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繁殖母羊的合理喂養時間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3-28 10:00:04
青海省高海拔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孕育了世界上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藏羊資源。在傳統養殖模式下,放牧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需要及時改變傳統養殖理念,探索新的養殖管理模式,減少對天然草原的破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養殖效率,加快天然草原的休息。
1.改變養殖模式。
藏羊養殖通常以放牧為主。由于高寒地區枯草期長,母羊養殖功能降低,生產的羔羊生長發育緩慢。通過改變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積極推進季節性放牧養殖模式。根據藏羊不同生理階段的具體營養需求,科學調控養殖技術,確保飼料的準確補充,充分發揮母羊養殖功能,真正實現標準化養殖,母羊養殖常年發情,儲備母羊可實現當年的配種,不再受季節影響。在牧草旺盛的季節,放牧可以讓藏羊吃更多優質的牧草。冬春季節,牧草枯萎。此時,藏羊圈養,根據不同羊群的營養需不同羊群的營養需要科學搭配飼料,確保飼料的綜合營養價值。季節性放牧養殖模式還可以與秸稈青貯技術有效結合,對作物秸稈進行青貯處理,利用厭氧微生物的發酵分解,不釋放秸稈中的營養物質供應1。一方面,該模式解決了藏羊在放牧養殖過程中飼料攝入量不足、身體抵抗力下降、身體瘦弱、繁殖技能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它也減少了藏羊在天然草原上的踩踏和進食,使其休息,逐步恢復草原的生產能力,使高海拔地區的放牧養殖和天然草原保護進入良性循環。
2藏羊高效生產技術。
在不同的生長繁殖階段,藏羊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許多農民不能科學地匹配飼料。例如,在妊娠早期階段,過度的營養投資使母羊的脂肪過多,從而影響受精卵的正常植入,導致早期流產或受精卵被身體溶解,最終降低母羊的受胎率。因此,有必要在藏羊懷孕期間進行準確的批準。對孕婦和羊進行生理指標測量,結合具體指標篩選出相應的精飼料,準確計算繁殖母羊的營養需求。孕期繁殖母羊的合理喂養時間為分娩前45天,即妊娠后期,每天喂養量增加0.1公斤,產生的羔羊體重比傳統繁殖高15%。母羊分娩后,還需要科學測量哺乳母羊的生理指標。經計算,發現哺乳期母羊的合理精飼料補充量控制在每天0.15~0.28%的傳統產奶量。母羊分娩后,還需要科學測量哺乳母羊的生理指標。經計算,母羊的合理精飼料補充量控制在每天0.15~0.28%。研究結果表明,羔羊兩個月后斷奶可以減輕對羔羊的壓力。羔羊可以適應新的環境,提高繁殖母羊的利用效率。與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相比,有利于增加羔羊體重,增加75%以上。加強營養與繁殖關系研究,進一步掌握母羊繁殖階段激素與卵巢功能與子宮恢復的關系。在季節性養殖模式下,可實現兩年三胎,進一步提高養殖母羊的利用效率。
3.推廣雜交養殖模式。
高海拔地區全年氣候普遍較低,不利于藏羊的生長發育。此外,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土壤生產能力不足、牧草生長不足,無法為大規模養殖提供足夠的飼料。藏羊作為高海拔地區的一種獨特品種,生長周期長。為了促進整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有必要改進藏羊的品種。通過品種育種,篩選出適應性強、生產周期短的藏羊,將公羊與當地母羊雜交。生產的雜交后代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場成本投資,提高經濟效益。但是,在雜交改良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藏羊是高海拔地區獨特的牲畜品種,保護優質種質資源,避免品種改良造成的種質資源污染2。
4.溫室保溫養殖技術。
青海高海拔地區外部溫度低,氣候寒冷,枯草期長。一旦保溫措施不當,將影響藏羊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養殖母羊的生產性能,降低羔羊的存活率。應引導農民和牧民在養殖區建造溫室。青海高山地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氣溫最低,11月下旬完成建設,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中午氣溫升高后,羊可以從溫室中趕出來,讓羊適當移動,增強身體抵抗力。確保溫室地勢高,通風良好,避免有毒有害氣體增加,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5.加強人工種草。
在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快人工種草。藏羊養殖周期長,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足夠的草供應。只有這樣,藏羊才能健康生長發育。在青海高海拔地區,灌木、山地草甸和草原是藏羊的主要牧場3。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依靠這些草原進行自然放牧,我們就不能為藏羊提供新鮮多汁的綠色飼料,長時間在同一草原上放牧,很容易惡化草原的生態環境。為了減輕天然草原的壓力,我們可以積極推廣高質量的牧草種植技術。利用貧瘠土地進行人工種草,適當加工草料,提高草料質量,增加牧草來源,滿足冬春季節藏羊的草料需求,確保冬春季節藏羊的脂肪不會下降太多。首先,我們應該篩選出適應高海拔地區的優質牧草種質,并嘗試通過混合播種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群落。通過積極推廣養殖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對天然草原的破壞,促進藏羊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藏羊養殖業是當地農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當地畜牧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的放牧業使天然草原過度放牧、過載放牧和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如何更好地解決育種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已成為許多農牧業科技工作者需要克服的一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