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研究中心是家庭和企業的經濟行為
來源:投稿網 時間:
進入新世紀后,從國際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貧富對抗、高失業率、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相繼出現,已成為阻礙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有限的資源和不合理的分配。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總是追求有效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應用,這也是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高度關注的問題。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從資源分配和利用層面進行研究。它們既有聯系,也有很大的差異。
1.分析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階段。
1.1發展階段的西方經濟學領域。
從15世紀到19世紀,西方國家重視商業,本質上是對現代社會生產模式最早的理論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領域的研究傾向于產品流通,內容主要基于各種政策文件。在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中,各種理論知識呈現出分散的特征,這也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最初階段。20世紀50年代,19世紀70年代,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的舞臺。作為這一階段經濟學的代表,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家財富論》,標志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其中,理論提倡調整價格等社會市場機制,使人們能夠在重視個人私利最大化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地分配社會資源。
1.2形成并建立微觀經濟學階段。
從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經濟學領域的經濟革命催生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這也是微觀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隨著價值理論的提出,相關經濟學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邊際效用價值理論與生產成本理論有效結合,形成了以平衡價格為核心的經濟體系,是微觀經濟學誕生的重要理論基礎。
1.3發展宏觀經濟學階段。
現代社會的西方經濟學以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為主要標志。在凱恩斯的研究中,從總體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國民收入的決定,并很好地解釋了各國失業現象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方法預經濟和需求管理。這種以國家干預為基調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已成為宏觀經濟學誕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知識。
二是宏觀經濟學者與宏觀經濟學者的區別。
2.1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作為核心理論,價格理論認為家庭和企業在市場經濟過程中通常是由價格控制的。產品的生產、生產和生產需要由市場經濟的價格決定,產品的價格也有效地調整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這一理論提倡通過調整各種產品的價格來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國民收入在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起著絕對的核心作用,倡導以國民收入的決定性作用為中心,有效研究社會資源的利用,并以此為基礎,深入探討國內國民經濟體系的實際運行狀況。
2.2對象層面的差異。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社會范圍內單一經濟主體實施的各種經濟行為,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整體視為研究對象,其中自然包括單一經濟主體的各種經濟行為及其問題,包括家庭和企業,整個社會經濟是由各種單一經濟單位組成的整個社會體系。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研究中心是家庭和企業的經濟行為。也就是說,微觀經濟學提倡家庭如何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中有效地應用自己獲得的優先事項,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家庭成員的具體需求。同時,企業還需要在合理分配到各種商品生產過程的前提下,將其有限的營業收入最大化。從某種程度上說,微觀經濟學誕生、發展、應用的前提條件是居民個人、家庭和企業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追求或正在實施的社會資源配置的最佳行為,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從社會范圍內研究和考察其內部經濟能力。
2.3基本內容層面的差異。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權經濟學和時代經濟學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現代經濟學的不斷發展、產權經濟學和時代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體系包括國民收入決定、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
2.4分析方法的差異。
作為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單個經濟單位出現的各種經濟行為,其研究方法具有量化傾向,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基于對國民經濟整體實施問題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現出總量化發展的趨勢。簡而言之,個人分析是關于如何確定經濟變量的單向值。例如,一種商品的價格是微觀經濟學中研究價格的主要組成范圍。換句話說,微觀經濟學更傾向于研究價格變量的單一值。總量分析要求宏觀經濟學分析研究整體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經濟變量、變量與相互關系的決策,并以此分析結果為基礎,闡述整體社會經濟運行狀況,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政策。微觀經濟學中提到的某些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屬于重要的數量分析,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相互關聯的研究。一般來說,宏觀經濟學的變量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數量的總和和平均數量。前者最常見的是國民經濟收入。企業投資的整體成交量是各種商品和勞務的平均價格。
2.5定義上的差異。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沒有在系統上進行詳細的劃分。根據目前的經濟研究,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通常被用作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19世紀末,作為新古典主義學派的代表,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他的書《經濟學原理》中明確提出了關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這意味著基本形成了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一篇題為《就業、興趣和趨勢的一般理論》的文章,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事實上,1948年美國經濟學家薩爾森出版的《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概念。簡言之,微觀經濟學是一種將個體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相應的經濟變量值,并解決社會資源配置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是通過研究該體系中各種經濟總量的變化,以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為研究對象,為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理論支持。
2.6基本假設上的差異。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應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它們在基本理論假設上存在差異。簡而言之,微觀經濟學在提出相應的研究和建設的同時,需要以相關的假設條件為指導,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當時的市場經濟需要在正常穩定的運行環境中保持一個絕對理性的狀態。第二,經濟市場是明確的。第三,假設信息需要保持完全對稱的狀態。與微觀經濟學的假設條件相比,宏觀經濟學只需要以下兩個假設條件就可以提出研究假設:第一,經濟市場需要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并暴露相應的缺陷;第二,政府愿意在主觀層面上干預經濟行為。