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文
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勞動力的比例不斷提升,使我國逐漸進入了人口紅利時期。人口紅利的到來,不僅有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我國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然而,人口紅利期并不是無限持續的,這說明人口紅利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消失,因此合理進行對策的制定,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的良好運行十分重要。本文就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分析了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具體影響,并提出一些有效對策來應對人口紅利結束,希望能夠為我國經濟的長遠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關鍵詞:人口紅利;經濟發展;影響;對策一、人口紅利的含義人口紅利是指在人口轉變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特殊人口年齡結構所產生的效應。人口紅利與人口年齡結構是不同的,其是在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勞動力撫養率較低的時期,因為合理的產業結構和政策措施而形成的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從本質上來看,人口紅利與人口年齡結構是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卻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人口紅利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形成的,是在人口結構有效變化的基礎上
分析:互聯網的優勢 不僅僅在于人口紅利
(網經社訊)1現在很多分析文章,開頭即言: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所謂人口紅利,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則不同,指的是互聯網用戶不斷增多,企業可以用較小成本快速獲得流量。這類紅利主要分為兩撥:PC時代和移動時代。如果把1968年阿帕網的誕生作為互聯網起點,那么直到2017年第一代蘋果誕生的這一段時間,都可以算作PC時代的紅利時期。但隨著智能手機這個新物種的誕生與普及,其便攜性、豐富性逐漸打敗了傳統PC端,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顯現。但人口紅利只是互聯網擴張初期的特殊現象,人的攀升速度怎么拼得過以光速運轉的網絡?從數據上來看:截止2018年6月,手機上網用戶已達7.88億,占全體網民的98.3%。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在現階段已接近飽和。就此,一些分析家開始唱衰互聯網,認為相對傳統獲客方式而言,互聯網已不具備突出優勢,
分析:人口紅利已耗盡,互聯網正在傳統行業化
()面對著業界最近熱門的“互聯網思維”,不得不狠狠吐槽一下。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不過是IT大佬們自以為在互聯網多浸淫了幾年,趁傳統行業不懂互聯網產品、互聯網網絡運營,鼓吹“傳統行業”必定會被IT公司收編的假象。與其說“互聯網思維”,倒不如說“互聯網正在逐步的傳統行業化”。傳統行業是一塊最為誘人的蛋糕,按人均利潤來算,GOOGLE、騰訊、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在傳統行業的公司面前,可以羞愧得去直接撞墻了。騰訊公司空有10多億的用戶,平均下來每個用戶一年誕生的產值也不過數十元錢。如果哪家傳統公司有這么多的客戶,就算是街頭的小店,一年掙的錢也不知道比騰訊公司多上千百倍。所以,照互聯網大佬這樣的掙錢能力,我覺得應該學學“傳統行業思維”,而不是傳統公司要學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不可持久,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中國的網民也就撐死也就7-8億。互聯網“網民人口紅利”已經被騰訊、百度、360這樣的“帝國”消耗一空。靠人口紅利做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式創業,那是死路一條。不管你是做APP還是做社交,或者是做任何一款互聯網產品。
關于以新型人口紅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經濟體人均GDP達到三四千美元的水平后,由于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外部沖擊,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一種狀態。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目前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同時,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降低。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有人認為中國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一個理由是,中國農業富余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劉易斯拐點正在來臨,勞動力短缺、工資成本上升導致比較優勢喪失,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速度必然放緩以至停滯。事實上,這種觀點只看到了人口紅利中人口數量這一方面。還應看到,經過30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正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正在由“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因而主要由人口質量決定的科技創新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同時,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產品性質日益具有工業部門的特征,逐步被納入新型工業化軌道,由此城鄉勞動力結構將繼續深入調整。因而,人口紅利的內容并非僅僅是勞動年齡人口或者人口撫養比的變化,我們有條件拓展傳統人口紅利、創造新型人口
對于人口紅利漸失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探究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以及“用工荒”現象的出現,勞動力無限供給帶來的人口紅利時代漸行漸遠,我國已開始進入后人口紅利時代。目前,出生于20世紀80、9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通過職業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產業素質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從而實現人口紅利二次開發的關鍵。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政府、企業及其他社會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素質,充分發揮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論文關鍵詞:人口紅利;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經濟增長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已接近1.78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期,人口老齡化形勢會更加嚴峻,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6.7%,依照人口年齡結構的標準,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呈現下降趨勢,勞動力無限供給帶來的人口紅利時代漸行漸遠,我國已開始進入后
關于科學人口觀:將為未來中國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
() 摘要:為探討未來中國如何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德文在《半月談》雜志上撰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本刊引用,以期關注。按照聯合國定義的標準,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伴隨著人口生育率下降與預期壽命延長,中國人口增速將逐步放緩,最終帶來勞動力供給的低增長。然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在不斷創造出新的勞動力需求。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缺口必然帶來工資率上升,人口轉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相應的由人口紅利階段轉為人口負債階段。1950~2050:百年中國人口轉變與人口紅利走勢在人口學上,撫養比是指少兒人口(0~14歲)與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與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之比,就業比是指勞動年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在這兩個指標下,相關權威統計也表明,1950年~2050年百年間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呈現階段性轉折變化。人口撫養比從1950年到1964年保持持續上升趨勢,由61.0%上升到79.4%。1964年是中國人口撫養比變化的第一個轉折點。越過該點后,中國人口撫養比持續下降,這種下降主要來自
中國的人口紅利:反思與展望
[摘 要]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紅利理論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紅利的概念,即人口紅利實質是指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據此提出了三個判斷:“人口機會窗口”不等于“人口紅利”;中國有窗口之美而無機會之實;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收獲人口大紅利。繼而嘗試構建了廣義人口紅利理論,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收獲人口的轉變紅利、投資紅利、轉移紅利和轉型紅利。 [關鍵詞]人口紅利;人口機會窗口;人口轉變紅利;人口投資紅利;人口轉移紅利;人口轉型紅利;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一、引言 近期,有關人口紅利(Population bonus)的議論很多,這種學術關注熱度本身就值得重視。這是一個熱問題,但需要冷思考。 通常所說的人口紅利是指人口轉變的結構性變化所導致的積極經濟后果。20世紀80年代前期,國內已有學者看到了人口低負擔比時期所包含的發展機遇。1983年6月15日,田雪原研究員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利用人口年齡結構促進現代化建設》一文,文中提出“人口年齡變動的黃金時代”這一說法,即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中,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老少被撫養人口之和所占的比例減少,勞動人口比例增多,有利于經濟
