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聊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分析
劉敏 王倩
: 論文摘要:聊城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速度快、程度低、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協調、受人口政策影響較大等特點.人口老齡化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根據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特點,針對其產生的社會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聊城市,人口老齡化,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種普遍規律.20世紀中葉,法國率先進入老齡化,隨后有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老齡化問題.老齡化問題在“二戰”后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銀色浪潮”.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深切感受到這種浪潮的挑戰.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又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由“成年型”轉向“老年型”.隨著上海市的年齡結構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老年型”,老齡化問題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聊城市地處魯西北平原,是山東省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近幾年來,發展經濟一直是該區的工作重心.在這種情況下,協調人口與經濟的關系尤為重要,而人口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老齡化.因此,研究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特點和發展趨勢,對解決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1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通常為60歲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經重逐漸增長的過程.它的形成和出現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引起的.老年型人口結構的標準是兒童、少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小于30%,老年人口(65歲以上)比重大于7%),如果老年人口下限為60歲,則老年人口比重應大于10%,年齡中位數大于30歲.據歐洲學者研究,引起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在老齡化的各個階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老齡化的初期,生育率的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主導原因.但在人口老齡化的后期,由于生育率已穩定到最低水平,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作用將超過生育率下降對人口老化的作用.
人口再生產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人口老齡化的形成和出現也是人口發展的必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得以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齡結構了生了急劇變化,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聊城的人口老齡化的形成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
1.1聊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形成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前,聊城市人口年齡構成為“青年型”,人口再一產類型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原始型,人口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建國后,由于新舊體制的更替,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特別是人民的醫療衛生條件獲得了很大改善,人口死亡率特別是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育齡婦女生育水平高且生育期長,出生人口增多,形成了建國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0~14歲年齡組所站比重快速上升.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人口構成趨向年輕化,到1964年已屬典型的“年輕化”.人口年齡構成的年輕化和人口再生產類型呈現“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長”的過渡型同步出現.0~14歲年齡組人口所占比重已高達40.9%,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時期.50年代聊城人口增長已屬較高水平,進入60年代后雖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聊城人口還是繼續增長,出現了第二次人口高峰,持續達9年之久,使人中年齡構成更加年輕化,這也為以后的人口問題埋下了隱患.
進入70年代后,聊城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政策得到較好的貫徹,育齡婦女生育水平下降,出生人口減少,人口死亡率基本穩定在較高水平,同時,0~14歲年齡組人口減少,所占比重逐漸下降,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年齡構成類型開始由“年輕型”向“成年型”轉化,到1982年人口年齡構成已發展為“成年型”早期,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重的5.6%,年齡中位數為24.5歲.80年代以來,聊城人口出生率比70年代有了進一步下降,1984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8%,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老化.到1990年,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由1982年的24.5歲上升到36.6歲,0~14歲人口比重已從31.04%下降到26.6%,成為典型的“成年型”年齡結構.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此期間,60歲及以上的老人以3.01%的速度增長,開始向“老年型”逼近.
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以經過半個世紀之后,均步入老年人口行列,到20世紀后期,聊城人口年齡構成步入“老年型”,人口急劇老齡化.1995年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27.28%,65歲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6.99%,2000年為7.2%.這標志著聊城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
聊城市所經歷的獨特的人口發展過程使聊城市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征:
1.1.1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大多數發達國家從“成年型”人口轉入“老年型”人口要經過100年,短的如日本也用了50年,我國僅用20年左右.而聊城市人口年齡結構由1982年的成年型到1995年準老年型只用了13年.據推測,聊城到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增長到14,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1.1.2人口老齡化進程相對較低,但高于全國水平.1990年,聊城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為9.43%,高出全國0.85個百分點,與同期的其他國家相比,1991年已有9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20%,其中瑞典已達22.8%,由此看來聊城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
1.1.3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現代化以后才開始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如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初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其經濟發展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聊城市的老齡化是在計劃生育政策作用下實現的,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同步進行.1990年,聊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340美元,遠低于70年代初的日本的2500美元.在農村,這種差距更加顯著.
1.1.4人口老齡化進程受人口政策的影響.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以日本為例,戰后的日本出現生育高峰是補償性的特殊情況,生育率下降隨著經濟發展早已開始,人口政策未起多大作用.對聊城而言,雖然經濟的發展對人lE出生率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但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大大縮短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歷程,促進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聊城人口老齡化受人口政策影響較大.
