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產品綜合經營模式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3-21 10:00:04
黃河三角洲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是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后中國最后一個未經大規模開發的大河三角洲。占地面積約2.65萬平方公里,包括東營、濱州、德州樂陵、慶云縣、淄博高青縣、煙臺萊州自然環境條件相似,共涉及6個區、市19個縣(市、區)。
2008年初,山東省政府發布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了黃河三角洲的區域范圍;第二年,國務院批準了《規劃》,標志著黃河三角洲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山東區域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所執行副所長王一鳴認為,黃河三角洲的發展和建設首先是生態農業,以工業開發黃三角洲生態農業,大規模生產綠色農產品。重視和發展健康、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對促進高效生態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考慮黃河三角洲綠色農產品生產發展的可行性。
1.區域生態環境是黃河三角洲綠色農產品發展的基礎。黃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河流、海洋與陸地融為一體,生態完整,資源密集,基本條件相對成熟。國家也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規劃還指出,黃河三角洲土地儲備資源豐富,人均未使用土地0.81畝,高于東部沿海城市平均水平約45%;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方便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自然資源儲備豐富,生態系統和產業發展良好,生態農業和特色產業大規模發展。
2.綠色障礙是黃河三角洲綠色農產品發展的驅動力。山東省是中國農產品出口大省,出口總值連續九年居中國第一,出口國家和地區185個。然而,在近年來的國際貿易中,山東省的農產品受到主要出口國家綠色障礙的限制,造成了重大損失。綠色障礙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部分國家通過制定復雜的環境保護規定、法律法規、標準和產品生產包裝要求,實施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和審批程序,禁止和限制進口商品的一系列非關稅障礙。一方面,為了鞏固和提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基礎地位,保護農業已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長期政策。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各國政府發布了更高、更嚴格的安全衛生標準和綠色技術標準,使發展中國家在短時間內無法滿足新的要求。綠色障礙的出現是對山東乃至全國農業經濟的巨大考驗,綠色農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勢在必行。
3.綠色消費是黃河三角洲綠色農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國,綠色消費時代已經悄然到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依靠農藥和化肥生長的傳統農產品逐漸被市場淘汰。在癌癥、白血病等惡性疾病頻發的環境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和農產品的選擇。同時,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營養和健康,口味回歸綠色和自然化,追求多樣性。因此,無污染農產品、有機食品、特色作物和野生天然作物受到青睞。根據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消費市場的調查,雖然數據顯示,由于教育背景、收入、年齡、性別等因素,大多數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度低于西方國家,但知道綠色農產品并嘗試購買的消費者數量逐年增加,其消費市場已開始規模化。
二是黃河三角洲綠色農產品生產銷售存在的問題。
1.區域內未形成綠色農產品綜合經營模式。綠色農產品綜合經營是指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產業相關性,實施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方面的綜合經營。依托生態生物技術體系,不僅注重環境監測,而且強調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而且注重后期成品的加工、銷售、包裝、儲存、運輸、種植、生產、供應、銷售、農業、工商一體化經營。綜合經營的意義在于,它能有效克服農民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的局面,促進生態農業和綠色農產品的現代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高效生產和發展。黃三角地區發展時間短,成分簡單,生態系統脆弱,農業人口相對較多,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缺乏普遍的組織和支持。目前,農村地區的基本農產品生產單位是農民,仍以小生產的地位和現狀謀生,其生產仍相對分散和孤立。因此,綠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不利于黃河三角洲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
2.綠色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短視,未形成標準化生產。近年來,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農民可以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和規范進行生產經營。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整體認知能力普遍較低,知識水平不夠高,因此在生產中往往因經濟利益而出現短視。由于少數不良行為在國內外市場的惡性影響,負面影響往往影響到其他農民甚至全國的經濟效益。此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相比,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較低,農村合同責任制的小生產模式,作物種植非常隨意,農業標準難以大規模推廣,成本高,推廣效果差,難以形成標準化生產,也限制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缺乏市場銷售的競爭優勢。
3.綠色農產品推廣缺乏品牌意識,沒有系統的營銷規劃。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消費者具有較強的品牌消費意識,并通過品牌來判斷所購商品的質量和性能。由于黃河三角洲發展時間短,綠色農產品在農業市場沒有大規模生產和銷售,沒有行業領先企業。企業和農民缺乏系統的營銷規劃和戰略指導,品牌宣傳不到位,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手段的實施相對隨機。甚至有些企業濫用綠色食品標志,彌補數量,對市場產生不良影響,直接破壞消費者購買綠色農產品的信心。品牌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項目,是整體發展戰略和競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遠來看,它將影響整個黃河三角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