試議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論文摘要】人口問題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嚴重制約著一個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就中國而言,老齡化給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社會分配、社會儲蓄和投資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只有認清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我們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經濟影響一、中國人口發展的現狀1.我國是一個人口規模龐大國家我國擁有13億的人口, 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2.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 中國國內人口流動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據專家預測,農村勞動力中還有1/3可能轉移出來,成為流動人口。3.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升高到118.06,嚴重偏離了正常值106。4.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國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
關于人口老齡化問題表現形式及對策
: 所謂人口老齡化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和7%,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早在1999年我國的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會達到10%,2000年我國人口總數達12.7億人,60歲以及60歲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0.4%,說明我國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國家。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顯得十分重要:一、人口老齡化表現形式1、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而法國用了115年,美國用了60年,最短是日本用了25年,故我國人口齡化速度與發達同家的速度相比十分驚人。2004年中國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1%,以后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億,我國已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總人口的1/5,占亞州老年人口的1/2。開成原因,由于我國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減少了出生,減輕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同時人口預期壽命延長,造成
關于21世紀的人口老齡化
關鍵字: 人口老齡化(一)劃分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社會老齡化,又稱人口老齡化, 是以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數)為依據進行衡量的。劃分標準尚未完全統一,一般是指老年人口系數10%以上。社會老齡化的形成是十分復雜的,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體現人類衰老的延遲,壽命的延長,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老齡化程度,應包括人口平均壽命、老年人口系數、年齡中位數(指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占一半的那個年齡)、長壽水平、老齡化指數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才是相對客觀的(這個標準規定:老年人口系數在70%以上,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人口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屬老年型)。(二)老年人劃分標準1.年齡分類(1)年代年齡:(歷法年齡、時序年齡):為出生后按日歷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2)生物學年齡:(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
關于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
4月28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全國總人口規模約為13.7億,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地區約13.4億。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大陸地區人口十年僅增加7390萬人。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我國人口增長已由“高、低、高”過渡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三低”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國人口總量的增長速度放緩,老齡人口比重增加,少兒人口比重縮小。從關注人口總量增長到關注人口結構變化,體現了我國人口觀念的重大轉變,符合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本文特別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口達1.78億,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以下簡稱六普公報)顯示,我國0至14歲.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得到巨大改善的同時,老齡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尤其沿海發達地區、
對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障制度改革
: 論文摘要: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與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人口老齡化使得老年人撫養比不斷上升,必然對養老保障制度產生了直接沖擊。我國職業養老保障制度在發展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實現了制度的基本轉型,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養老金賬戶統賬結合制度的創新,以及養老關系的成功轉移。但是,我國的職工養老保障制度還存在諸多的不足,退休者的待遇不公,無法體現社會保障的公平性;養老保障管理的職責不清;養老金賬戶的空賬運行。因此,本文基于人口老齡化,分析我國養老保障的不足,為以后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議。構建以繳費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支柱的多層次的職工養老保障體系,輔之以名義賬戶制度。論文關鍵詞:職工養老保障;人口老齡化;多層次養老體系一、職工養老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取得的成就(一)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的基本轉型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整個養老保障制度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由原來的勞動保險制度改革而來,從整體上實現了從國家——單位單一保障制度到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轉變。原先的單一保障制度采用的是“國家包辦、單位負責、
淺議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形勢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論文摘要:中國是在經濟實力較弱、制度準備遲滯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現行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制、老年照料服務體系和傳統管理體制都沒有跟上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為嚴峻的發展中國家。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社會;養老保障;醫療保障;老年照料服務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形勢人口老齡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涉及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諸多領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戰略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正處于體制深刻轉換、結構深刻調整、社會深刻變革的重要時期,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十分關鍵的時期。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已經十分嚴峻.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處于老齡社會,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4億,占總人口的1l%,并將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大國崛起過程中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國家。據預測,20
