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鋼琴藝術的關系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1-09 10:00:08
從表面上看,基督教和鋼琴藝術似乎有些驢唇不對馬嘴。這是兩條路上的火車——我們不能一起跑。但仔細研究會有驚人的發現。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的解釋-
一、宗教與藝術的關系。
為了解讀基督教與鋼琴藝術的關系,首先要解讀宗教與藝術的關系。
許多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都意識到宗教與藝術的密切關系。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最接近藝術的領域是宗教。他指出,人類理解絕對真理有三種方式:初級方式是藝術,它以情感形象理解真理;更先進的方式是宗教,它強調主體的情感和概念;最先進的方式是哲學。它通過自由思考將主體和對象、情感和理性統一起來。英國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也認為,藝術和宗教屬于幻想和情感領域。他說:藝術和宗教是人們擺脫現實環境、達到瘋狂境界的兩種方式。審美狂喜和宗教狂熱是兩派的結合。藝術和宗教都是達到相同心理狀態的手段。(藝術)
僅以音樂藝術與宗教的密切關系為例,就可以看出。在西方,基督教音樂作為上帝的情感宣泄,一直受到教會的高度重視。不僅有詩歌課,還有多音部門的宗教歌曲,還有特殊的彌撒曲、安魂曲等,用于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公元前6世紀,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親自競選了10多年的典型歌曲,制定了許多歌唱規則,形成了格里高利圣詠,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早的記錄音樂作品。中國的道教科學音樂也用于道教儀式和法律活動。中國著名的二合奏家兼作曲家阿炳(華彥鈞)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市道觀雷尊殿的主持人。他精通音樂,能演奏各種中國民族樂器。阿炳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學習道教音樂,演奏感動得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痛哭流涕,說:這首歌應該跪著聽!它的虔誠也有鮮明的宗教氛圍。
由此可見,宗教與藝術的關系十分密切。
二、基督教探微。
基督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紀起源于巴勒斯坦,傳說是耶穌創立的。相信上帝(上帝),相信上帝(上帝)創造世界,主宰世界。人類從祖先起就犯罪(原罪),永遠受苦。只有相信上帝及其獨子耶穌基督,我們才能獲救。基督教以舊約書和新約書為圣經。早期基督教徒大多是窮人和奴隸,有強烈的反民族壓迫和反社會壓迫傾向。希望彌賽亞的到來,復國,消滅邪靈,伸張正義。自公元2世紀以來,羅馬帝國逐漸將基督教從迫害轉變為寬容利用。到公元4世紀,它被定位為民族教育。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教會一度被東羅馬帝國控制,然后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1054年以來,羅馬帝國逐漸將基督教從迫害轉變為寬容利用。到公元4世紀,它被定位為民族教育和西方教育。西方教會一度被東羅馬帝國控制,然主教育分裂,然后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教會也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義者。教會與世俗封建主義者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教學權力和主權之間的斗爭。一些窮人、平民和市民以被斥為異端派別的形式發動了反封建斗爭。16世紀,天主教發動了反對教皇制度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一些與天主教分離的新宗教,統稱為新宗教,主要包括路德宗、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未來,新教將繼續分化,并有更多的派別。在15-16世紀的新大陸發現后,隨著門運動的發展,基督教逐漸傳入各國,對各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最早在唐初傳入中國,當時被稱為景教。到元朝,天主教又傳入了。后來,明朝第三次傳入俄羅斯。清朝康熙時期,沙皇派駐了北京的正教。
三、基督教與鋼琴藝術的關系。
基督教與鋼琴藝術密切相關,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鋼琴音樂直接宣傳基督教或以基督教為主題。例如,德國作曲家巴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曾在教堂及其附屬歌唱學校擔任樂長和教師,并擔任管風琴家。他創作的鋼琴曲《B小調彌散曲》、《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都是基于《圣經》的故事。匈牙利作曲家兼鋼琴家李斯特也相信基督教。54歲時,他在梵蒂岡接受剪發禮物,成為一名僧侶。他創作的第一集《瑞士之旅》中的第一首《威廉·退爾教堂》描述了教堂建筑的宏偉、莊嚴和神圣。趙曉生在中國創作的鋼琴曲《太極》以道教故事為基礎;姜祖新創作的鋼琴曲《廟會》與佛教傳播形成的民俗風情密切相關。等等,數不勝數。
二是鋼琴為教會唱詩班聲樂演唱伴奏,歷史傳統悠久,一直使用至今。
三是鋼琴是《彌散曲》、《安魂曲》等宗教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歷史傳統悠久,至今仍在使用。
由此可見,基督教與鋼琴藝術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早已形成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