,而且这种1:1的识别方式对识别精度要求不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小区出入口、办公区门禁、电梯、普通医院、无人零售商店这些既需要保证识别准确度。又需要保证识别的速度和使用体验的场景,就更适合使用掌纹+掌静脉识别。
而在一些需要全程、全身进行防护的地方、就比较适合使用虹膜识别,或者手掌与面部较容易产生脏污的场所,如定点收治医院,如煤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防控重于泰山、目前在尽最大可能支持一线医护工作者、保证后勤供给的同时、也需要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行业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各显神通、共同作战。相信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我们很快会打赢这场高效率化、高技术化、高协同化的抗疫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