試析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如何建立一個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又符合中國特色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更是各級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文章著眼于人口老齡化對目前養老保障制度的挑戰,提出了現代養老保障制度的目標,并進行了具體的設計構想。【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截至200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5億左右,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1%以上,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1/5。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中國已經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個人口學問題,它更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的問題,對社會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挑戰。老年人的照料和慰籍等保障問題,則是來自于老齡化的首要挑戰,是社會和政府要特別關注的問題。美國學者哈羅德·L·維廉斯基在對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后,曾概括道:“社會保障始終作為經濟增長和人口變動的天然伴侶而發展起來,并且,從來都是由于政治家的洞察力、公眾壓力和福利機構的交互作用而迫使它盡快出臺”。社會保障制度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也表明,人口變動的
試析人口老齡化與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選擇的分析——試析對安徽省長豐縣的實證分析
[論文摘要]我國剛剛邁進小康社會就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一直處于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諸多挑戰,探索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發展道路,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已是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針對家庭養老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家庭養老模式的局限性,在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功能基礎上,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帝)度,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結合起來,是解決我國農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論文關鍵詞]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是指6o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7%。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o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3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0.97%以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保障體系殘缺,農村養老問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家庭養老作為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在養老保障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
關于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的完善護理
【摘要】世界人口老齡話的問題日益嚴重,為實現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發展目標,努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改善老年人的醫療條件,給老年人完善的的護理環境。【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完善護理一、存在問題及分析(一)人口老齡化的概念 人口老齡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 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990年的6299萬增加到2000年的8811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為6.96%,目前中國人口已經進入老年型。性別間的死亡差異使女性老年人成為老年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貴陽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分析
[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現代社會的人口現象,是隨著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現的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趨勢。老齡化帶來的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其功能的減弱,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減少,影響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甚至出現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問題、無人照料問題、精神慰藉問題使家庭養老面臨困境。而與老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在養老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物資和人力優勢,因此本文以貴州省貴陽市為例,探討建立起居家養老社區,提供服務體系來滿足老人們不同的需求以及緩解家庭的壓力。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區;服務體系家庭養老是我國千百年來傳統的養老方式。社會機構養老無論多么健全,家庭是作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單位,是養老最理想的場所,也是其他任何機構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齡化帶來的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其功能的減弱,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減少,影響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甚至出現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問題、無人照料問題、精神慰藉問題使家庭養老面臨困境。而與老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在養老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物資和人力優勢,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養老社區提供服務體系來
關于廣東省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2.人口高齡化、農村老年人口增多使社會老人撫養負擔愈加沉重。高齡老人的撫養將成為老年人撫養問題的難點。高齡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和疾病護理等方面,需要更好的社會和社區專業化服務。農村老年人口總量和比重都高于城市,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既無退休保障,又絕大部分不在社會養老保障網絡的覆蓋范圍,農村老人的供養只能更多依賴子女,這無疑加重了農村勞動人口的撫養負擔。2005年農村、城市老年撫養率分別為43.4%、29.3%,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鎮和城市,農村老年撫養比可能有再上升的趨勢。 勞動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給未來勞動力供給帶來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結構中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員比例將上升,而年輕勞動力所占比重將下降,造成勞動力結構的不合理,老年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而年輕勞動力不足。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傳統的產業和技術遭淘汰,不斷引進新技術手段和工藝,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主要是中青年勞動力,特別是在一個社會的產業結構快速轉型時期,這種情況表現就更為明顯,有技術有文化的青年勞動力需求旺盛,而沒有文化,技術落后的老年勞動力將會過剩,面臨著失業,再就
試議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養老保障的影響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的入口老齡化正迅速、大規模、高齡化的到來,而我國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很難適應這種人口老齡化的形勢。針對這人口變遷趨勢,我國應當借鑒其它國家經驗,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現行體制,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促進健康老齡化。論文關鍵詞:老齡化;養老保障;改革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態勢與特點我國人口基數大,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6.95%。到目前更已接近1.32億。而且持續增長勢頭強勁,預計2025年60歲老年人口可達2.8億.占總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4以上。老齡人口中,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l,100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作為發展中國家以及一個人口大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呈現出
