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國防教育效果和作用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2-28 10:0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要加強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凝聚強大力量,實現中國夢強軍夢。高校作為國家國防教育的戰略高地,應樹立國家國防教育的新標桿。當代青年學生在思想活躍、文化融合、網絡發展的變革時代,印有鮮明的時代品牌、思想、價值取向、行為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和影響,高校應充分發揮國防教育培養精神,增加動能,風化人,加強載體作用,注重培養青年學生的家庭和國家感情。為此,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國防教育的四融合。
一是融入課堂教學。
積極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貫徹《國防教育大綱》對軍事教學內容、時間和學分的明確要求,實現計劃、計劃、部署、評價,將國防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更新教學內容,將中外軍事理論、最新研究成果、最新軍事信息納入軍事理論教學內容,特別是整體國家安全觀、國防和軍隊建設重大戰略思想,增加軍事技能實踐,使軍事理論教學內容更具時代特色,始終充滿光明和魅力。要堅持基本內容,大力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重骨骼、身體、責任,使愛國主義成為年輕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精神支持。要滲透學科內容,跟上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注重各專業學科與國防教育的內在聯系,通過知識鏈接、重點觀察、熱點評價等形式,有效地將國防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育中,反映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在教學中,加強供給側研究,拓展多元化教育模式,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溫度、質量的思想作品,觀眾想聽教育者想說,陳和推理,怎么看和怎么做,加強青年學生愛軍,決心報國。
二、融入網絡空間。
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優化整合國防教育信息資源和活動品牌,充分利用各類主流軍事網站和主要門戶網站開展網上國防教育,積極發揮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互聯互通和點對點傳播功能。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及時掌握觀眾的思想趨勢,細分觀眾的成長過程和思想差異,根據用戶的關注熱點、學習意愿和潛在信息需求,適應差異化需求,推送定制服務,實現分層準確的定向傳播,使國防教育更加準確、精準、精準。聯通網絡平臺,實施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軍事理論教學形式改革,積極探索高校、區域、軍事共享數字軍事理論教學資源有效機制,完善在線、線下結合網絡軍事理論課程,建立國防知識網絡課堂、國防論壇、國際形勢主題微博信息交流平臺,煥發新的活力。
三是融入校園文化。
要協調國防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設,把國防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將其納入校園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宣傳我黨和我軍的性質、宗旨和優良傳統,因地制宜植入軍事榮譽文化、莊嚴儀式和紅色文藝,廣泛開展軍事項目競賽和軍事體育競賽,形式上選擇載體,增強輻射力;在方法上相互滲透,增強多樣性;在實施上,我們應該捆綁和建設,增強聯動性,實現高校文化和國防教育的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和共同推廣。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區組織,考慮到年輕學生思維最活躍、感覺最敏感、身體最活躍、想象力最豐富的年齡組,組織開展軍事建模、知識競賽、國防宣傳征文競賽、經典朗誦表演、紅色電影欣賞、軍訓攝影展等活動,通過廣泛參與社區、群眾基礎強的特點,注意時代、注意力、注意力、注意力、注意力等。要充分挖掘高校周邊的紅色資源,到處都是革命老區、烈士陵園、英雄紀念碑、革命紀念品,浸透祖先的鮮血,見證不屈的脊梁,攜帶紅色基因,是國防教育中最生動、最生動的教材。
四、融入運行機制。
要落實高校領導崗位的目標和責任,切實落實重要議事日程,始終抓常議,始終抓新。建立監督機制,定期組織檢查,客觀評價國防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全面總結國防教育經驗,檢查影響國防教育效果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問題,為改進措施提供依據。建立動力機制,大力表彰國防教育和國防建設中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通過相關媒體宣傳報道其先進事跡,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積極為其工作、生活和個人價值活和個人價值提供平臺和幫助,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建立評價機制,重點將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納入學生身份管理體系,通過硬化標準和剛性約束,促進高校國防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建立聯動機制,建立大學、家庭、社會、軍隊四合一國防教育環境模式,積極邀請,積極走出去,整合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革命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利用營地開放日、軍事日,組織青年學生進入營地感受軍隊建設成就和軍官精神,真正形成大學、家庭、社會、軍隊統一的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