1.2聊城未來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受前兩次人口高峰的影響,在未來幾十年內,聊城人口年齡構成類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人口急劇老齡化.其發展變化過程分為以下階段:
1.2.1 2001~2013年,人口老齡化進程較為緩慢階段.從2001~2013年的13年間,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92個百分點,0~14歲人口比重下降9.95個百分點,少兒人口下降速度較快,老年人口增長緩慢.
1.2.2 2014~2038年,人口急劇老齡化階段.2038年,聊城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比1990~2013年階段高出0.44個百分點,老少比達到194.94,年齡中位數達到48.78歲.同前一階段相比,聊城人口老齡化程度大大提高,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 1.2.3 2039~2090年聊城人口老齡化漸趨穩定階段.到2050年聊城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29.09%,到2055年達到頂峰,為31.51%,此后老年人口數量呈減少趨勢,到2090年減少到30%,并保持穩定.這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超老齡型,年齡中位數在48歲左右,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放慢,人口年齡結構逐步穩定.
2聊城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后果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口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和內生變量,其自身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2.1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人口老齡化不僅使總人口的年齡結構老化,而且也使勞動適齡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見表1.)
未來勞動適齡人口的變化也比較大(見表2).從整體上看,在較長時間內勞動適齡人口增長較快,少兒人數減少,老年人口增長緩慢,從而使社會撫養系數在未來20年內穩中有降,到2050年為50%,此后由于老年人增長速度加快,社會撫養系數開始逐年上升,到2038年為100%,以后逐漸穩定在120%左右.
大量增加的勞動適齡人口需求更偏重于質量,給就業產生很大壓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偏重于質量.因此這必將進一步提高就業成本,給新生勞動力就業帶困難.在農業勞動力占較大比重的聊城,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將對經濟現代化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2家庭結構和養老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經濟轉型的影響,傳統的大家庭觀念日益淡化,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隨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型”老人家庭和單身老人家庭迅猛增加,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功能削弱,并引起人際關系在供養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溝通方式等方面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家庭養老必將向社區和社會養老轉化.
2.3社會活力受到影響
保持社會活力和改革進取意識是實現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老齡化時代,由于參與社會生活的青年人口比重降低,整個社會發展的活力可能會下降.聊城正處于經濟騰飛準備期,需要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勞動力,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使勞動力平均年齡偏高.從觀念上看,老年人的改革意識一般比年青人差一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放慢社會改革的速度,社會活力也受到抑制.聊城目前老齡化程度較低,這個問題表現不是很突出,只要合理.科學地配置勞動力資源,就可以把老年人的經驗變成財富.
3目前應采取的對策
3.1大力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
我國的人口控制政策不僅控制總人口的膨脹,而且改變人口年齡構成.目前,聊城人口年齡結構處于“老年型”初期,15~60歲勞動力數量占絕對比例,充分利用這~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條件,大力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提高社會人口承載力.在農村,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只有大力發展經濟,才能充分解決就業與隱性失業的矛盾,緩解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的推進,社會老年撫養比也會上升,雄厚的物質基礎是解決未來養老問題的有利保障.
3.2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方式.聊城農村人口占較大的比重,目前家庭養老仍為主要方式.但是,傳統的養老方式存在著很多問題,子女責任心差,拒不贍養老人是目前在農村養老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因此,子女與父母、鄉政府簽訂養老合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合同應包括生活照料、物質保障等各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用各種各樣文化活動宣傳子女養老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但是,僅靠家庭養老是不現實的.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實施,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再加上老人壽命的增長,以后每個家庭可能要負擔2~4對老人的養老問題,負擔十分沉重,因此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的辦法,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三者負擔養老保險金.社會也要大力發展“老年人社會活動中心”“托老所”“特別護理老年之家”,興辦各種家庭服務事業,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3.3繼續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很大,為了長遠的發展,計劃生育政策必須長期執行,這是緩解將來的人口老化和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如果放松了計劃生育政策,將面臨人口數量嚴格阻礙經濟發展,收入水平降低問題,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利于養老問題的解決.
綜觀聊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社會后果可以發現,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憂大于喜.只要我們進一步增強老齡意識,從經濟、文化、社會、政策等方面做好準備,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就能把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