對于聊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分析
: 論文摘要:聊城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速度快、程度低、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協調、受人口政策影響較大等特點.人口老齡化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根據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特點,針對其產生的社會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論文關鍵詞:聊城市,人口老齡化,對策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種普遍規律.20世紀中葉,法國率先進入老齡化,隨后有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老齡化問題.老齡化問題在“二戰”后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銀色浪潮”.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深切感受到這種浪潮的挑戰.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又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由“成年型”轉向“老年型”.隨著上海市的年齡結構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老年型”,老齡化問題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聊城市地處魯西北平原,是山東省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近幾年來,發展經濟一直是該區的工作重心.在這種情況下,協調人口與經濟的關系尤為重要,而人口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老齡化.因此,研究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特點和發展趨勢,對解決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
淺談從人口老齡化論我國養老保障問題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降;社會養老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潮的到來,養老保降問趁已經甘益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即以社會養老為基抽,家庭養老作重要補充,其它養老方式并存的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雌體系。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早在一個世紀前,它就引起了西歐一些國家的關注,但人類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強烈感受到老齡化的沖擊,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講:“我們正面臨著一場無聲的革命,它已超出人口學的范疇,對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場革命將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的沖擊。因為世界上大多數老年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且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更快。發達國家已進人人口老齡化社會并在解決老齡問題上取得了程度不小的成功。但是,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還面臨許多其它全面性的挑戰。因此,它們所面臨的老齡化形勢就更加緊迫。”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24世紀74年代以來。其人口老齡化趨勢已十分明顯。在新世紀來臨前夕,我國跨人了老年型社會(60歲及
淺談常熟市人口老齡化發展的趨勢及養老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常熟人口老齡化養老對策論文摘要: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常熟市人口老齡及發展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給現有養老模式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常熟市應該加強研究,積極應對,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長并上升的現象,國際上公認,凡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0%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就視為進人老年型國家或地區。常熟市1982年底老年人占全市總人口的已達10%以上,率先進人人口老齡化地區,比全國進人老齡化提前了18年。一、常熟市人口老齡化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一)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點目前常熟市人口老齡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老年人的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常熟市現有總人口104萬,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8.7萬人,占總人口的18%,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高出7%,比目前美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還高(美國為16%),僅次于日本和德國24%的水平。從1982年以來,全市人口增長了6.7%,而60歲以上人
淺議從人口老齡化透視我國農村養老保障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養老保障〔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已基本達到國際公認的老齡化標準。在社會二元結構下,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且老年人口的基數大、地區差異大及老齡化水平已超過城鎮,使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尤為突出。本文通過對人口老齡化下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對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妥善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存在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養老保障是對社會中所有老年人的生活起保護作用的“安全網”。然而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下,許多農村老年人卻被隔離在這張網之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由此產生很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有增無減。據國際公認的標準,我國己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城鎮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比例為6.24%而在農村這一比例己達7.5%以上。隨著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務工,農村老齡化人口的比重和數量還將不斷增加,老齡人口負擔系數不斷提高,這些都對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概況(一)人口老齡化及我
對于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考
: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如何建立一個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又符合中國特色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更是各級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文章著眼于人口老齡化對目前養老保障制度的挑戰,提出了現代養老保障制度的目標,并進行了具體的設計構想。【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截至2005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5億左右,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1%以上,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1/5。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中國已經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個人口學問題,它更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的問題,對社會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挑戰。老年人的照料和慰籍等保障問題,則是來自于老齡化的首要挑戰,是社會和政府要特別關注的問題。美國學者哈羅德·L·維廉斯基在對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后,曾概括道:“社會保障始終作為經濟增長和人口變動的天然伴侶而發展起來,并且,從來都是由于政治家的洞察力、公眾壓力和福利機構的交互作用而迫使它盡快出臺”。社會保障制度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也表明,人口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